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念是历史学科知识网的结点,同时又是思维的起点,通过点与点的联系能够建立起知识网络。在讲授“抗日战争”时,要讲明白“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三个概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它们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分明差别,但在使用中却常被混淆,本文将从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差别、联系做简要辨析,同时分析发生混淆现象的原因。
[关键詞]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67-06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概念的教学为基础逐渐深化和系统化的。“概念教学”重要性有二:学科知识以“概念”为基础,没有“概念”就形成不了学科知识;第二,教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人,历史教学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概念”在历史学科中的基础性以及“人”在“教学”中的目的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教学论的核心论题。
在最新的部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其“抗日战争”部分,有三个短语,分别是“全面抗战路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这实际上涉及三个史学概念:“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对抗战历史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应用。
一、发生历史概念混淆的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阶段,而以全国性抗战为中心,产生了“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等一系列概念,其既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同时也有鲜明的差别,在使用之中却常常被混淆,以致产生“全面抗战时期”这样的错误表述。而论起混淆的原因可分为学术界研究与中学授课两方面原因。
第一,从学术角度分析。
其一,抗日战争时期史料数量多,关于三个概念的专门解释与论述较为分散。三个词语的提出都早于卢沟桥事变,且初期的概念本身相互交叉,后又多次根据时局进行调整,在考证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关于三个概念的论述分散在各种文件中,如会议记录、书信、宣言、]讲等,相关史料的搜集工作较繁重,可能达不到面面俱到,从而影响相关的考据工作。
其二,研究热点的兴起导致相关论述增多,而词语使用的准确性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抗战史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国知网搜索文献,以发表时间来看,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文献在1981年发表的只有93篇,1995年发表的达2643篇之多。文献的基数变大,文章水平良莠不齐,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自然也无法保证。
其三,词语使用准确性降低的状况未引起重视。从中国知网的统计中看,以“抗战”为主体的文献从1938年至2020年5月共51279篇,其中以“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题的文章加在一起只占总数的5.89%,以“全面抗战”为主题的文章有1036篇,“全国抗战”的有583篇,关于3个概念或其中2个概念辨析的文章则更少,可见这个问题还未掀起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其四,与研究视角的转变有关。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抗战史的研究多以革命史视角居多,全国抗战、全面抗战等词语的使用准确性较高。20世纪90年代之后,抗战史的研究朝着更纵深和宽泛的方向发展,对抗战史的研究也由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向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视角转变,凸显党派政治的不同不再成为词语使用的初始目的,学者在论述中也更加灵活多变,根据文章语境对词语的适用范围进行重新考量。
从中学授课角度分析,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科书并没有注重辨析此3个词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全民族抗战”先后出现了2次,“全面抗战”出现了5次(包含书后附录),“全国抗战”则出现了4次。从分布情况来看,3个概念主要分布于第23课,第24课中出现较少。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提及“全面抗战”的概念,此课中包含了“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与“日军的侵华暴行”三个大问题。在“局部抗战”中,教材讲述了日军侵华原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简洁地记述了1931年至1936年末的史实,也就将“局部抗战”的时间概念定义在1931—1937年前这几年时间。而在论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时,教材写道:“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①显然,此处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的概念对立,将二者联系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历史概念,认为“局部抗战”是相对于“全国抗战”而言的,反之亦然。
但教材在“全面抗战的开始”这一子目中,“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两个概念交替出现:在叙述“七七”事变时写道:“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洛川会议通过的《决定》和《纲领》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②通读教材后,学生并不能对“全面抗战”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也并不能对“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进行初步区分。
而“全民族抗战”出现的次数较少,一次出现在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另一次则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总结部分:“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这个概念分布较为分散,同样无法帮助学生对此形成简洁明晰的定义。
综合来看,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晰三个概念的含义,没有明确表达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三个历史概念对当时社会、局势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做出辨析。故而学生在自行阅读教材时容易对历史概念产生混淆、认知歧义等问题,而教师在授课时也容易忽视此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做出的贡献,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本质等问题。
第二,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前沿脱节。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这也间接导致了课堂内容比研究前沿较为陈旧,新的历史观点、新的学术成果无法第一时间进入课堂教学。而且过于庞大的课程内容也使教师无力兼顾学术研究的前沿。这样一来虽然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了考试重点,但因教师知识深度不足,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历史结构。 第三,历史概念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理论上对什么是‘历史概念’的探讨不足,造成目标含糊,减低了教研成果的推广价值”,并且“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意识浅薄,存在灌输和重实轻本的现象”。④而即使在有关探究概念教学方法的文章中,也缺少对“全国抗战”“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三个概念的重视与探讨。
二、明晰历史概念的方法探究
