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个教育思路体现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所以,落实垃圾分类教育,建设充满生机、和谐文明、有序规范、优美整洁的校园形象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倡导科学、环保、节约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下德育的重要任务。我校在垃圾分类教育中,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现跟大家做个分享。
一、强化宣传,营造垃圾分类氛围
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参与,要使他们参与其中,加强教师培训以及宣传培训非常重要。学校利用多元化的宣传媒体(标语、宣传单页、广播站、校园网、微信公众号、钉钉平台、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大力宣传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目的意义。
学校将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的知识纳入学生课外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利用会议、国旗下的讲话、班队活动课等时间开展分类处理、节能环保、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培训,努力让垃圾分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当中。
学校积极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利用环保讲演、摄影、书法、征文、绘画、科技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根据相关主题内容,进行大胆的构思,进而体现垃圾分类的好处以及具体做法,在实际的活动中需要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程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垃圾分类尝试,学校开展多元化、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制作动画、漫画以及关于垃圾分类的视频等等,其中可以体现学生形象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或者日常垃圾处理方法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更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小学来说,可以编制关于垃圾分类的快板:垃圾分分类,厨房算一类;习惯成自然,一点不会累;垃圾分类妙,分类多动脑;一个小举动,生活变更好;垃圾没对错,种类比较多;仔细去分类,识别方法多;不能乱丢弃,才是好结果。这种易记的快板不仅有知识性,同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在学校的校园广播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关于垃圾分类的深度认识,让学生自觉遵守相应的垃圾分类规范。
二、变废为宝,持续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正面环保意识,持续培养资源节约意识,这需要学校组织开展系列的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保宣传,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着“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环保低碳、变废为宝”的原则,学校除了在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桶外,学校的班级里也分别设置了可回收垃圾投放点和不可回收垃圾投放点,把垃圾進行分类投放,这样可以确保垃圾分类的科学性。比如,在学校的可回收垃圾点设置两个种类的储藏箱,把易拉罐、塑料瓶以及废纸等进行全面回收利用,每个班级每天需要安排固定的环保卫士,对相关回收点进行整理、检查和监督。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每周五)把相关的可回收物拿到红领巾回收站进行回收,所得经费均用于班费和开展环保活动,同时做好记录,记录的结果将作为“绿色班级”评比的依据之一。
除了把可回收物拿到红领巾回收站回收外,我们每学期还组织开展环保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成小工艺品、时装等,这些小工艺品摆在学校大堂展示,且都是使用废旧纸筒、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制作的。一些使用易拉罐制作的小船模型,颜色多彩且做工精美,通过开展环保小制作的活动,学生了解到使用垃圾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并且获得值得珍藏的小工艺品。班上老师将及时对其进行清洁消毒,并把收集回来的废旧物品用于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对于可利用性比较差的垃圾,则需要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回收。通过开展丰富的环保教育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提升,另一方面让学生具备了环保意识。
三、小手拉大手,进一步带动家庭与社区
开展社区、家庭、学校垃圾分类的全员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教育宣传,可以有效地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为了做好当前的社区和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利用校讯通、班级QQ群、微信群、钉钉平台以及家长会等渠道来开展全方面的互动,落实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与家庭成员一起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把“垃圾分一分,文明伴我行”的行动带到家中。
学校组织学生到街头进行采访,并且通过和环卫工人的交流来了解实际的垃圾处理过程,同时带领学生到垃圾处理站、压缩站来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知识,这样可以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置、运输和收集的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找出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开展“大环保、小行动”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在生活中了解垃圾的产生过程,亲身体验大量垃圾给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少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后,都以视频、数据、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在实际的垃圾分类活动中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收集厨房垃圾,进而制作环保酵素,并把环保酵素纳入综合实践课堂内容中,通过与社区联手,在社区中全面推广环保酵素。当前,一些家庭已经尝试着利用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有着一定的社会效益。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村居和社区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校外的清洁活动,为当地的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帮助居民们分辨并且正确地分类处理垃圾。通过实物对居民进行现场指导,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同时,学校开展了针对家长和学生的垃圾分类小知识测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让垃圾分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德育处为家长分发了垃圾分类倡议书,并且鼓励孩子和家长在实际的垃圾分类中进行科学的处理,同时需要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以及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干湿要分开、有害单独放,并鼓励家长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带领孩子一同维护周边环境。
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的垃圾分类活动,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而落实关于垃圾分类的倡议内容,了解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的紧迫性,如果垃圾分类能够进入社区和家庭,就可以督促更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四、 制度规范,督促养成良好习惯。
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制约与社会舆论压力在道德建设中都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而在道德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外部控制力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成员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在垃圾分类处理教育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加速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监督行为,从而促使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总之,只要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坚持倡导科学、环保、节约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校园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
