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渡船小小渡船 ,渡船就像一个摇篮
……
把文明渡往山民的心田
但日新月异的时代风一阵一阵吹来,吹得小渡船在江心打转,不知道究竟要怎样才可以更迅捷地把孩子们渡向理想的彼岸。他们在迷茫中期待早日有明确的航向。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之迷茫
教师基本功:
1教学语言标准流利,富有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
2多媒体运用熟练、恰当、有效。
3板书规范、工整、有序。
4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上述是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一部分。从第二条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时代发展的烙印。计算机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它的触须已经延伸到各个角落,当然教学也不能例外。它让只拿着一只粉笔上课的教书匠倍觉寒碜,不现代,这样的教师老土,不能登大雅之堂,在家里溜达一下尚可,万万是拿不出手的(名师另当别论)。
教师与时俱进不错,把多媒体带入课堂也不错,但课堂教学评价明令规定教师必须运用多媒体是不是违背了语文教学多样性的特点?
尤其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多媒体教学比武似乎不太符合实际。举个我亲身感受的例子:前几年,我在一个小乡镇教初中,当时有一个地理老师为了参加市里组织的教学比武,请人专门给他制作多媒体课件,请人专门给他录音,然后隔三差五地把学生拉到全乡唯一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演习.用了一两个月去准备.犹如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果当然是值得学习的样板教学.但这样的样板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适用价值?教师每天都有新课上,有足够的精力去设计一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么?
况且多媒体课并不能当作唯一推崇的语文课堂方式, 当今的教育应该呼唤百家争鸣,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像梁任公的讲课放到今天来,也必比那些靠绚丽画面,复制粘贴取胜的多媒体课给学生的印象,影响来得深刻。我以为博古通今,声情并茂永远是语文老师的生命。语文老师更应该修炼的是文化的底蕴,而非去追求一种新鲜的时髦的形式。
教学评价应该去引导教学的百花齐放,比如歌坛,就有风格多样的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唱法,你能说民族比美声唱法好?还是美声比通俗唱法好?不能下结论,只能说它们都各有魅力。语文的“原生态”教法,一只粉笔上课,为何在时下的课堂教学比武中销声匿迹?
不管黑猫白猫,捉得老鼠的才是好猫。这句话也不妨用到教学中来,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只要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那就是好的教学。
(二) 新课改之迷茫
湖南省从2007年起实行新课改,我们学校蹲点高一的校长及教导主任参加了新课改会议,结果回来也是一头雾水,究竟怎么考,搞不太清楚,至今新课改的考标还没出炉.
新课改实行修学分制,对于以往的考试科目都好遵照实行,每修完一个模块,按照考试成绩及其表现,综合及格的就可得到2学分。 但计算机,社会实践栏目,老师们就只好闭门造车了。
为何新标准下来,在学校里会草草收场?我以为:
其一,客观方面,缺乏新标准执行的条件。
例如计算机,我校上的都是室内课,老师在上面讲理论知识,学生却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全校两三千学生,学生电脑大概有50台左右,而且已经全部报废。电脑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怎么考计算机?何况平时很多电脑课被数学,化学等科目占用了。期末的计算机考试只能流于形式。
再如社会实践,充其量不过是三月学雷锋,扫扫大街之类。中国还缺乏这样的氛围,
其二;主观方面,新课改组织者只看到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考试制度,忽视了其下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从上层建筑改起,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予以呼应,不过是一种热闹的形式,如果要满足于这种形式的话,闭门造车未尝不可。
新课改实行者,大到学校领导,小到普通老师也是处于观望态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还没有跟上来,中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还不能形成风气。
要有效改革,我觉得国家要承担起重任。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尤其对薄弱环节——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提供相关帮助,建立一系列制度予以积极支持和保障,以促成社会形成良好的实践风气,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使社会实践逐渐演化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打好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后是课堂改革的落实到位,开端就不到位,难免后面留下残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政策只有落实到位才会起到导向导流的作用,才会有前赴后继的画面出现.
小小渡船小小渡船,渡船就像一个跳板
……啊,老师!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
把山乡送往希望的彼岸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渡船啊,有幸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他们期盼着在风口浪尖中把握住航向,期盼着把更多的学生渡到知识的彼岸,能力的彼岸,做人的彼岸!
