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罗奇(StephenRoach),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耶鲁大学教授,美国知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他1945年出生于洛杉矶,1968年结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1973年获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2年至1979年斯蒂芬·罗奇任华盛顿联邦储蓄局高级研究员。1982年加盟摩根士丹利,1991年担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4月任亚洲区主席。
  过去近30年就职摩根士丹利期间,罗奇致力于全球化、公司重组、生产力等课题研究,一直被公认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深深吸引了罗奇的研究兴趣,他决心要揭开西方人没有看到的中国经济之谜。
  通过长期研究,罗奇愈加确定中国经济有独特之处。2011年5月27日,他发表题为《中国不同于世界的十大理由》文章,从战略、财力等10个方面,论述了西方为什么不能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推断中国经济的走向。他指出,“中国怀疑论者”每隔数年就会出现一次,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不管这些唱反调的人怎么说,中国却继续维持着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奇迹。
  罗奇非常看重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2010年4月14日,他曾在《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中国经济的全球角色作了论述。他认为,中国经常被作为“替罪羊”单独拎出来,这种做法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是一种虚伪之举;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抱着一味否定的态度行事,需要解决好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和贸易顺差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罗奇也不赞同美国很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面对华盛顿政客们对于中国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由此而生的政治色彩十足的攻击,他曾一次次在美国国会拍案而起,直陈己见。他认为,人民币政策转变并不是“纠正世界经济不平衡的特效药”;贸易失衡是多边问题,不能通过两国间汇率及价格调整来解决。他还指出,美国难以为继的消费狂热是美国自己的问题,也是一个应在其国内通过新的约束性货币政策、严厉的监管监督以及更负责任的消费者和公司行为来解决的问题。
  当然,罗奇也非常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他对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中国经济“三不”理论非常认同,即中国经济看上去很强,但却存在“三不”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基于这些问题,罗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下列建议。一是应当“迅速而积极地采取行动应对通货膨胀”。二是通过三项举措支持国内私人消费,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收入偏低的农村人口给予支持,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与其他亚洲经济体相比,中国的GDP增长最高,就业增长却比较低;在相同单位GDP产出的情况下,服务业相比制造业,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罗奇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在他看来,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全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基于服务业的消费模式,能够产生更多就业,给人们带来更多收入,解决创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很多其他问题。对于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罗奇在其题为《中国的转折点》一文中给予了很高评价。文章指出,从本质上讲,它将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去30年来以出口及基础建设投资为导向转向以国内消费为主要驱动的增长模式,这种转变将对中国、亚洲及更广泛的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