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工业用途也十分广泛,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意义深远,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下,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高涨,玉米生产持续向好发展,单产稳步提升,面积、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我国玉米生产持续向好发展。一是面积连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72亿亩,比2010年增长17.4%;二是单产波动攀升,年均增长0.6%;三是产量屡创历史新高,2012年玉米总产突破2亿吨,跃居三大谷物之首,2015年达到2.25亿吨,比2010年增长26.7%,特别是东北玉米主产区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十分突出。
但与此同时,国内库存高企,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外玉米进口激增,形成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的“尴尬”局面。2015年9月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后,市场价格应声回落,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召开玉米临储政策新闻通气会,明确提出在东北三省一区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按市场价收购将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步化解当前国内玉米市场的“尴尬”局面,而价补分离可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稳定玉米优势区域的种植规模。
改革成效初显
玉米临储政策改革信号释放后,市场将出现明显变化:2016年国内玉米生产将出现12年来播种面积首次下滑,消费将恢复2位数增长,价格将明显回落,出口将大幅增加。
一是面积、产量双下滑,新增供给量下降。依据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地2016年调减玉米面积的目标相继出台,河北省张承农牧交错区、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将调减玉米300万亩,改种杂粮、食用菌、中药材、山地蔬菜、林果等。吉林西部易旱区调减120万亩,东部山区实施玉米大豆轮作调减80万亩,实施“粮改饲”调减80万亩,实施旱改水调减15万亩,发展设施农业等调减玉米10万亩。黑龙江省北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发展食用大豆、马铃薯等适宜作物。内蒙古东北部山地区力争减少玉米面积200万亩,发展整株青贮玉米。陕西省将调减60万亩风沙区玉米种植面积。预计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700万亩以上,这是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面积首次减少。由于2015年农民种植玉米收益减少,影响玉米生产积极性,据调研反映,各地农资销售冷清,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将减少,很多农民表示2016年玉米不会使用除草剂等农药,以便恢复地力,来年改种谷子、高粱、水稻、花生、大豆等作物。预计2016年玉米单产将有所回落,玉米总产将减少1500万吨左右,但新增供给仍会维持在2.1亿吨以上。
二是玉米消费将恢复快速增长。玉米消费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回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消费增长,但去库存压力将助推玉米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6年中国玉米消费量同比增长11.2%。其中,食用消费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群体,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体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父辈,他们追求时尚美味,很少直接食用玉米,即便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中国人口数量预期继续增长,增速有所提高,但对玉米食用影响不大,食用消费相对稳定;饲料消费刚性增长,特别是当前猪肉价格飚升,加上国家对玉米替代品的进口监管政策收紧,大麦、高粱进口有望减少的支撑下,玉米饲用消费将恢复快速增长,预计2016年我国玉米饲用消费量同比增加13.5%;工业消费增长可控,近期由于去库存任务艰巨,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加工企业积极参加临储玉米拍卖、组织贸易商适度出口玉米或参与一些国际援助等,玉米工业用量将恢复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16年工业消费量同比增长8.8%;此外,受播种面积下降影响,玉米种子消费量也相对减少;而由于库存高企,玉米损耗将呈现增加态势。
三是玉米出口大幅增加。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监测,2016年3月份,进口配额内1%关税的国外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价比国内玉米到港价每斤低0.28元,价差连续第3个月缩小,2016年1-2月我国玉米累计出口量600吨,同比增4.1倍。玉米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相关措施增加出口,大幅消减进口,是玉米供给侧改革消化库存的重要措施。
四是玉米价格明显回落。我国玉米价格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持续推进,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有望回归市场,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加速下跌,1-3月国内产区批发月均价每斤分别为0.96元、0.95元、0.92元,环比分别跌1.0%、1.2%和2.7%,目前的价格已经回落到2010年的同期水平。由于东北产区优质玉米大部分被临储收购,市场供应偏紧,而生猪养殖效益高企将增加优质饲用玉米需求,若后期临储玉米定向销售不及时启动,东北玉米价格上涨可能性比较大。
