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有一个热门话题——熊孩子。熊孩子所到之处,遍地狼藉。几乎人人都能发表一箩筐的受害经历。更可怕的是,熊孩子不仅仅是在家里造反,公共场合也少不了他们的踪迹。每当有人试图要帮熊孩子的父母管教他们一番,就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出现:“他还是个孩子啊!”换言之,就是不要多管闲事。
日本有没有闹人的孩子?有,但是比较少见。这跟家长注重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孩子能耳濡目染地在一个礼仪社会里长大,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人认为,儿童的礼仪教育是一个社会里所有大人的责任,而不仅是孩子的两位家长。
日本某雜志曾经对422名男性女性读者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别人家孩子违反礼仪规矩的时候,其他大人应该批评纠正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6.5%的人认为“应该批评纠正”。回答真正批评过别人家孩子的人,比例为72.3%。
“传达社会规则,教导养育孩子,不仅仅是孩子亲生父母肩上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大人的责任。”这是日本社会传统的看法,其出发点是把社会中所有的孩子都当作是这个社会的接班人来看待。
当然,“教训”熊孩子并不是指可以任意拳打脚踢,恶言相向。比如,在公园里见到小孩爬树,不是直接拽下来,对他大吼:“这么危险,小心摔死你个兔崽子!”谩骂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应当陈述清楚利害关系,对其说:“爬树很危险,快下来!”大人固有的威严,加上能够让孩子明白这是为他着想的言辞,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家庭利益教育的“细致化”。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的礼貌数不胜数,有的也许是言传,有的是身教。仅仅是拿雨伞这件小事,也会有许多条条框框:不能打横拿着雨伞走路;拿着雨伞的时候不能一边甩一边走路;上电车或者公交车前要把雨伞折好。这些细节都是在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他人。
在饭桌上的礼貌:在餐厅吃饭不可以任意到处走,给别桌的客人添麻烦,不可以大声吵闹;在朋友家吃饭,必须要用“公用筷子”把菜夹到自己碗里,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夹;尽量把自己碗里的食物都吃干净,不拿超过自己食量的食物。
看起来是非常小的事情,每个人都做到了就不会导致他人因此受伤,因此是非常基础却又重要的礼仪行为。
孩子的礼仪也体现了一个家庭的质量。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说法,有礼貌的父母,就会有懂礼貌的孩子。相反,看到孩子也就知道父母是怎样的人。这一点,会让父母注重礼仪教育。家长不会以“他还是个孩子”就放松在礼仪方面的要求。相反,正因为还是孩子,才要认真地遵守规矩和礼貌,否则长大了自然会在社会上只会吃更多的亏,也会有人替自己更狠地教训他们。
曾经不止一次在电车上看到年轻女性带着尚在襁褓的婴儿,一旦婴儿啼哭而哄不住,她就会在下一站带着孩子下车,等到哄好了再上下一趟车。不论是刚出生不久,还是已经四五岁的小朋友,妈妈都是一样的做法。不哭了再上车——如果因此错过了电影,那就是不懂礼貌的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也就规矩了。
没有天生的乖小孩,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如果要“扑灭”熊孩子现象,恐怕首先得实现社会的“认同”:礼仪教育非常有必要,且礼仪教育的重担不是仅限于家长,更是社会中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日本有没有闹人的孩子?有,但是比较少见。这跟家长注重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孩子能耳濡目染地在一个礼仪社会里长大,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人认为,儿童的礼仪教育是一个社会里所有大人的责任,而不仅是孩子的两位家长。
日本某雜志曾经对422名男性女性读者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别人家孩子违反礼仪规矩的时候,其他大人应该批评纠正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6.5%的人认为“应该批评纠正”。回答真正批评过别人家孩子的人,比例为72.3%。
“传达社会规则,教导养育孩子,不仅仅是孩子亲生父母肩上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大人的责任。”这是日本社会传统的看法,其出发点是把社会中所有的孩子都当作是这个社会的接班人来看待。
当然,“教训”熊孩子并不是指可以任意拳打脚踢,恶言相向。比如,在公园里见到小孩爬树,不是直接拽下来,对他大吼:“这么危险,小心摔死你个兔崽子!”谩骂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应当陈述清楚利害关系,对其说:“爬树很危险,快下来!”大人固有的威严,加上能够让孩子明白这是为他着想的言辞,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家庭利益教育的“细致化”。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的礼貌数不胜数,有的也许是言传,有的是身教。仅仅是拿雨伞这件小事,也会有许多条条框框:不能打横拿着雨伞走路;拿着雨伞的时候不能一边甩一边走路;上电车或者公交车前要把雨伞折好。这些细节都是在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他人。
在饭桌上的礼貌:在餐厅吃饭不可以任意到处走,给别桌的客人添麻烦,不可以大声吵闹;在朋友家吃饭,必须要用“公用筷子”把菜夹到自己碗里,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夹;尽量把自己碗里的食物都吃干净,不拿超过自己食量的食物。
看起来是非常小的事情,每个人都做到了就不会导致他人因此受伤,因此是非常基础却又重要的礼仪行为。
孩子的礼仪也体现了一个家庭的质量。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说法,有礼貌的父母,就会有懂礼貌的孩子。相反,看到孩子也就知道父母是怎样的人。这一点,会让父母注重礼仪教育。家长不会以“他还是个孩子”就放松在礼仪方面的要求。相反,正因为还是孩子,才要认真地遵守规矩和礼貌,否则长大了自然会在社会上只会吃更多的亏,也会有人替自己更狠地教训他们。
曾经不止一次在电车上看到年轻女性带着尚在襁褓的婴儿,一旦婴儿啼哭而哄不住,她就会在下一站带着孩子下车,等到哄好了再上下一趟车。不论是刚出生不久,还是已经四五岁的小朋友,妈妈都是一样的做法。不哭了再上车——如果因此错过了电影,那就是不懂礼貌的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也就规矩了。
没有天生的乖小孩,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如果要“扑灭”熊孩子现象,恐怕首先得实现社会的“认同”:礼仪教育非常有必要,且礼仪教育的重担不是仅限于家长,更是社会中所有人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