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社会,是信息化高速运转的社会,信息的更新越来越接近新闻事件的发生。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对外传播领域的竞争也向白热化程度发展,谁先走一步,谁就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和占有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社会对具有熟学技、高学养的对外传播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迫和需要。一个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后,所生产出的产品已经到了同质化的地步,单就产品本身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不同的了,唯一不同就是人才的不同。因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否在国际社会发挥最大的效力,关键也是取决于对外传播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对外传播是以国外受众为传播对象的一种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跨地域的信息的交流,有其特定的特征: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民族风俗的差异、接受方式的差异等。因此,只有正确了解我们对外传播的对象,才能使得对外传播更具有针对性,才能使得对外传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达到预期效果。正如2003年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的开场白所说的:“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对于被演讲者或听演讲的人,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才可以此交心。”只有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才能使我们的对外传播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促使国际受众转变态度,才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对此,就提出了对外传播人才的更高要求。
那么,作为一个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呢?笔者试将其归纳为两大部分:学技素养和学养素养。
过硬的学技素养。这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说的,比如外语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的新闻业务能力。学技素养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进入对外传播这个领域。
首先是熟练灵活掌握外语技能。对外传播是对国外传播,其主要受众都是国外受众,说的都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只有熟练灵活掌握外语的技能,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让国外的受众看得懂,接受得了。因此,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而言,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采访、编译、撰写新闻。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熟练灵活掌握外语的技能,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利用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对外传播服务。网上的资料绝大部分是外语,尤其是英语。另一方面,对外传播的受众都在国外,说的都是外语,如果我们的对外传播运用的是中文的思维方式,不懂外语的习惯表达式就会让受众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一次,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也在场。钱部长当时50多岁。邓小平同志在向外国人介绍钱正英说,钱正英是我们部长当中最老的。他说的最老,指的是资格老,指当部长多年了,不是指她年龄最老。对外传播工作者不了解情况,把这句话译成“钱正英同志是我国部长当中年龄最大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认为不要把外语能力过硬当成活字典,而应该是熟练灵活掌握外语的技能。
其次是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21世纪科技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且新闻的采写、编辑、存储各方面都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而言,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科技,利用新的科技为自己,为对外传播服务。只有掌握了诸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的新型技能,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如果一个连电脑键盘都不太熟悉的人,即使新闻悟性很强,对新闻业务很精湛,恐怕也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传播新闻工作者。
第三是熟练的新闻业务能力。新闻业务主要包括 :新闻采访、写作、摄影、编辑排版等。新闻采访教你怎么采访法,采访前应作些什么准备?问些什么问题?应该怎么问?注意哪些问题等。新闻写作教你消息如何写?导语又该如何写?五个W完整否?等等。这些也都属于技术操作的层面,所以笔者将其归为学技的范围。新闻业务能力体现在新闻的悟、采、写、编、评、译等多方面上。它是对外传播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写作能力,这是对外传播工作者最重要、最基本的功力与才能。一个从事文字传播的工作者,不会运用手中的笔写东西,那不可能是一名新闻从业人员。要有社会活动家的社交才能。对外传播工作者不同于作家,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和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社会组织打交道、做朋友,对外传播工作者具备相当的活动能力,才能找到采访线索和对象。但是,对外新闻的采、写、编、译有别于对内新闻。有的也许要加背景资料,有的也许要缩写精编,有的还要在写法方式上颠倒位置。比如国内新闻中国外的受众对此事发生背景不是很了解,那么就要把一些背景资料附上,这样才能给受众一个完整的认识。一些领导会议新闻,有的虽然也很重要,但不一定都为国外的受众所关注,在编排对外新闻时就可以压缩或者不发。对外传播也要讲究传播的技巧,要把信息传达给他们必须使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对方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传播效果才能得到发挥。
丰富扎实学养素养。这是从理论的层面来说的。比如:政治素质、知识储备、团队精神。它是决定对外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把新闻报道做好、做深、做透的根本,也是决定对外传播工作者是否能在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芜取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