要解決课堂授课中历史概念混淆的问题,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教师自身先明晰三个词语的准确内涵,才可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更好地讲授。“全面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期间提出的一条政治路线,是相对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而言的,是倡导团结一切力量坚决抗战到底的主张。“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不同,更多体现为地理范畴,与“局部抗战”相对应。“全国抗战”也可指自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时期,也即“全国抗战时期”,在含义上与“全民族抗战”等同。“全民族抗战”是指“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工农为主体、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路线和策略”。①由此可见,三个概念有着明确的内涵。若历史教师知识面较为狭窄,除去课本知识外,很多其余的相关理论,如历史地理、社会历史等理论存储较薄弱,在教学中遇到较为概括或涉及较为专业的问题时,就无力解释。从此来看,历史教师应该尽量扩充自身的知识宽度与深度,增加专业知识。
另外,历史概念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色,本身具备内涵与外延两种属性,而其外延属性则主要指历史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历史概念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历史教学做出了要求,教师要注意从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不同阶段历史概念的不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时间观念。而“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三个概念都有其较长的发展过程,且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内涵也不尽相同,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扩充的过程。
“全面抗战”概念的初次出现是早于卢沟桥事件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为号召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两次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保卫祖国;又于1934年4月2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进行“全体人民总动员”。在长征中,红军发表北上抗日宣言,号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这些无不说明已经初现全面抗战思想的雏形。“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第二天通电全国,认为当下的中国已经到了命运的转折点,应当团结全国人民抗战,不能再犹豫不决、抱持和平解决的想法,坚决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新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涉及军事、国共关系、政治路线等。在政治路线上,则要全面抗战,积极动员一切抗战力量,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新形势下“要不要抗战”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必须要着重思考“如何抗战”的问题,答案就是实行全面抗战的道路。直到此时,“全面抗战”的概念才最终形成。
“全国抗战”的首次提出,是在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通过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其中写道:“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②而后毛泽东在9月9日中央一级积极分子会议上再次提到,“全国性抗战已经开始……第三个证据,这是最为显著的,就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这个抗战,就目前的情况说来,我们是不能满意的,因为它虽然是全国性的,却还限制于政府和军队的抗战”。③之后“全国性抗战”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用以区分“七七”事变之前的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首次提出是在1935年8月1日,中共在长征过程中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中国人民无论党派、无论政见,都应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而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也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的行动,表现出合作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也愿意与之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救国。1935年秋,长征结束,中共中央在11月13日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和《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此时反蒋与抗日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革命任务,但已经开始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1935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并提出了十大纲领,宣言中提道:“只有全国海陆空军与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神圣的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消灭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汉奸卖国贼蒋介石,中华民族才能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①并且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类别……中国共产党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1936年8月25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其中写道:“现在是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了,本党不得不向贵党再一次地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②呼吁停止内战,坚决抗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进入全国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于15日向国民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中提出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取消苏维埃政府、停止土地革命的主张,并表示为争取国共合作,愿立即实行上述行动,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该宣言被国民党通讯社于22日公开发表,蒋介石于23日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其中提道:“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③承认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合作和全民族抗战而做出的努力,国内共第二次合作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终于最终形成。
教师要先明晰历史概念的含义,包括其内涵与不同时期的外延含义,而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史料来让学生自行体会并概括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背后所代表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并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帮助形成历史思维,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观。 第二,历史概念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包含、并立等逻辑关系,教师可以用比较与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样以“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为例,其区别有三:
1. 含义不同,包含的方面也不相同。
“全国抗战”的含义较为简单,是对于“七七”事变之前的“局部抗战”而言的一种地理范畴,包含更多的空间意义,是无论东南西北中的全国性总动员的抗战阶段,时间跨度从1937年至1945年。
“全民族抗战”则更多指一种广泛的政治联盟,一种为联合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政策,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问题与阶级战争和民族战争统一性的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是统一战线的两面。虽然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中共依靠以全民族为依托的游击战,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保持了中共及其军队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在两个战争统一性的问题上,毛泽东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具有一致性,不能将两种斗争割裂来看,各阶级、各党派在民族斗争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谈合作,更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④
