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高品质的写作素材,总会选取一个巧妙的角度抓取作文题目的“心”,将自己演绎成一段华章,辉映在每一个考生的作文中。这样高品质的素材,在《作文与考试·高分素材》中俯拾即是,笔者从中挑选部分素材,将它们在2016年高考作文中的运用作以阐释,看它们是如何征服高考作文题目,为考生撑起六月高考作文的蔚蓝晴空的。
【2016年高考真题·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素材支持】
素材一:决定孩子一生过得好不好,与数理化的成绩、会不会琴棋书画关系不大,决定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到爱,有没有学会爱;能不能做正确的选择,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每个老师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在孩子犯错时帮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
——海蓝博士(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29期31页《教育五句话》)
素材二:张帅6岁开始打网球。受伤病困扰,张帅的排名在本届澳网前,已经跌到第133位,再次征战大满贯不得不从资格赛打起。她曾经是外界眼中金花的第一接班人,然而,14次大满贯正赛一轮游的尴尬,让她经受着一次次的心灵煎熬,“多难听的话,我都听过”,但“我不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教练总对我说要宠辱不惊。如果真的很在意的话,我就没法活到今天了”。2016年她带着耻辱般的大满贯正赛14连败0胜的成绩来到墨尔本,3场资格赛过关斩将,首轮爆冷淘汰2号种子哈普勒,次轮轻取法国名将科内特,第三轮击败现世界排名第51位的美国选手列普琴科。1月25日晚,墨尔本罗德·拉沃尔球场里,获胜后的张帅一声大吼将球拍高高抛向空中!中国金花2:1淘汰现WTA世界排名第17位的美国选手凯斯,创造了个人大满贯历史最好成绩——杀入女单八强!成为墨尔本“奇迹”代名词的张帅面对舆论兴奋地把她视作中国女网领军人物时,一直保持着冷静:“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不会为一两场球冲昏头脑,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因为别人说的改变我的目标。”“人生真的很漫长,不用看一时的成败,我觉得开心最重要。”(详见《作文与考试》2016年11期12页《张帅:天道酬勤,八年破壁,“灰姑娘”的澳网童话之旅》)
【运用提点】
此作文属于漫画材料作文,要确立观点首先要读懂漫画。读漫画要特别关注图中细节,抓取关键要素。融合图中孩子、分数、掌印、吻痕、孩子的表情等各种要素,我们就会明白此图描绘的是父母或老师根据分数奖惩孩子的现象。进一步思考,便会发现漫画背后潜藏的驱动任务:“你怎么看待以分数奖惩孩子的现象?”在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一个中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个中心”即紧扣“评价”这一关键词,可以就教育评价展开,也可以拓展为广义的对一般人、事的评价。“两个方面”,一是从评价者角度分析,可以确立“不以分数论输赢”“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苛责”“采用多元的评价,才会造就多样的人生”等观点;一是从被评价者角度分析,可以谈论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评价等。
素材一是名言,谈论的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及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素材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运用,一是从张帅成败时坦然面对赞扬与批评的态度入手,来论证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一是从她的教练对待她14败0胜的角度切入,写一个不能以成败论输赢的论证段。
【活用语段】
文段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请警醒吧!分数不能代表孩子的一切,成绩不能决定孩子的所有,分高不一定能成功,分高不一定能幸福。正如海蓝博士所说:“决定孩子一生过得好不好,与数理化的成绩、会不会琴棋书画关系不大,决定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到爱,有没有学会爱;能不能做正确的选择,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是的,让孩子拥有爱与抗挫折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一生。《战国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请不要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孩子一生的幸福。“每个老师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在孩子犯错时帮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让我们记住海蓝博士的忠告,去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做天下最好的父母吧。