首先是过硬的政治素质。对外传播事业是一种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特别强的事业。政治素质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修养,也就是要有政治家般的头脑和外交家般的敏锐。对外传播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国外对中国的了解也是通过这面镜子的。因此,对外传播代表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但是国际环境总是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因此对外传播工作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必须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也就是要思路开阔,政治立场坚定,又要具有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一句话,就是要通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舆论导向的正确走向。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教训的。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开始时,无论是从市民出现抢购风、谈“非”色变,还是到外国政府对中国产生的信任危机,都与媒体在舆论导向这方面是做得不到位有关。这样的教训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是理论知识储备。由于对外传播受众的特点,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的知识面要广、具有T字形的知识,在具备知识的广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深。我们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既是我们应具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之柱。另外,对外传播的工作者应该具备经济、哲学、法律、自然科学基知识,还要有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史的知识。一句话,既要懂业务的知识,也要懂基础性的知识;既要懂国内历史,也要懂国外的历史。由于对国外的历史了解不够,而造成的错误也不少。比如,记得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几天,一个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找了三位专家,电视上有一幅画面,画面显示的是一个中东国家的婚礼场面,主持人看画面中的人都是男宾,就开始解释,画面中全是男宾,看来这不是婚礼,而是以婚礼为名搞秘密聚会,主持人作出这样的推论,三位专家同时附和,内行人一听就知道错了。在阿拉伯国家,任何人的婚礼男女都是分开的,厨师和跑堂的都是分开的。这是一般常识,但一个完全错误的推论还讲了半天,这简直是外行得离谱。理论知识储备的丰寡决定一名对外传播工作者能否在更高的理论上掌衡各种新闻事件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即使有新闻在你面前,你也抓不到;或者是说抓到了也不能把它做好、做深、做透。理论知识储备的丰富还是一位对外传播工作者在这个行业能走多远、走多深的根本源泉。
第三是团队协作的精神,善于处理好各种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从事对外传播的工作者太重要了。社会越进步,社会分工就越细致,就越需要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一个小小的电视新闻的制作至少两个人以上。一个文字记者和一个摄像记者,就更不用说大型的采访报道了。 如果没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这是很难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应该把职业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融为一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而不是把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唯一手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别人劳动,以诚相待,积极与各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有效沟通。只有真正具备了团队的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和谐,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工作。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进程,作为一个优秀的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是具备学技素养和学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技素养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学技素养才能进入对外传播行业的门槛。学养素养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根基。只有具有学养素养理论高度才能在对外传播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传播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周 瑾
对外传播是以国外受众为传播对象的一种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跨地域的信息的交流,有其特定的特征: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民族风俗的差异、接受方式的差异等。因此,只有正确了解我们对外传播的对象,才能使得对外传播更具有针对性,才能使得对外传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达到预期效果。正如2003年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的开场白所说的:“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对于被演讲者或听演讲的人,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才可以此交心。”只有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才能使我们的对外传播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促使国际受众转变态度,才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对此,就提出了对外传播人才的更高要求。
那么,作为一个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呢?笔者试将其归纳为两大部分:学技素养和学养素养。
过硬的学技素养。这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说的,比如外语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的新闻业务能力。学技素养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进入对外传播这个领域。
首先是熟练灵活掌握外语技能。对外传播是对国外传播,其主要受众都是国外受众,说的都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只有熟练灵活掌握外语的技能,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让国外的受众看得懂,接受得了。因此,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而言,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采访、编译、撰写新闻。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熟练灵活掌握外语的技能,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利用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对外传播服务。网上的资料绝大部分是外语,尤其是英语。另一方面,对外传播的受众都在国外,说的都是外语,如果我们的对外传播运用的是中文的思维方式,不懂外语的习惯表达式就会让受众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一次,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也在场。钱部长当时50多岁。邓小平同志在向外国人介绍钱正英说,钱正英是我们部长当中最老的。他说的最老,指的是资格老,指当部长多年了,不是指她年龄最老。对外传播工作者不了解情况,把这句话译成“钱正英同志是我国部长当中年龄最大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认为不要把外语能力过硬当成活字典,而应该是熟练灵活掌握外语的技能。
