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两名南加州大学中国留学生在住所附近自家的宝马车里被枪杀,国内网友循着蛛丝马迹,一度把他们当成富二代,让魂断异乡的受害人原本应当从故乡得到的同情掺进了猜疑、嫉恨、幸灾乐祸。
其实,宝马是二手的,房子是低价租的,两人不过是为了学业省吃俭用的平常百姓家的孩子,在国人对巨富特权阶层乱箭齐发的冲天怨气中白白受了冤枉。
去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达到157000人,创下新纪录,也使中国再次成为美国的留学生最大来源国。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在课堂和打工的餐馆间辛苦奔波,本世纪初的留学生靠着奖学金免掉学费节衣缩食的过活不同,自家出钱支付全额学费、住自己的公寓、开自己的车、拿LV当书包差不多已经成了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标准形象。
不过真正称得上新闻的却并不是富二代的集体留洋,而是留洋的富二代和国内同侪在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上的天壤之别。
在中国,他们受到的关注似乎总是与挥金如土、气势凌人、飞扬跋扈、颐指气使有关,他们似乎每天都在不停的喝酒、飚车、捅篓子,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宣布自己爹妈的名字。
而在美国的富二代们却更多显得平实低调,不露锋芒。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挣学分、找工作、混身份,很少摆出唯我独尊的公子王孙范儿。他们不大主动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只有长期接触的朋友同事才能在不经意的言谈中看出些端倪。他们用旁观者的口吻笑谈国内官二代和富二代闹出的丑闻,完全不把自己看作其中的一员。
当然,他们身上并非没留下出处的烙印,比如初来乍到就能跳过新移民的青涩艰辛,轻松继续中产阶级的优渥生活;比如逛五大道的名品店和逛唐人街的杂货店一样驾轻就熟。但这大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在人前刻意的炫耀,因而也能被旁人自然而然的接受。出言不逊拳脚相向或驾车撞人的事虽说也偶有所闻,但无论是与这类事件在中国发生的频率相比还是与中国留美学生人口的基数相比,都几乎罕见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样的对比很容易让人心生“外国月亮”或“橘生淮北”的疑窦,也难免会惹上长人之志灭己之威的崇洋之嫌,但诚实客观的审视这种差异也许是扑灭富二代在国内惹起的邪火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美国文化倾向于把父母和成年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看待,中国人讲究的子承父业、父债子还等两代人之间紧密的惠利权责关系在美国并非主流,反而是父母为全家申请到的移民绿卡不能把成年子女包括在内,成年子女购买的全家医疗保险也不能惠及父母。这种习俗和制度上明确的界定,让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大大减低,赤手空拳闯江湖成了大部分年轻人唯一的选择。中国的富二代来到美国后,父母在国内的神通原本已有些鞭长莫及,迅速接纳异地文化中的这种独立理念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文化中推崇“炫贫”、鄙视“炫富”的传统也成了约束富二代的紧箍咒。从贫民到大亨,从草根到总统的光荣荆棘路从来都是美国精神的核心,虽说1%的巨富和99%的普通大众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已经几乎让美国梦名副其实的成了一场“梦”,但这个梦至少仍然左右着人们的爱恨取舍。所以脱口秀名人奥普拉的穷苦出身才让她备受尊重,而靠着爹妈的财富整天无所事事的希尔顿集团继承人帕雷丝才招来公众无休无止的嘲讽。这足以成为在这里生活的中国新贵们的指向标。
这些多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富二代来了美国好像就脱胎换骨,但他们在国内的张狂也许同样有着环境方面的原因。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就提出了“标签”理论(labeling),他们认为外界环境的分群归类和定性往往可以对一个人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而影响到他未来的发展。比如一个被人们称作“罪犯”的人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犯下更多的罪,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不学无术”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不学无术”,以此来满足公众对他们的期待。那么“官二代”和“富二代”这两个越来越具贬意的标签,公众在概念界定上对它们越来越广的延展和没头没脑的狂贴,以及舆论对个体情况的忽略不计和对这个群体铺天盖地的嘲讽和鞭挞,会不会让很多年轻人因为溅上了脏水而将错就错,给本来可以心平气和的讨论火上浇油呢?