文段二:世人评价人的标准往往比较单一,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当一个人成功时,通常会鲜花常献、掌声不断,各种赞誉不绝于耳,将人捧上天;当你一旦失败时,往往会花谢茶凉、曲终人散,指责之声纷至沓来,几欲将人棒杀于地。面对这种由单一评价标准带来的人生冷暖,我们要保持一颗淡然而坚定的心,不能迷失在赞扬或批评之声中,惟其如此,方能有成功而精彩的人生。还记得那个在墨尔本澳网赛场创造奇迹的张帅吗?当她遭遇大满贯正赛14连败0胜时,批评之声四起,她说“我不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当她在墨尔本连挫强敌杀入女单八强时,舆论兴奋地把她视作中国女网领军人物,她说“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淡定啊。也许正是这样的冷静让她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我们有理由坚信,这样的冷静必将会让她攀上事业的高峰,成就自己的网球传奇。面对外界的评价,让我们像张帅那样冷静处之,不忘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吧。
【教师精评】
两个文段都是从“怎么做”这一角度切入的论证段。文段一两次引用素材,论证了不要以分数评价孩子,而要着眼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观点;且引用《战国策》中的名言,与素材相得益彰,增强了文化内涵。文段二抓住张帅处在人生低谷与取得胜利时淡然的态度,采用因果分析,论证了如何对待他人评价的问题。
【2016年高考真题·上海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郑振铎翻译并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后,反响还不错,但梁实秋不以为然,他写了一篇文章——《读郑振铎的<飞鸟集>》,指出,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此外,《飞鸟集》共有326首诗,而郑振铎只译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实秋认为:“一本诗集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该因为译者的兴趣和能力的关系,便被东割西裂”,“我们可以说这位选译家不忠于原集,因为他译出来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不是原著诗集之本来面目”。
郑振铎有何反应呢?晚年的梁实秋写有《旧笺拾零》一文,引用了郑振铎给他的几封信,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我向你认罪,当你的评《飞鸟集》译文出来时,我以为你是故意挑战的一个敌人。……细想了一下,便心平气和,常常的自责了……不管你当时作此文的动机如何,然而我已受你的益处不少,至少已对于许多读者,更正了好些错误。实秋,我是如何的感谢你啊!”
郑振铎比梁实秋大两岁,但他很能拉得下面子。梁实秋对他的批评,语言刻不刻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详见《作文与考试》2016年5期50页《据观点以定向,择要点而叙例》)
【运用提点】
此作文不存在审题难度,写作任务非常清楚,就是谈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思考。但要做到立意有高度,还要围绕“评价他人生活”作如下思考:怎样评价他人生活,为什么评价他人生活,评价他人怎样的生活。评价他人的生活,有其积极意义,它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注,彰显了个人对社会的担当,是公民社会之必然,是对美好人性的颂扬;也有消极影响,评价他人生活可能是对他人生活的干涉,可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就涉及到对评价目的与评价方式的分析。在实际写作中,要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即赞成还是反对评价他人生活,然后再展开论证,重点要落到对“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分析上。
素材中梁实秋对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的评价,体现了梁实秋的担当与勇气,体现了他对学问的严谨要求,他的评价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可以将此材料用于“赞成评价他人生活”的论证中。
【活用语段】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评价他人的生活,体现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注,体现了一个人对责任的担当。《飞鸟集》翻译的怎样原本与梁实秋毫无关系,但是梁实秋站了起来,批评译作错误百出,批评译作脱离了原著的本来面目,批评译作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这种评价不可谓不尖锐,但是郑振铎却感谢他让自己受益不少,改正了译文的不少错误。梁实秋的批评维护了《飞鸟集》的准确性,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更让自己结交到志趣相投的益友。评价他人的生活,于人有利,于己有益,我们要摒弃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哲学,勇于评价他人的生活,乐于关注他人的生活,承担起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和谐的乐园。
【教师精评】
文段在叙例时用三个“批评”构成排比,突出梁实秋对郑振铎批评的尖锐,为后文突出批评的作用做铺垫,从而明确了评价他人生活的必要性;契合作文题目,论证充分。
【2016年高考真题·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支持】
素材一:常萍,河南大学老师,32年来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被学生们称为“常先生”“口碑教授”。常先生简朴,一条灰色的宽大条绒裤和青色胶鞋冬夏在身;常先生低调,对于任何媒体的采访,她都婉拒,甚至两次拒绝了《百家讲坛》的邀请,因为“不如在学校给学生们讲课有意义”。每次上课,她都是全情投入,教室场场爆满,门外蹭课的学生挤得密不透风,许多人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但是,她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到退休时职称还是讲师。(详见《作文与考试》2016年11期23页《“口碑教授”常萍为什么这么火》)