“全面抗战”的含义最为广泛,同时其适用范围也最大。全面抗战的“全面”可体现在动员民众成分上、地域上与争取国际援助上。从民众成分上看,当时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想动员全部抵抗力量,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农民力量,只有团结了农民阶级力量,才可称之为“全面”。从地域上看,抗战斗争从局限在个别地区,到扩大为整个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一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標。从争取国际援助方面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能将中国与整个世界分割来看,不能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分割来看。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战场的作用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颇大:第一,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第二,中国地域辽阔,日军占领华北后,兵力捉襟见肘,不能与德军两面夹击苏联,苏军才能调兵全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第三、中国的不妥协抗战,也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争。故而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环,中国的民族革命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性的。
2. 三个概念的影响不同。
“全国抗战”的影响更多是地域上的,从局部地区分散的反抗斗争变为全国性的统一斗争。卢沟桥事变之前,抗日还局限东北四省、华北部分地区,有一些著名战役,如1931年东北地区的江桥抗战、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与同年5月的察哈尔抗战等,中日双方伤亡较大,中国军队虽然消灭了日军一部分兵力,但这种抗战仍然是局部的、是分散的。“全国抗战”的战场则变为整个国家,中国军队无论在资源运输上,还是兵力调配上都具有较高的统合性。进入全国抗战以后,之前的作战方式与战略目标都发生改变,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深。以东北地区为例,“七七”事变之后东北抗联的主要工作重点变为展开游击战,骚扰敌军,牵制日军入关,“不仅使之不能调大批关东军南下,而且使日寇不得不将已抵平津之军队与军事调回东北”。①
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第二阶段,国民党抗战也很坚决。全国抗战书写的是艰苦卓绝、气壮山河民族解放斗争,影响巨大。国共两党均认为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首先,抗日战争是争取民主的好机会,在抗争中贯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争中为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是一个使中国人民能有机会摆脱阶级压迫,人民的阶级觉悟空前提高。其次,抗日战争是争取建立自由独立新中国的机会。全国抗战不仅仅是一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打响的战争,也是一场为争取民主、建立美好的民主共和国而打响的战争。毛泽东曾在《论新阶段》中写道:“我们今天的这一伟大的民族战争,和中国过去一切历史时期的战争都不相同。因为这个战争是为了把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状态中从亡国灭种危险中解放出来的战争,而且这个战争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进步的时期进行的。”②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也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全面抗战”的内涵更多是指团结人民群众、调动一切反日力量。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变,是从政府和军队单独抗战到人民广泛参与的转变,也是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转变。国民党片面抗战的路线同全面抗战路线相比,是不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的,也是正面战场战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因资产阶级党派的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忽略群众,尤其是忽略广大农民的重要力量,无法从根本上发挥被压迫民族的强大力量,“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③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广泛调动起人民参战积极性,依靠人民的政策、在敌后开展根据地展开游击战的政策都将中国的政治、地理、经济特色发挥到极致,爆发出伟大的力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与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这是决定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背水一战,抗战的胜利,说明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全民族抗战”概念侧重政党合作方面,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促成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此公开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具有崇高威望的、全国的、群众性的党”。①1940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即在抗日根据地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积极分子和中间分子在人数上各占1/3,此举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各党派、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抗战积极性,同时也在实施民主的同时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这种遇事协商、相互关照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也为日后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同时,三个历史概念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并领导下实施或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都涉及两党合作,提倡停止内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敌;都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巨大影响;都以“七七”事变前后为转折点。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几个历史概念进行类比,突出不同概念的不同特点,从而区别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建立三个词语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建构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对抗日阶段社会历史背景的更好认知。
三、结语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历史词语或许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使用上也带有灵活性,但对于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词语,则应该力求准确,明确其内涵,也明确其适用范围,以加强对特定词语背后所表现的社会状况、政治意义与阶级分别的了解,从而更准确、更全面的探究当时的历史面貌。“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相比,党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这样才能令人信服”。②从中学教学角度分析,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故而更需要加强对有关历史的概念使用的准确性,以保证学科的科学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增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学术和研究打下基础。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笔者对统编教材的相关概念进行商榷,正确与否,再求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王培利,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王若淼,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向阳】