其次是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21世纪科技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且新闻的采写、编辑、存储各方面都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而言,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科技,利用新的科技为自己,为对外传播服务。只有掌握了诸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的新型技能,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如果一个连电脑键盘都不太熟悉的人,即使新闻悟性很强,对新闻业务很精湛,恐怕也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传播新闻工作者。
第三是熟练的新闻业务能力。新闻业务主要包括 :新闻采访、写作、摄影、编辑排版等。新闻采访教你怎么采访法,采访前应作些什么准备?问些什么问题?应该怎么问?注意哪些问题等。新闻写作教你消息如何写?导语又该如何写?五个W完整否?等等。这些也都属于技术操作的层面,所以笔者将其归为学技的范围。新闻业务能力体现在新闻的悟、采、写、编、评、译等多方面上。它是对外传播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写作能力,这是对外传播工作者最重要、最基本的功力与才能。一个从事文字传播的工作者,不会运用手中的笔写东西,那不可能是一名新闻从业人员。要有社会活动家的社交才能。对外传播工作者不同于作家,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和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社会组织打交道、做朋友,对外传播工作者具备相当的活动能力,才能找到采访线索和对象。但是,对外新闻的采、写、编、译有别于对内新闻。有的也许要加背景资料,有的也许要缩写精编,有的还要在写法方式上颠倒位置。比如国内新闻中国外的受众对此事发生背景不是很了解,那么就要把一些背景资料附上,这样才能给受众一个完整的认识。一些领导会议新闻,有的虽然也很重要,但不一定都为国外的受众所关注,在编排对外新闻时就可以压缩或者不发。对外传播也要讲究传播的技巧,要把信息传达给他们必须使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对方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传播效果才能得到发挥。
丰富扎实学养素养。这是从理论的层面来说的。比如:政治素质、知识储备、团队精神。它是决定对外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把新闻报道做好、做深、做透的根本,也是决定对外传播工作者是否能在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芜取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
首先是过硬的政治素质。对外传播事业是一种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特别强的事业。政治素质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修养,也就是要有政治家般的头脑和外交家般的敏锐。对外传播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国外对中国的了解也是通过这面镜子的。因此,对外传播代表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但是国际环境总是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因此对外传播工作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必须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也就是要思路开阔,政治立场坚定,又要具有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一句话,就是要通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舆论导向的正确走向。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教训的。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开始时,无论是从市民出现抢购风、谈“非”色变,还是到外国政府对中国产生的信任危机,都与媒体在舆论导向这方面是做得不到位有关。这样的教训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是理论知识储备。由于对外传播受众的特点,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的知识面要广、具有T字形的知识,在具备知识的广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深。我们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既是我们应具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之柱。另外,对外传播的工作者应该具备经济、哲学、法律、自然科学基知识,还要有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史的知识。一句话,既要懂业务的知识,也要懂基础性的知识;既要懂国内历史,也要懂国外的历史。由于对国外的历史了解不够,而造成的错误也不少。比如,记得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几天,一个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找了三位专家,电视上有一幅画面,画面显示的是一个中东国家的婚礼场面,主持人看画面中的人都是男宾,就开始解释,画面中全是男宾,看来这不是婚礼,而是以婚礼为名搞秘密聚会,主持人作出这样的推论,三位专家同时附和,内行人一听就知道错了。在阿拉伯国家,任何人的婚礼男女都是分开的,厨师和跑堂的都是分开的。这是一般常识,但一个完全错误的推论还讲了半天,这简直是外行得离谱。理论知识储备的丰寡决定一名对外传播工作者能否在更高的理论上掌衡各种新闻事件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即使有新闻在你面前,你也抓不到;或者是说抓到了也不能把它做好、做深、做透。理论知识储备的丰富还是一位对外传播工作者在这个行业能走多远、走多深的根本源泉。
第三是团队协作的精神,善于处理好各种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从事对外传播的工作者太重要了。社会越进步,社会分工就越细致,就越需要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一个小小的电视新闻的制作至少两个人以上。一个文字记者和一个摄像记者,就更不用说大型的采访报道了。 如果没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这是很难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应该把职业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融为一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而不是把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唯一手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别人劳动,以诚相待,积极与各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有效沟通。只有真正具备了团队的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和谐,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工作。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进程,作为一个优秀的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是具备学技素养和学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技素养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学技素养才能进入对外传播行业的门槛。学养素养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根基。只有具有学养素养理论高度才能在对外传播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传播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周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