素材二:张充和虽是大时代的亲历者,身上却总有一份不动声色的宁静。她为人谦和、淡泊,一生醉心艺术,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我写字、画画、唱昆曲、作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洋学生向张充和学书法时,她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她从不提“使命感”“传承”这种大词,还曾向好友、著名学者余英时调侃自己“玩物丧志”,余英时回敬她说,“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当目睹了许多人世沉浮如过眼烟云,张充和先生这“没有志”的生活反而更让人称羡,淡泊而优雅,深情而节制,一如她70岁时自撰的那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26期23页《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成绝响》)
【运用提点】
此作文属于比喻性材料作文。“行囊”指人生要做好的准备;“一段新的旅程”指人生的某一阶段,也可泛指整个人生。整个材料的核心是“人生的行囊里面装什么”,即要为人生做哪些准备及如何看待这些准备。从后面的四个“有的”可知,人生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准备。具体写作时可以从宏观角度谈“人生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准备”“人生旅途与精神准备”等以强调准备的重要性;也可以具体到某一种精神准备,如“将精益求精装在人生的行囊”“诚信伴我走人生”等;更可以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对准备什么作思辨性分析。
两则素材内涵都极其丰富,常萍、张充和两位先生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学者,她们身上所具有的低调平和、淡泊宁静正是现今社会所欠缺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清气,正是我们人生行囊应该填充的。
【活用语段】
充一点清气在人生行囊,人生就会多一点坚守,多一份宁静与淡泊,更容易品味到生活的真味。还记得那个32年站在讲台上用生命为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讲师常萍吗?还记得那个专注于“一束青蒿”、85岁高龄依然活跃在实验室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吗?还记得那个用清水教洋学生写书法“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学者张充和吗?她们对功名利禄都多了一份不屑,向世味上看淡了一些,坚守一腔清气,濡染一生风雅。正因如此,她们才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口碑教授”,成为中国大陆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成为风华绝代的民国第一才女。《菜根谭》中说:“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多一点清气,更能享受到生命的本然;携一身清气,人生定会风风雅雅。
【教师精评】
文段选取常萍、张充和、屠呦呦(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35期12页《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三个事例,采用叙议结合的叙例方式,运用反问句式,构成排比,有力地证明了人生的行囊中要充一点清气的必要性。
编辑/于智博
【2016年高考真题·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素材支持】
素材一:决定孩子一生过得好不好,与数理化的成绩、会不会琴棋书画关系不大,决定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到爱,有没有学会爱;能不能做正确的选择,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每个老师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在孩子犯错时帮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
——海蓝博士(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29期31页《教育五句话》)
素材二:张帅6岁开始打网球。受伤病困扰,张帅的排名在本届澳网前,已经跌到第133位,再次征战大满贯不得不从资格赛打起。她曾经是外界眼中金花的第一接班人,然而,14次大满贯正赛一轮游的尴尬,让她经受着一次次的心灵煎熬,“多难听的话,我都听过”,但“我不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教练总对我说要宠辱不惊。如果真的很在意的话,我就没法活到今天了”。2016年她带着耻辱般的大满贯正赛14连败0胜的成绩来到墨尔本,3场资格赛过关斩将,首轮爆冷淘汰2号种子哈普勒,次轮轻取法国名将科内特,第三轮击败现世界排名第51位的美国选手列普琴科。1月25日晚,墨尔本罗德·拉沃尔球场里,获胜后的张帅一声大吼将球拍高高抛向空中!中国金花2:1淘汰现WTA世界排名第17位的美国选手凯斯,创造了个人大满贯历史最好成绩——杀入女单八强!成为墨尔本“奇迹”代名词的张帅面对舆论兴奋地把她视作中国女网领军人物时,一直保持着冷静:“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不会为一两场球冲昏头脑,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因为别人说的改变我的目标。”“人生真的很漫长,不用看一时的成败,我觉得开心最重要。”(详见《作文与考试》2016年11期12页《张帅:天道酬勤,八年破壁,“灰姑娘”的澳网童话之旅》)