[关键詞]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67-06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概念的教学为基础逐渐深化和系统化的。“概念教学”重要性有二:学科知识以“概念”为基础,没有“概念”就形成不了学科知识;第二,教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人,历史教学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概念”在历史学科中的基础性以及“人”在“教学”中的目的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教学论的核心论题。
在最新的部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其“抗日战争”部分,有三个短语,分别是“全面抗战路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这实际上涉及三个史学概念:“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对抗战历史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应用。
一、发生历史概念混淆的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阶段,而以全国性抗战为中心,产生了“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等一系列概念,其既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同时也有鲜明的差别,在使用之中却常常被混淆,以致产生“全面抗战时期”这样的错误表述。而论起混淆的原因可分为学术界研究与中学授课两方面原因。
第一,从学术角度分析。
其一,抗日战争时期史料数量多,关于三个概念的专门解释与论述较为分散。三个词语的提出都早于卢沟桥事变,且初期的概念本身相互交叉,后又多次根据时局进行调整,在考证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关于三个概念的论述分散在各种文件中,如会议记录、书信、宣言、]讲等,相关史料的搜集工作较繁重,可能达不到面面俱到,从而影响相关的考据工作。
其二,研究热点的兴起导致相关论述增多,而词语使用的准确性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抗战史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国知网搜索文献,以发表时间来看,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文献在1981年发表的只有93篇,1995年发表的达2643篇之多。文献的基数变大,文章水平良莠不齐,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自然也无法保证。
其三,词语使用准确性降低的状况未引起重视。从中国知网的统计中看,以“抗战”为主体的文献从1938年至2020年5月共51279篇,其中以“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题的文章加在一起只占总数的5.89%,以“全面抗战”为主题的文章有1036篇,“全国抗战”的有583篇,关于3个概念或其中2个概念辨析的文章则更少,可见这个问题还未掀起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其四,与研究视角的转变有关。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抗战史的研究多以革命史视角居多,全国抗战、全面抗战等词语的使用准确性较高。20世纪90年代之后,抗战史的研究朝着更纵深和宽泛的方向发展,对抗战史的研究也由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向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视角转变,凸显党派政治的不同不再成为词语使用的初始目的,学者在论述中也更加灵活多变,根据文章语境对词语的适用范围进行重新考量。
从中学授课角度分析,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科书并没有注重辨析此3个词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全民族抗战”先后出现了2次,“全面抗战”出现了5次(包含书后附录),“全国抗战”则出现了4次。从分布情况来看,3个概念主要分布于第23课,第24课中出现较少。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提及“全面抗战”的概念,此课中包含了“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与“日军的侵华暴行”三个大问题。在“局部抗战”中,教材讲述了日军侵华原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简洁地记述了1931年至1936年末的史实,也就将“局部抗战”的时间概念定义在1931—1937年前这几年时间。而在论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时,教材写道:“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①显然,此处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的概念对立,将二者联系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历史概念,认为“局部抗战”是相对于“全国抗战”而言的,反之亦然。
但教材在“全面抗战的开始”这一子目中,“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两个概念交替出现:在叙述“七七”事变时写道:“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洛川会议通过的《决定》和《纲领》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②通读教材后,学生并不能对“全面抗战”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也并不能对“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进行初步区分。
而“全民族抗战”出现的次数较少,一次出现在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另一次则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总结部分:“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这个概念分布较为分散,同样无法帮助学生对此形成简洁明晰的定义。
综合来看,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晰三个概念的含义,没有明确表达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三个历史概念对当时社会、局势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做出辨析。故而学生在自行阅读教材时容易对历史概念产生混淆、认知歧义等问题,而教师在授课时也容易忽视此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做出的贡献,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本质等问题。
第二,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前沿脱节。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这也间接导致了课堂内容比研究前沿较为陈旧,新的历史观点、新的学术成果无法第一时间进入课堂教学。而且过于庞大的课程内容也使教师无力兼顾学术研究的前沿。这样一来虽然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了考试重点,但因教师知识深度不足,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历史结构。 第三,历史概念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理论上对什么是‘历史概念’的探讨不足,造成目标含糊,减低了教研成果的推广价值”,并且“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意识浅薄,存在灌输和重实轻本的现象”。④而即使在有关探究概念教学方法的文章中,也缺少对“全国抗战”“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三个概念的重视与探讨。
二、明晰历史概念的方法探究
要解決课堂授课中历史概念混淆的问题,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教师自身先明晰三个词语的准确内涵,才可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更好地讲授。“全面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期间提出的一条政治路线,是相对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而言的,是倡导团结一切力量坚决抗战到底的主张。“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不同,更多体现为地理范畴,与“局部抗战”相对应。“全国抗战”也可指自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时期,也即“全国抗战时期”,在含义上与“全民族抗战”等同。“全民族抗战”是指“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工农为主体、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路线和策略”。①由此可见,三个概念有着明确的内涵。若历史教师知识面较为狭窄,除去课本知识外,很多其余的相关理论,如历史地理、社会历史等理论存储较薄弱,在教学中遇到较为概括或涉及较为专业的问题时,就无力解释。从此来看,历史教师应该尽量扩充自身的知识宽度与深度,增加专业知识。