(作者为美国资深媒体人)
其实,宝马是二手的,房子是低价租的,两人不过是为了学业省吃俭用的平常百姓家的孩子,在国人对巨富特权阶层乱箭齐发的冲天怨气中白白受了冤枉。
去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达到157000人,创下新纪录,也使中国再次成为美国的留学生最大来源国。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在课堂和打工的餐馆间辛苦奔波,本世纪初的留学生靠着奖学金免掉学费节衣缩食的过活不同,自家出钱支付全额学费、住自己的公寓、开自己的车、拿LV当书包差不多已经成了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标准形象。
不过真正称得上新闻的却并不是富二代的集体留洋,而是留洋的富二代和国内同侪在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上的天壤之别。
在中国,他们受到的关注似乎总是与挥金如土、气势凌人、飞扬跋扈、颐指气使有关,他们似乎每天都在不停的喝酒、飚车、捅篓子,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宣布自己爹妈的名字。
而在美国的富二代们却更多显得平实低调,不露锋芒。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挣学分、找工作、混身份,很少摆出唯我独尊的公子王孙范儿。他们不大主动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只有长期接触的朋友同事才能在不经意的言谈中看出些端倪。他们用旁观者的口吻笑谈国内官二代和富二代闹出的丑闻,完全不把自己看作其中的一员。
当然,他们身上并非没留下出处的烙印,比如初来乍到就能跳过新移民的青涩艰辛,轻松继续中产阶级的优渥生活;比如逛五大道的名品店和逛唐人街的杂货店一样驾轻就熟。但这大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在人前刻意的炫耀,因而也能被旁人自然而然的接受。出言不逊拳脚相向或驾车撞人的事虽说也偶有所闻,但无论是与这类事件在中国发生的频率相比还是与中国留美学生人口的基数相比,都几乎罕见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样的对比很容易让人心生“外国月亮”或“橘生淮北”的疑窦,也难免会惹上长人之志灭己之威的崇洋之嫌,但诚实客观的审视这种差异也许是扑灭富二代在国内惹起的邪火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美国文化倾向于把父母和成年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看待,中国人讲究的子承父业、父债子还等两代人之间紧密的惠利权责关系在美国并非主流,反而是父母为全家申请到的移民绿卡不能把成年子女包括在内,成年子女购买的全家医疗保险也不能惠及父母。这种习俗和制度上明确的界定,让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大大减低,赤手空拳闯江湖成了大部分年轻人唯一的选择。中国的富二代来到美国后,父母在国内的神通原本已有些鞭长莫及,迅速接纳异地文化中的这种独立理念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文化中推崇“炫贫”、鄙视“炫富”的传统也成了约束富二代的紧箍咒。从贫民到大亨,从草根到总统的光荣荆棘路从来都是美国精神的核心,虽说1%的巨富和99%的普通大众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已经几乎让美国梦名副其实的成了一场“梦”,但这个梦至少仍然左右着人们的爱恨取舍。所以脱口秀名人奥普拉的穷苦出身才让她备受尊重,而靠着爹妈的财富整天无所事事的希尔顿集团继承人帕雷丝才招来公众无休无止的嘲讽。这足以成为在这里生活的中国新贵们的指向标。
这些多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富二代来了美国好像就脱胎换骨,但他们在国内的张狂也许同样有着环境方面的原因。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就提出了“标签”理论(labeling),他们认为外界环境的分群归类和定性往往可以对一个人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而影响到他未来的发展。比如一个被人们称作“罪犯”的人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犯下更多的罪,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不学无术”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不学无术”,以此来满足公众对他们的期待。那么“官二代”和“富二代”这两个越来越具贬意的标签,公众在概念界定上对它们越来越广的延展和没头没脑的狂贴,以及舆论对个体情况的忽略不计和对这个群体铺天盖地的嘲讽和鞭挞,会不会让很多年轻人因为溅上了脏水而将错就错,给本来可以心平气和的讨论火上浇油呢?
(作者为美国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