【运用提点】
此作文属于漫画材料作文,要确立观点首先要读懂漫画。读漫画要特别关注图中细节,抓取关键要素。融合图中孩子、分数、掌印、吻痕、孩子的表情等各种要素,我们就会明白此图描绘的是父母或老师根据分数奖惩孩子的现象。进一步思考,便会发现漫画背后潜藏的驱动任务:“你怎么看待以分数奖惩孩子的现象?”在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一个中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个中心”即紧扣“评价”这一关键词,可以就教育评价展开,也可以拓展为广义的对一般人、事的评价。“两个方面”,一是从评价者角度分析,可以确立“不以分数论输赢”“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苛责”“采用多元的评价,才会造就多样的人生”等观点;一是从被评价者角度分析,可以谈论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评价等。
素材一是名言,谈论的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及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素材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运用,一是从张帅成败时坦然面对赞扬与批评的态度入手,来论证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一是从她的教练对待她14败0胜的角度切入,写一个不能以成败论输赢的论证段。
【活用语段】
文段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请警醒吧!分数不能代表孩子的一切,成绩不能决定孩子的所有,分高不一定能成功,分高不一定能幸福。正如海蓝博士所说:“决定孩子一生过得好不好,与数理化的成绩、会不会琴棋书画关系不大,决定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到爱,有没有学会爱;能不能做正确的选择,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是的,让孩子拥有爱与抗挫折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一生。《战国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请不要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孩子一生的幸福。“每个老师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在孩子犯错时帮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让我们记住海蓝博士的忠告,去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做天下最好的父母吧。
文段二:世人评价人的标准往往比较单一,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当一个人成功时,通常会鲜花常献、掌声不断,各种赞誉不绝于耳,将人捧上天;当你一旦失败时,往往会花谢茶凉、曲终人散,指责之声纷至沓来,几欲将人棒杀于地。面对这种由单一评价标准带来的人生冷暖,我们要保持一颗淡然而坚定的心,不能迷失在赞扬或批评之声中,惟其如此,方能有成功而精彩的人生。还记得那个在墨尔本澳网赛场创造奇迹的张帅吗?当她遭遇大满贯正赛14连败0胜时,批评之声四起,她说“我不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当她在墨尔本连挫强敌杀入女单八强时,舆论兴奋地把她视作中国女网领军人物,她说“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淡定啊。也许正是这样的冷静让她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我们有理由坚信,这样的冷静必将会让她攀上事业的高峰,成就自己的网球传奇。面对外界的评价,让我们像张帅那样冷静处之,不忘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吧。
【教师精评】
两个文段都是从“怎么做”这一角度切入的论证段。文段一两次引用素材,论证了不要以分数评价孩子,而要着眼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观点;且引用《战国策》中的名言,与素材相得益彰,增强了文化内涵。文段二抓住张帅处在人生低谷与取得胜利时淡然的态度,采用因果分析,论证了如何对待他人评价的问题。
【2016年高考真题·上海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郑振铎翻译并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后,反响还不错,但梁实秋不以为然,他写了一篇文章——《读郑振铎的<飞鸟集>》,指出,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此外,《飞鸟集》共有326首诗,而郑振铎只译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实秋认为:“一本诗集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该因为译者的兴趣和能力的关系,便被东割西裂”,“我们可以说这位选译家不忠于原集,因为他译出来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不是原著诗集之本来面目”。
郑振铎有何反应呢?晚年的梁实秋写有《旧笺拾零》一文,引用了郑振铎给他的几封信,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我向你认罪,当你的评《飞鸟集》译文出来时,我以为你是故意挑战的一个敌人。……细想了一下,便心平气和,常常的自责了……不管你当时作此文的动机如何,然而我已受你的益处不少,至少已对于许多读者,更正了好些错误。实秋,我是如何的感谢你啊!”
