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工作当成读书一样,细细嚼,慢慢消化,让美酒文化的清儒之气先是一点一点地蕴藏起来的,慢慢把它养成一种境界
市场的哲学
回顾金种子发展之路,宁中伟最大的心得是“不急功、不近利、不浮躁”。
“这两年种子酒厂的高档酒供不应求,一些经销商天天都在车间外面等着装货。”宁中伟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甚至只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例,她要求员工不能因为产品供不应求而粗制滥造,相反“把工作当成读书一样,细细嚼,慢慢消化,让美酒文化的清儒之气先是一点一点地蕴藏起来的,慢慢把它养成一种境界”。宁中伟不是英雄也不愿做“戏台式”的英雄,主张画自己匹配的‘脸谱’唱戏。2009年,白酒市场竞争异常惨烈的当口,金种子风格各异的适度白酒,一经投放市场便赢得消费者青睐,并在短短时间内引领风潮,“在喧嚣的市场氛围中,如何保持一份澄明的知性,如何让内心除了白酒之外留存一片净土,让思想安放在这里,甚至智慧也经过了纯净、澄明的过滤,直至成为一汪汩汩的清流”,当时一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这样描述宁中伟。事实上,举止儒雅,笑容斯文的宁中伟靠着“耕读诗书”的态度来锻造企业的。
宁中伟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道理。“从几个亿到十几个亿,只能说明产品和市场的叠加,既然是‘种子’,把它放在适合开花的地方,适合结果的地方,它就能成长,当然我们的辛勤努力也同样不可或缺。”宁中伟认为,“做市场就像织毛衣,一针一线都必须到位,平时感觉不到,关键时刻补救都来不及。”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酒厂飞跃到上市公司,身为女性的宁中伟其间要付出的艰辛无从可知。宁中伟把自己定位“职业经理人”——“一种严密的机器标准件”。
“其实,我除了工作就是看书,很少出去应酬,除非不得已。”宁中伟说自己的工作甚至单调。白酒企业一般地处较为偏僻,大部分员工的知识水平也多显“不平”,“企业万把人,每个人的客观情况不同,对事情的判断也不相同,严格是好,但严格有时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向书上寻找新的方法”。宁中伟所说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把人和事置身在逆时空下,感同身受才能触及灵魂。”
实践证明,金种子最近几年的发轫举着事实上触及“市场灵魂”,“市场的革命需要心灵的选择,放和收看似矛盾,实为一体”。
“低调市场 ,就是要求开拓市场时沉静得就像种子一样;高调扩张,市场一旦做起来了,就需要一鼓作气的勇气和力量支撑。低调和高调在金种子的发展中相伴相生,有人说我们在表演,我们就在表演这种跌宕的美感,这样会让市场除了竞争还有艺术。”
经过几番拼杀,一些白酒企业相继倒下,这其中包括不少名酒企业,千军万马齐上阵形成的一片哄闹转向花开一枝。“你说金种子有什么?几年前我就说要穿越藩篱必须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沉下来、静下心、扎到底的心态。创立到现在,我们一直恪守‘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在最窄处切入,在最喧腾处宁静,就像读书一样安心做好功课。”
“动中寻优求发展,凝心聚力做市场,是金种子的准则,也是我个人的准则。”
传承的哲学
无节制的扩张、无序经营是白酒业曾经的显著表征。作为民族工业与传统工业的代表之一,现在中国白酒业处于最复杂的时期,“这种背景下能否浓墨重彩,关键是我们如何求变”。
宁中伟说,看似无序的行业其实蕴含了很多规律,在纷纭复杂中理清思路才是企业基业常青的解耦之路;而有关白酒业的一些“另类”说法,“让有责任的企业家忧心忡忡”。
富有文化内涵的白酒业果真是夕阳产业?喝了几千年的白酒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陌生了?宁中伟并不相信时下关于白酒业的种种“说辞”,白酒是传统手工产业,讲究的是工艺配制、原料产地,甚至与当地的气候、水文特征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成熟的市场需要成熟的产品甚至是高于国标的质量”,确实给白酒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说整个行业就是夕阳产业很难服众。“每天下班的路上,想的都是企业的前途,有时感觉扑朔迷离的明天会到底怎样。”宁中伟袒露内心。
但是明天已然来临,没有人可以回避。 “每一个战略决策都经过无数的煎熬。”她变得愈加谨慎,还学会了更好地运用谨慎这一成功的系数,而且发现,“谨慎也是勇敢和成功的组成部分”。
“酒精勾兑也是一种进步,是白酒工业发展的趋势。”宁中伟对这种说法觉得无聊,传统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都是精华,客观看待,冷静面对事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动辄以“雷语”制造某种效应值得警惕。
“既然有这种说法,市场上也许会有这种做法。”宁中伟坚持自己的观点,白酒说到底是富含文化基因的饮料,消费者买酒其实是买浓郁的文化色彩和神秘的传统工艺。在纷纭复杂中求一制胜,除了企业固有的先进基因,把“应变转化为求变”意味着经营者思维结构性蜕变。“没有任何一种法则适合市场,也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验应市场,我们能够做好的就是小心谨慎,沉潜创新,就是这样也未必获得系统成功。”