另外,历史概念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色,本身具备内涵与外延两种属性,而其外延属性则主要指历史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历史概念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历史教学做出了要求,教师要注意从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不同阶段历史概念的不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时间观念。而“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三个概念都有其较长的发展过程,且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内涵也不尽相同,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扩充的过程。
“全面抗战”概念的初次出现是早于卢沟桥事件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为号召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两次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保卫祖国;又于1934年4月2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进行“全体人民总动员”。在长征中,红军发表北上抗日宣言,号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这些无不说明已经初现全面抗战思想的雏形。“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第二天通电全国,认为当下的中国已经到了命运的转折点,应当团结全国人民抗战,不能再犹豫不决、抱持和平解决的想法,坚决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新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涉及军事、国共关系、政治路线等。在政治路线上,则要全面抗战,积极动员一切抗战力量,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新形势下“要不要抗战”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必须要着重思考“如何抗战”的问题,答案就是实行全面抗战的道路。直到此时,“全面抗战”的概念才最终形成。
“全国抗战”的首次提出,是在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通过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其中写道:“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②而后毛泽东在9月9日中央一级积极分子会议上再次提到,“全国性抗战已经开始……第三个证据,这是最为显著的,就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这个抗战,就目前的情况说来,我们是不能满意的,因为它虽然是全国性的,却还限制于政府和军队的抗战”。③之后“全国性抗战”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用以区分“七七”事变之前的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首次提出是在1935年8月1日,中共在长征过程中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中国人民无论党派、无论政见,都应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而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也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的行动,表现出合作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也愿意与之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救国。1935年秋,长征结束,中共中央在11月13日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和《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此时反蒋与抗日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革命任务,但已经开始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1935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并提出了十大纲领,宣言中提道:“只有全国海陆空军与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神圣的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消灭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汉奸卖国贼蒋介石,中华民族才能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①并且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类别……中国共产党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1936年8月25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其中写道:“现在是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了,本党不得不向贵党再一次地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②呼吁停止内战,坚决抗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进入全国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于15日向国民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中提出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取消苏维埃政府、停止土地革命的主张,并表示为争取国共合作,愿立即实行上述行动,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该宣言被国民党通讯社于22日公开发表,蒋介石于23日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其中提道:“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③承认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合作和全民族抗战而做出的努力,国内共第二次合作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终于最终形成。
教师要先明晰历史概念的含义,包括其内涵与不同时期的外延含义,而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史料来让学生自行体会并概括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背后所代表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并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帮助形成历史思维,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观。 第二,历史概念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包含、并立等逻辑关系,教师可以用比较与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样以“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为例,其区别有三:
1. 含义不同,包含的方面也不相同。
“全国抗战”的含义较为简单,是对于“七七”事变之前的“局部抗战”而言的一种地理范畴,包含更多的空间意义,是无论东南西北中的全国性总动员的抗战阶段,时间跨度从1937年至1945年。
“全民族抗战”则更多指一种广泛的政治联盟,一种为联合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政策,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问题与阶级战争和民族战争统一性的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是统一战线的两面。虽然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中共依靠以全民族为依托的游击战,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保持了中共及其军队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在两个战争统一性的问题上,毛泽东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具有一致性,不能将两种斗争割裂来看,各阶级、各党派在民族斗争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谈合作,更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④
