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课堂知识去解决,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让课堂呈现出生活化的气息。下面,浅谈笔者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概念引入:源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布朗说过:“讲授不应该立即将抽象的概念及方法与一开始就给予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真实问题的背景”显然应该是指实际生活。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情感亲和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问:“为什么萎蔫的小青菜放到清水里能重新变得坚挺?”学生回答:“因为萎蔫的小青菜吸水了。”我再问:“为什么水会从外流到萎蔫小青菜细胞内的?”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后得出:萎蔫小青菜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我继续问:“为什么凉拌黄瓜却有大量水分析出?”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外界溶液浓度高于黄瓜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就能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水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二、问题探究:寓于生活
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都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实践与主动参与。因此,在探究生物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将生物问题实际化、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能身临其境。
例如,在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内容时,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思考。有的认为需要水分、温度;有的认为需要阳光、空气、养料等。教师将学生们的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介绍豆芽的萌发过程,进一步问学生:这些条件真的都需要吗?在提示下,学生开始积极争论起来。有的说不需要阳光,种子从土壤里萌发长成幼苗后才有阳光的照射;有的说不需要养料,因为夏天,他家的绿豆浸泡久了,就发芽了;还有的说没有养料就没有能量,种子怎么能发芽呢?在争论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体现,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寓于生活的认识。
三、知识应用:用于生活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生物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沟通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时根据生活实际情况,经常穿插进行一些开放性的设计活动,是实现上述思想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时,我们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着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当我抛出问题“你能否用16元钱为全家设计一份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食谱”,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特色菜谱很快陆续出台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点已悄悄潜入学生的脑海。
四、作业布置:融于生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为了做题而做题,不应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此,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同时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一节时,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有关有害食品的报道、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装修的危害。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到超市查看食品标签、走访喜迁新居的人家后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在享受现代美好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现代生活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物教学生活化实质就是密切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但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为生物教学服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学习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是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一、概念引入:源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布朗说过:“讲授不应该立即将抽象的概念及方法与一开始就给予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真实问题的背景”显然应该是指实际生活。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情感亲和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问:“为什么萎蔫的小青菜放到清水里能重新变得坚挺?”学生回答:“因为萎蔫的小青菜吸水了。”我再问:“为什么水会从外流到萎蔫小青菜细胞内的?”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后得出:萎蔫小青菜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我继续问:“为什么凉拌黄瓜却有大量水分析出?”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外界溶液浓度高于黄瓜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就能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水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二、问题探究:寓于生活
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都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实践与主动参与。因此,在探究生物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将生物问题实际化、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能身临其境。
例如,在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内容时,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思考。有的认为需要水分、温度;有的认为需要阳光、空气、养料等。教师将学生们的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介绍豆芽的萌发过程,进一步问学生:这些条件真的都需要吗?在提示下,学生开始积极争论起来。有的说不需要阳光,种子从土壤里萌发长成幼苗后才有阳光的照射;有的说不需要养料,因为夏天,他家的绿豆浸泡久了,就发芽了;还有的说没有养料就没有能量,种子怎么能发芽呢?在争论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体现,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寓于生活的认识。
三、知识应用:用于生活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生物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沟通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时根据生活实际情况,经常穿插进行一些开放性的设计活动,是实现上述思想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时,我们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着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当我抛出问题“你能否用16元钱为全家设计一份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食谱”,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特色菜谱很快陆续出台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点已悄悄潜入学生的脑海。
四、作业布置:融于生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为了做题而做题,不应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此,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同时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一节时,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有关有害食品的报道、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装修的危害。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到超市查看食品标签、走访喜迁新居的人家后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在享受现代美好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现代生活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物教学生活化实质就是密切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但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为生物教学服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学习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是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