白酒企业的创新绝不是 “模糊折腾”:过分强调历史,强调正宗,而忽略了产品是需要新内涵。市场会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随着更新了。宁中伟说,“走了多远的路,就会看见多远的前程——这是一个决策者永远都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问题是,有多少真正看见多远的前程?真不好回答”。
改革开放成就了白酒业的今天,但没有人注意到,在建国前的“酱、清、凤、浓”四大基准香型,到了现在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经过市场淘洗,成功白酒品牌主要依赖于酒厂特有的文化积淀,市场策略和品质推广。
低调地张扬,谨慎地扩张并没有让宁中伟高枕无忧,在创新成果放量式地占领市场的同时,她开始考量新的机会。“继承中有所摒弃,发扬中适度创新,是不是有些中庸?”宁中伟反问。
人品的哲学
“我其实并不轻松,有一阶段累得老是想好好休息一下,还没休息一个时辰,电话就打来了,这个请示,那个汇报,都得回答;一方面说明员工的信任,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她的办公室,间隔十分钟都有一位员工进去。“酒厂领导者大多是男同志,但是灌装车间、包装车间女同志居多,如何做好对卡管理确不容易,我经常去车间看现场管理。”清儒之气的宁中伟说,“在安徽数百家白酒厂,领导者(基本上都是男性)无一不是强势且“霸道”,这也往往被视为魄力;难道谦恭、自抑、沉静却与管理撇开?”她所说的谦恭是修心的境界,而自抑则是内心能量的积蓄,“沉着者沉静”。
“企业家的血液里流淌着市场的因子才能产生使命感,流淌着爱的因子对员工才能尽心尽责”,“‘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怎么不知道?”在回答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时,宁中伟澄明、智性地分析。
“酒的品质在于醇厚、清澈,人的品质在于无私、大爱;美好的生活其实和酿酒一样,从源头流淌出来的思想才深刻,从粮食里发酵出来的气息方才醉人。”这是宁中伟诠释酒品和人品的观点。
宁中伟的生活很平静,“从单位到家,再从家到单位成为十多年不变的轨迹,偶尔苦恼时很想和自己的‘姐妹’好好叙叙,怕‘乡愿’左右自己,还是不说的好;更多的时候来不及欢乐和苦恼,一堆堆的文件等着批阅,一个接一个的会议需要参加,哪能带着个人的情绪呢”。而宁中伟感到欣慰是很多员工私下觉得她“忙碌得像姐姐”,“这个称谓带着真情,但我还得遵循原则”,笑吟吟的她摊开双手说。
市场的哲学
回顾金种子发展之路,宁中伟最大的心得是“不急功、不近利、不浮躁”。
“这两年种子酒厂的高档酒供不应求,一些经销商天天都在车间外面等着装货。”宁中伟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甚至只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例,她要求员工不能因为产品供不应求而粗制滥造,相反“把工作当成读书一样,细细嚼,慢慢消化,让美酒文化的清儒之气先是一点一点地蕴藏起来的,慢慢把它养成一种境界”。宁中伟不是英雄也不愿做“戏台式”的英雄,主张画自己匹配的‘脸谱’唱戏。2009年,白酒市场竞争异常惨烈的当口,金种子风格各异的适度白酒,一经投放市场便赢得消费者青睐,并在短短时间内引领风潮,“在喧嚣的市场氛围中,如何保持一份澄明的知性,如何让内心除了白酒之外留存一片净土,让思想安放在这里,甚至智慧也经过了纯净、澄明的过滤,直至成为一汪汩汩的清流”,当时一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这样描述宁中伟。事实上,举止儒雅,笑容斯文的宁中伟靠着“耕读诗书”的态度来锻造企业的。
宁中伟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道理。“从几个亿到十几个亿,只能说明产品和市场的叠加,既然是‘种子’,把它放在适合开花的地方,适合结果的地方,它就能成长,当然我们的辛勤努力也同样不可或缺。”宁中伟认为,“做市场就像织毛衣,一针一线都必须到位,平时感觉不到,关键时刻补救都来不及。”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酒厂飞跃到上市公司,身为女性的宁中伟其间要付出的艰辛无从可知。宁中伟把自己定位“职业经理人”——“一种严密的机器标准件”。
“其实,我除了工作就是看书,很少出去应酬,除非不得已。”宁中伟说自己的工作甚至单调。白酒企业一般地处较为偏僻,大部分员工的知识水平也多显“不平”,“企业万把人,每个人的客观情况不同,对事情的判断也不相同,严格是好,但严格有时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向书上寻找新的方法”。宁中伟所说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把人和事置身在逆时空下,感同身受才能触及灵魂。”
实践证明,金种子最近几年的发轫举着事实上触及“市场灵魂”,“市场的革命需要心灵的选择,放和收看似矛盾,实为一体”。
“低调市场 ,就是要求开拓市场时沉静得就像种子一样;高调扩张,市场一旦做起来了,就需要一鼓作气的勇气和力量支撑。低调和高调在金种子的发展中相伴相生,有人说我们在表演,我们就在表演这种跌宕的美感,这样会让市场除了竞争还有艺术。”