郑振铎比梁实秋大两岁,但他很能拉得下面子。梁实秋对他的批评,语言刻不刻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详见《作文与考试》2016年5期50页《据观点以定向,择要点而叙例》)
【运用提点】
此作文不存在审题难度,写作任务非常清楚,就是谈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思考。但要做到立意有高度,还要围绕“评价他人生活”作如下思考:怎样评价他人生活,为什么评价他人生活,评价他人怎样的生活。评价他人的生活,有其积极意义,它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注,彰显了个人对社会的担当,是公民社会之必然,是对美好人性的颂扬;也有消极影响,评价他人生活可能是对他人生活的干涉,可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就涉及到对评价目的与评价方式的分析。在实际写作中,要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即赞成还是反对评价他人生活,然后再展开论证,重点要落到对“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分析上。
素材中梁实秋对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的评价,体现了梁实秋的担当与勇气,体现了他对学问的严谨要求,他的评价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可以将此材料用于“赞成评价他人生活”的论证中。
【活用语段】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评价他人的生活,体现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注,体现了一个人对责任的担当。《飞鸟集》翻译的怎样原本与梁实秋毫无关系,但是梁实秋站了起来,批评译作错误百出,批评译作脱离了原著的本来面目,批评译作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这种评价不可谓不尖锐,但是郑振铎却感谢他让自己受益不少,改正了译文的不少错误。梁实秋的批评维护了《飞鸟集》的准确性,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更让自己结交到志趣相投的益友。评价他人的生活,于人有利,于己有益,我们要摒弃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哲学,勇于评价他人的生活,乐于关注他人的生活,承担起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和谐的乐园。
【教师精评】
文段在叙例时用三个“批评”构成排比,突出梁实秋对郑振铎批评的尖锐,为后文突出批评的作用做铺垫,从而明确了评价他人生活的必要性;契合作文题目,论证充分。
【2016年高考真题·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支持】
素材一:常萍,河南大学老师,32年来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被学生们称为“常先生”“口碑教授”。常先生简朴,一条灰色的宽大条绒裤和青色胶鞋冬夏在身;常先生低调,对于任何媒体的采访,她都婉拒,甚至两次拒绝了《百家讲坛》的邀请,因为“不如在学校给学生们讲课有意义”。每次上课,她都是全情投入,教室场场爆满,门外蹭课的学生挤得密不透风,许多人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但是,她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到退休时职称还是讲师。(详见《作文与考试》2016年11期23页《“口碑教授”常萍为什么这么火》)
素材二:张充和虽是大时代的亲历者,身上却总有一份不动声色的宁静。她为人谦和、淡泊,一生醉心艺术,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我写字、画画、唱昆曲、作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洋学生向张充和学书法时,她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她从不提“使命感”“传承”这种大词,还曾向好友、著名学者余英时调侃自己“玩物丧志”,余英时回敬她说,“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当目睹了许多人世沉浮如过眼烟云,张充和先生这“没有志”的生活反而更让人称羡,淡泊而优雅,深情而节制,一如她70岁时自撰的那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26期23页《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成绝响》)
【运用提点】
此作文属于比喻性材料作文。“行囊”指人生要做好的准备;“一段新的旅程”指人生的某一阶段,也可泛指整个人生。整个材料的核心是“人生的行囊里面装什么”,即要为人生做哪些准备及如何看待这些准备。从后面的四个“有的”可知,人生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准备。具体写作时可以从宏观角度谈“人生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准备”“人生旅途与精神准备”等以强调准备的重要性;也可以具体到某一种精神准备,如“将精益求精装在人生的行囊”“诚信伴我走人生”等;更可以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对准备什么作思辨性分析。
两则素材内涵都极其丰富,常萍、张充和两位先生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学者,她们身上所具有的低调平和、淡泊宁静正是现今社会所欠缺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清气,正是我们人生行囊应该填充的。
【活用语段】
充一点清气在人生行囊,人生就会多一点坚守,多一份宁静与淡泊,更容易品味到生活的真味。还记得那个32年站在讲台上用生命为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讲师常萍吗?还记得那个专注于“一束青蒿”、85岁高龄依然活跃在实验室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吗?还记得那个用清水教洋学生写书法“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学者张充和吗?她们对功名利禄都多了一份不屑,向世味上看淡了一些,坚守一腔清气,濡染一生风雅。正因如此,她们才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口碑教授”,成为中国大陆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成为风华绝代的民国第一才女。《菜根谭》中说:“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多一点清气,更能享受到生命的本然;携一身清气,人生定会风风雅雅。
【教师精评】
文段选取常萍、张充和、屠呦呦(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35期12页《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三个事例,采用叙议结合的叙例方式,运用反问句式,构成排比,有力地证明了人生的行囊中要充一点清气的必要性。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