“全面抗战”的含义最为广泛,同时其适用范围也最大。全面抗战的“全面”可体现在动员民众成分上、地域上与争取国际援助上。从民众成分上看,当时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想动员全部抵抗力量,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农民力量,只有团结了农民阶级力量,才可称之为“全面”。从地域上看,抗战斗争从局限在个别地区,到扩大为整个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一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標。从争取国际援助方面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能将中国与整个世界分割来看,不能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分割来看。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战场的作用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颇大:第一,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第二,中国地域辽阔,日军占领华北后,兵力捉襟见肘,不能与德军两面夹击苏联,苏军才能调兵全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第三、中国的不妥协抗战,也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争。故而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环,中国的民族革命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性的。
2. 三个概念的影响不同。
“全国抗战”的影响更多是地域上的,从局部地区分散的反抗斗争变为全国性的统一斗争。卢沟桥事变之前,抗日还局限东北四省、华北部分地区,有一些著名战役,如1931年东北地区的江桥抗战、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与同年5月的察哈尔抗战等,中日双方伤亡较大,中国军队虽然消灭了日军一部分兵力,但这种抗战仍然是局部的、是分散的。“全国抗战”的战场则变为整个国家,中国军队无论在资源运输上,还是兵力调配上都具有较高的统合性。进入全国抗战以后,之前的作战方式与战略目标都发生改变,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深。以东北地区为例,“七七”事变之后东北抗联的主要工作重点变为展开游击战,骚扰敌军,牵制日军入关,“不仅使之不能调大批关东军南下,而且使日寇不得不将已抵平津之军队与军事调回东北”。①
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第二阶段,国民党抗战也很坚决。全国抗战书写的是艰苦卓绝、气壮山河民族解放斗争,影响巨大。国共两党均认为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首先,抗日战争是争取民主的好机会,在抗争中贯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争中为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是一个使中国人民能有机会摆脱阶级压迫,人民的阶级觉悟空前提高。其次,抗日战争是争取建立自由独立新中国的机会。全国抗战不仅仅是一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打响的战争,也是一场为争取民主、建立美好的民主共和国而打响的战争。毛泽东曾在《论新阶段》中写道:“我们今天的这一伟大的民族战争,和中国过去一切历史时期的战争都不相同。因为这个战争是为了把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状态中从亡国灭种危险中解放出来的战争,而且这个战争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进步的时期进行的。”②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也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全面抗战”的内涵更多是指团结人民群众、调动一切反日力量。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变,是从政府和军队单独抗战到人民广泛参与的转变,也是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转变。国民党片面抗战的路线同全面抗战路线相比,是不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的,也是正面战场战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因资产阶级党派的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忽略群众,尤其是忽略广大农民的重要力量,无法从根本上发挥被压迫民族的强大力量,“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③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广泛调动起人民参战积极性,依靠人民的政策、在敌后开展根据地展开游击战的政策都将中国的政治、地理、经济特色发挥到极致,爆发出伟大的力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与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这是决定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背水一战,抗战的胜利,说明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全民族抗战”概念侧重政党合作方面,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促成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此公开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具有崇高威望的、全国的、群众性的党”。①1940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即在抗日根据地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积极分子和中间分子在人数上各占1/3,此举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各党派、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抗战积极性,同时也在实施民主的同时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这种遇事协商、相互关照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也为日后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同时,三个历史概念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并领导下实施或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都涉及两党合作,提倡停止内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敌;都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巨大影响;都以“七七”事变前后为转折点。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几个历史概念进行类比,突出不同概念的不同特点,从而区别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建立三个词语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建构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对抗日阶段社会历史背景的更好认知。
三、结语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历史词语或许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使用上也带有灵活性,但对于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词语,则应该力求准确,明确其内涵,也明确其适用范围,以加强对特定词语背后所表现的社会状况、政治意义与阶级分别的了解,从而更准确、更全面的探究当时的历史面貌。“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相比,党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这样才能令人信服”。②从中学教学角度分析,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故而更需要加强对有关历史的概念使用的准确性,以保证学科的科学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增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学术和研究打下基础。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笔者对统编教材的相关概念进行商榷,正确与否,再求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王培利,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王若淼,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