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造就自己的语文思维。
一、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
3.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讨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候,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质疑,希望另辟奇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促使他们去大量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研究性活动,为其所思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当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时,他们便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课本中的内容。
二、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只要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翻阅对方的资料等。
2.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
3.整合性: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致于整篇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研究性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4.互动性: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研究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1.课题学习: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语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阿Q正传》一文,可以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阿Q》,待学生对阿Q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阿Q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可以继续研究:《从阿Q看鲁迅笔下的国民》、《从〈阿Q正传〉看鲁迅人物塑造艺术》等等。
2.专题调研: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绝句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谭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对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做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如《药》一文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
四、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该模式实施的流程: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课后延伸。
通读课文:这是实施模式课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采用演的形式,小说可采用电影、幻灯的形式等等。
確立课题: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砺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开发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研究学习: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文史资料引用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的结构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生物学书,甚至有的学生还能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将荔枝介绍得明白无误。
成果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课后延伸: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研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如《白洋淀》一文,可延续为《从环境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看〈白〉文的诗化特点》→《由〈白洋淀〉看〈白洋淀纪事〉的艺术成就》→《由〈白洋淀纪事〉看孙犁小说》→《由孙犁小说看中国当代小说的成就》,等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造就自己的语文思维。
一、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
3.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讨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候,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质疑,希望另辟奇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促使他们去大量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研究性活动,为其所思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当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时,他们便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课本中的内容。
二、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只要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翻阅对方的资料等。
2.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
3.整合性: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致于整篇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研究性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4.互动性: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研究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1.课题学习: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语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阿Q正传》一文,可以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阿Q》,待学生对阿Q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阿Q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可以继续研究:《从阿Q看鲁迅笔下的国民》、《从〈阿Q正传〉看鲁迅人物塑造艺术》等等。
2.专题调研: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绝句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谭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对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做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如《药》一文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
四、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该模式实施的流程: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课后延伸。
通读课文:这是实施模式课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采用演的形式,小说可采用电影、幻灯的形式等等。
確立课题: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砺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开发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研究学习: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文史资料引用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的结构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生物学书,甚至有的学生还能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将荔枝介绍得明白无误。
成果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课后延伸: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研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如《白洋淀》一文,可延续为《从环境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看〈白〉文的诗化特点》→《由〈白洋淀〉看〈白洋淀纪事〉的艺术成就》→《由〈白洋淀纪事〉看孙犁小说》→《由孙犁小说看中国当代小说的成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