一、强化宣传,营造垃圾分类氛围
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参与,要使他们参与其中,加强教师培训以及宣传培训非常重要。学校利用多元化的宣传媒体(标语、宣传单页、广播站、校园网、微信公众号、钉钉平台、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大力宣传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目的意义。
学校将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的知识纳入学生课外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利用会议、国旗下的讲话、班队活动课等时间开展分类处理、节能环保、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培训,努力让垃圾分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当中。
学校积极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利用环保讲演、摄影、书法、征文、绘画、科技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根据相关主题内容,进行大胆的构思,进而体现垃圾分类的好处以及具体做法,在实际的活动中需要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程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垃圾分类尝试,学校开展多元化、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制作动画、漫画以及关于垃圾分类的视频等等,其中可以体现学生形象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或者日常垃圾处理方法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更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小学来说,可以编制关于垃圾分类的快板:垃圾分分类,厨房算一类;习惯成自然,一点不会累;垃圾分类妙,分类多动脑;一个小举动,生活变更好;垃圾没对错,种类比较多;仔细去分类,识别方法多;不能乱丢弃,才是好结果。这种易记的快板不仅有知识性,同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在学校的校园广播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关于垃圾分类的深度认识,让学生自觉遵守相应的垃圾分类规范。
二、变废为宝,持续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正面环保意识,持续培养资源节约意识,这需要学校组织开展系列的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保宣传,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着“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环保低碳、变废为宝”的原则,学校除了在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桶外,学校的班级里也分别设置了可回收垃圾投放点和不可回收垃圾投放点,把垃圾進行分类投放,这样可以确保垃圾分类的科学性。比如,在学校的可回收垃圾点设置两个种类的储藏箱,把易拉罐、塑料瓶以及废纸等进行全面回收利用,每个班级每天需要安排固定的环保卫士,对相关回收点进行整理、检查和监督。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每周五)把相关的可回收物拿到红领巾回收站进行回收,所得经费均用于班费和开展环保活动,同时做好记录,记录的结果将作为“绿色班级”评比的依据之一。
除了把可回收物拿到红领巾回收站回收外,我们每学期还组织开展环保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成小工艺品、时装等,这些小工艺品摆在学校大堂展示,且都是使用废旧纸筒、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制作的。一些使用易拉罐制作的小船模型,颜色多彩且做工精美,通过开展环保小制作的活动,学生了解到使用垃圾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并且获得值得珍藏的小工艺品。班上老师将及时对其进行清洁消毒,并把收集回来的废旧物品用于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对于可利用性比较差的垃圾,则需要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回收。通过开展丰富的环保教育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提升,另一方面让学生具备了环保意识。
三、小手拉大手,进一步带动家庭与社区
开展社区、家庭、学校垃圾分类的全员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教育宣传,可以有效地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为了做好当前的社区和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利用校讯通、班级QQ群、微信群、钉钉平台以及家长会等渠道来开展全方面的互动,落实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与家庭成员一起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把“垃圾分一分,文明伴我行”的行动带到家中。
学校组织学生到街头进行采访,并且通过和环卫工人的交流来了解实际的垃圾处理过程,同时带领学生到垃圾处理站、压缩站来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知识,这样可以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置、运输和收集的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找出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开展“大环保、小行动”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在生活中了解垃圾的产生过程,亲身体验大量垃圾给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少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后,都以视频、数据、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在实际的垃圾分类活动中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收集厨房垃圾,进而制作环保酵素,并把环保酵素纳入综合实践课堂内容中,通过与社区联手,在社区中全面推广环保酵素。当前,一些家庭已经尝试着利用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有着一定的社会效益。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村居和社区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校外的清洁活动,为当地的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帮助居民们分辨并且正确地分类处理垃圾。通过实物对居民进行现场指导,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同时,学校开展了针对家长和学生的垃圾分类小知识测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让垃圾分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德育处为家长分发了垃圾分类倡议书,并且鼓励孩子和家长在实际的垃圾分类中进行科学的处理,同时需要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以及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干湿要分开、有害单独放,并鼓励家长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带领孩子一同维护周边环境。
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的垃圾分类活动,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而落实关于垃圾分类的倡议内容,了解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的紧迫性,如果垃圾分类能够进入社区和家庭,就可以督促更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四、 制度规范,督促养成良好习惯。
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制约与社会舆论压力在道德建设中都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而在道德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外部控制力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成员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在垃圾分类处理教育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加速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监督行为,从而促使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总之,只要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坚持倡导科学、环保、节约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校园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