(作者单位:湖南省汉寿县第五中学)
……
把文明渡往山民的心田
但日新月异的时代风一阵一阵吹来,吹得小渡船在江心打转,不知道究竟要怎样才可以更迅捷地把孩子们渡向理想的彼岸。他们在迷茫中期待早日有明确的航向。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之迷茫
教师基本功:
1教学语言标准流利,富有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
2多媒体运用熟练、恰当、有效。
3板书规范、工整、有序。
4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上述是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一部分。从第二条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时代发展的烙印。计算机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它的触须已经延伸到各个角落,当然教学也不能例外。它让只拿着一只粉笔上课的教书匠倍觉寒碜,不现代,这样的教师老土,不能登大雅之堂,在家里溜达一下尚可,万万是拿不出手的(名师另当别论)。
教师与时俱进不错,把多媒体带入课堂也不错,但课堂教学评价明令规定教师必须运用多媒体是不是违背了语文教学多样性的特点?
尤其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多媒体教学比武似乎不太符合实际。举个我亲身感受的例子:前几年,我在一个小乡镇教初中,当时有一个地理老师为了参加市里组织的教学比武,请人专门给他制作多媒体课件,请人专门给他录音,然后隔三差五地把学生拉到全乡唯一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演习.用了一两个月去准备.犹如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果当然是值得学习的样板教学.但这样的样板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适用价值?教师每天都有新课上,有足够的精力去设计一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么?
况且多媒体课并不能当作唯一推崇的语文课堂方式, 当今的教育应该呼唤百家争鸣,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像梁任公的讲课放到今天来,也必比那些靠绚丽画面,复制粘贴取胜的多媒体课给学生的印象,影响来得深刻。我以为博古通今,声情并茂永远是语文老师的生命。语文老师更应该修炼的是文化的底蕴,而非去追求一种新鲜的时髦的形式。
教学评价应该去引导教学的百花齐放,比如歌坛,就有风格多样的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唱法,你能说民族比美声唱法好?还是美声比通俗唱法好?不能下结论,只能说它们都各有魅力。语文的“原生态”教法,一只粉笔上课,为何在时下的课堂教学比武中销声匿迹?
不管黑猫白猫,捉得老鼠的才是好猫。这句话也不妨用到教学中来,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只要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那就是好的教学。
(二) 新课改之迷茫
湖南省从2007年起实行新课改,我们学校蹲点高一的校长及教导主任参加了新课改会议,结果回来也是一头雾水,究竟怎么考,搞不太清楚,至今新课改的考标还没出炉.
新课改实行修学分制,对于以往的考试科目都好遵照实行,每修完一个模块,按照考试成绩及其表现,综合及格的就可得到2学分。 但计算机,社会实践栏目,老师们就只好闭门造车了。
为何新标准下来,在学校里会草草收场?我以为:
其一,客观方面,缺乏新标准执行的条件。
例如计算机,我校上的都是室内课,老师在上面讲理论知识,学生却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全校两三千学生,学生电脑大概有50台左右,而且已经全部报废。电脑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怎么考计算机?何况平时很多电脑课被数学,化学等科目占用了。期末的计算机考试只能流于形式。
再如社会实践,充其量不过是三月学雷锋,扫扫大街之类。中国还缺乏这样的氛围,
其二;主观方面,新课改组织者只看到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考试制度,忽视了其下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从上层建筑改起,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予以呼应,不过是一种热闹的形式,如果要满足于这种形式的话,闭门造车未尝不可。
新课改实行者,大到学校领导,小到普通老师也是处于观望态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还没有跟上来,中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还不能形成风气。
要有效改革,我觉得国家要承担起重任。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尤其对薄弱环节——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提供相关帮助,建立一系列制度予以积极支持和保障,以促成社会形成良好的实践风气,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使社会实践逐渐演化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打好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后是课堂改革的落实到位,开端就不到位,难免后面留下残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政策只有落实到位才会起到导向导流的作用,才会有前赴后继的画面出现.
小小渡船小小渡船,渡船就像一个跳板
……啊,老师!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
把山乡送往希望的彼岸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渡船啊,有幸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他们期盼着在风口浪尖中把握住航向,期盼着把更多的学生渡到知识的彼岸,能力的彼岸,做人的彼岸!
(作者单位:湖南省汉寿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