改革对“十三五”期间玉米市场的影响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尽管国内玉米市场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在三大主粮中,玉米供求、库存等矛盾仍十分突出,“调结构”、“去库存”任重道远。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原料成本将可能进一步降低,玉米工业和饲用需求将提速增量,玉米产业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或将深度影响玉米产需形势。此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汇率变化等,也将对玉米深加工产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预计,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在经历两年左右的调整期后,将有效改观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玉米库存将逐年减少,到“十三五”期末国内玉米将达到新的供需平衡,玉米上下游产业将呈现均衡发展局面。
供给方面,“十三五”期间,玉米去库存任务艰巨,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将加速调减,而随着玉米优势区域集中,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科技进步和良种推广将得到广泛应用,玉米单产地区间差异将大幅缩小,平均单产水平将得到提高,预计五年年均递增0.7%。总产量维持在2亿吨以上。消费方面,“十三五”期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农村脱贫致富、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升级、进口替代品减少等因素,中国玉米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其中饲用和工业消费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约有1亿人城镇化、7000多万人脱贫,居民收入翻一番,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将会有较大增长,将带动玉米饲用需求增长。此外,国家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加工企业积极参加临储玉米拍卖、组织贸易商适度出口玉米或参与一些国际援助等,在经济增长恢复以及市场需求推动下,玉米工业用量将恢复较快增长态势。
“十三五”期间,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在低位徘徊,特别是最近三年中国玉米供给明显过剩,各级政府围绕“去库存、降成本”全力推进玉米结构调整,玉米作为主要工业原料和饲料原料,价格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供给侧结构调整成效初显,优质高效玉米需求增加,国内玉米生产成本仍将持续刚性增长,成本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优质优价生产经营将受到广泛的青睐。在贸易方面,玉米进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和国内外玉米比价,中国在玉米进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大量增加进口将导致国际价格明显上涨,价格上涨又反过来抑制进口增加,随着国内价格机制改革的深入,“十三五”期间,国内玉米将延续供大于需的格局,国外玉米可能不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预计到2020年玉米进出口量将萎缩到50万吨以下。
但与此同时,国内库存高企,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外玉米进口激增,形成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的“尴尬”局面。2015年9月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后,市场价格应声回落,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召开玉米临储政策新闻通气会,明确提出在东北三省一区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按市场价收购将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步化解当前国内玉米市场的“尴尬”局面,而价补分离可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稳定玉米优势区域的种植规模。
改革成效初显
玉米临储政策改革信号释放后,市场将出现明显变化:2016年国内玉米生产将出现12年来播种面积首次下滑,消费将恢复2位数增长,价格将明显回落,出口将大幅增加。
一是面积、产量双下滑,新增供给量下降。依据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地2016年调减玉米面积的目标相继出台,河北省张承农牧交错区、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将调减玉米300万亩,改种杂粮、食用菌、中药材、山地蔬菜、林果等。吉林西部易旱区调减120万亩,东部山区实施玉米大豆轮作调减80万亩,实施“粮改饲”调减80万亩,实施旱改水调减15万亩,发展设施农业等调减玉米10万亩。黑龙江省北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发展食用大豆、马铃薯等适宜作物。内蒙古东北部山地区力争减少玉米面积200万亩,发展整株青贮玉米。陕西省将调减60万亩风沙区玉米种植面积。预计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700万亩以上,这是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面积首次减少。由于2015年农民种植玉米收益减少,影响玉米生产积极性,据调研反映,各地农资销售冷清,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将减少,很多农民表示2016年玉米不会使用除草剂等农药,以便恢复地力,来年改种谷子、高粱、水稻、花生、大豆等作物。预计2016年玉米单产将有所回落,玉米总产将减少1500万吨左右,但新增供给仍会维持在2.1亿吨以上。