经过几番拼杀,一些白酒企业相继倒下,这其中包括不少名酒企业,千军万马齐上阵形成的一片哄闹转向花开一枝。“你说金种子有什么?几年前我就说要穿越藩篱必须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沉下来、静下心、扎到底的心态。创立到现在,我们一直恪守‘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在最窄处切入,在最喧腾处宁静,就像读书一样安心做好功课。”
“动中寻优求发展,凝心聚力做市场,是金种子的准则,也是我个人的准则。”
传承的哲学
无节制的扩张、无序经营是白酒业曾经的显著表征。作为民族工业与传统工业的代表之一,现在中国白酒业处于最复杂的时期,“这种背景下能否浓墨重彩,关键是我们如何求变”。
宁中伟说,看似无序的行业其实蕴含了很多规律,在纷纭复杂中理清思路才是企业基业常青的解耦之路;而有关白酒业的一些“另类”说法,“让有责任的企业家忧心忡忡”。
富有文化内涵的白酒业果真是夕阳产业?喝了几千年的白酒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陌生了?宁中伟并不相信时下关于白酒业的种种“说辞”,白酒是传统手工产业,讲究的是工艺配制、原料产地,甚至与当地的气候、水文特征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成熟的市场需要成熟的产品甚至是高于国标的质量”,确实给白酒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说整个行业就是夕阳产业很难服众。“每天下班的路上,想的都是企业的前途,有时感觉扑朔迷离的明天会到底怎样。”宁中伟袒露内心。
但是明天已然来临,没有人可以回避。 “每一个战略决策都经过无数的煎熬。”她变得愈加谨慎,还学会了更好地运用谨慎这一成功的系数,而且发现,“谨慎也是勇敢和成功的组成部分”。
“酒精勾兑也是一种进步,是白酒工业发展的趋势。”宁中伟对这种说法觉得无聊,传统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都是精华,客观看待,冷静面对事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动辄以“雷语”制造某种效应值得警惕。
“既然有这种说法,市场上也许会有这种做法。”宁中伟坚持自己的观点,白酒说到底是富含文化基因的饮料,消费者买酒其实是买浓郁的文化色彩和神秘的传统工艺。在纷纭复杂中求一制胜,除了企业固有的先进基因,把“应变转化为求变”意味着经营者思维结构性蜕变。“没有任何一种法则适合市场,也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验应市场,我们能够做好的就是小心谨慎,沉潜创新,就是这样也未必获得系统成功。”
白酒企业的创新绝不是 “模糊折腾”:过分强调历史,强调正宗,而忽略了产品是需要新内涵。市场会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随着更新了。宁中伟说,“走了多远的路,就会看见多远的前程——这是一个决策者永远都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问题是,有多少真正看见多远的前程?真不好回答”。
改革开放成就了白酒业的今天,但没有人注意到,在建国前的“酱、清、凤、浓”四大基准香型,到了现在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经过市场淘洗,成功白酒品牌主要依赖于酒厂特有的文化积淀,市场策略和品质推广。
低调地张扬,谨慎地扩张并没有让宁中伟高枕无忧,在创新成果放量式地占领市场的同时,她开始考量新的机会。“继承中有所摒弃,发扬中适度创新,是不是有些中庸?”宁中伟反问。
人品的哲学
“我其实并不轻松,有一阶段累得老是想好好休息一下,还没休息一个时辰,电话就打来了,这个请示,那个汇报,都得回答;一方面说明员工的信任,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她的办公室,间隔十分钟都有一位员工进去。“酒厂领导者大多是男同志,但是灌装车间、包装车间女同志居多,如何做好对卡管理确不容易,我经常去车间看现场管理。”清儒之气的宁中伟说,“在安徽数百家白酒厂,领导者(基本上都是男性)无一不是强势且“霸道”,这也往往被视为魄力;难道谦恭、自抑、沉静却与管理撇开?”她所说的谦恭是修心的境界,而自抑则是内心能量的积蓄,“沉着者沉静”。
“企业家的血液里流淌着市场的因子才能产生使命感,流淌着爱的因子对员工才能尽心尽责”,“‘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怎么不知道?”在回答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时,宁中伟澄明、智性地分析。
“酒的品质在于醇厚、清澈,人的品质在于无私、大爱;美好的生活其实和酿酒一样,从源头流淌出来的思想才深刻,从粮食里发酵出来的气息方才醉人。”这是宁中伟诠释酒品和人品的观点。
宁中伟的生活很平静,“从单位到家,再从家到单位成为十多年不变的轨迹,偶尔苦恼时很想和自己的‘姐妹’好好叙叙,怕‘乡愿’左右自己,还是不说的好;更多的时候来不及欢乐和苦恼,一堆堆的文件等着批阅,一个接一个的会议需要参加,哪能带着个人的情绪呢”。而宁中伟感到欣慰是很多员工私下觉得她“忙碌得像姐姐”,“这个称谓带着真情,但我还得遵循原则”,笑吟吟的她摊开双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