二是玉米消费将恢复快速增长。玉米消费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回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消费增长,但去库存压力将助推玉米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6年中国玉米消费量同比增长11.2%。其中,食用消费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群体,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体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父辈,他们追求时尚美味,很少直接食用玉米,即便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中国人口数量预期继续增长,增速有所提高,但对玉米食用影响不大,食用消费相对稳定;饲料消费刚性增长,特别是当前猪肉价格飚升,加上国家对玉米替代品的进口监管政策收紧,大麦、高粱进口有望减少的支撑下,玉米饲用消费将恢复快速增长,预计2016年我国玉米饲用消费量同比增加13.5%;工业消费增长可控,近期由于去库存任务艰巨,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加工企业积极参加临储玉米拍卖、组织贸易商适度出口玉米或参与一些国际援助等,玉米工业用量将恢复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16年工业消费量同比增长8.8%;此外,受播种面积下降影响,玉米种子消费量也相对减少;而由于库存高企,玉米损耗将呈现增加态势。
三是玉米出口大幅增加。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监测,2016年3月份,进口配额内1%关税的国外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价比国内玉米到港价每斤低0.28元,价差连续第3个月缩小,2016年1-2月我国玉米累计出口量600吨,同比增4.1倍。玉米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相关措施增加出口,大幅消减进口,是玉米供给侧改革消化库存的重要措施。
四是玉米价格明显回落。我国玉米价格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持续推进,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有望回归市场,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加速下跌,1-3月国内产区批发月均价每斤分别为0.96元、0.95元、0.92元,环比分别跌1.0%、1.2%和2.7%,目前的价格已经回落到2010年的同期水平。由于东北产区优质玉米大部分被临储收购,市场供应偏紧,而生猪养殖效益高企将增加优质饲用玉米需求,若后期临储玉米定向销售不及时启动,东北玉米价格上涨可能性比较大。
改革对“十三五”期间玉米市场的影响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尽管国内玉米市场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在三大主粮中,玉米供求、库存等矛盾仍十分突出,“调结构”、“去库存”任重道远。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原料成本将可能进一步降低,玉米工业和饲用需求将提速增量,玉米产业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或将深度影响玉米产需形势。此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汇率变化等,也将对玉米深加工产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预计,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在经历两年左右的调整期后,将有效改观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玉米库存将逐年减少,到“十三五”期末国内玉米将达到新的供需平衡,玉米上下游产业将呈现均衡发展局面。
供给方面,“十三五”期间,玉米去库存任务艰巨,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将加速调减,而随着玉米优势区域集中,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科技进步和良种推广将得到广泛应用,玉米单产地区间差异将大幅缩小,平均单产水平将得到提高,预计五年年均递增0.7%。总产量维持在2亿吨以上。消费方面,“十三五”期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农村脱贫致富、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升级、进口替代品减少等因素,中国玉米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其中饲用和工业消费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约有1亿人城镇化、7000多万人脱贫,居民收入翻一番,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将会有较大增长,将带动玉米饲用需求增长。此外,国家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加工企业积极参加临储玉米拍卖、组织贸易商适度出口玉米或参与一些国际援助等,在经济增长恢复以及市场需求推动下,玉米工业用量将恢复较快增长态势。
“十三五”期间,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在低位徘徊,特别是最近三年中国玉米供给明显过剩,各级政府围绕“去库存、降成本”全力推进玉米结构调整,玉米作为主要工业原料和饲料原料,价格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供给侧结构调整成效初显,优质高效玉米需求增加,国内玉米生产成本仍将持续刚性增长,成本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优质优价生产经营将受到广泛的青睐。在贸易方面,玉米进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和国内外玉米比价,中国在玉米进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大量增加进口将导致国际价格明显上涨,价格上涨又反过来抑制进口增加,随着国内价格机制改革的深入,“十三五”期间,国内玉米将延续供大于需的格局,国外玉米可能不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预计到2020年玉米进出口量将萎缩到50万吨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