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领域。而在个人的所有角色中,职业角色尤其重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个体社会化中职业身份的获得都具有事关生存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职业教育,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个人社会化的类型,与其说是根据一个确定对象的本质特性进行的分类,不如说是从各个角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的概念建设。对于个人来讲,职业身份都具有事关生存的重大意义。因为个人的社会地位最主要也是通过职业身份获得的。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到一个持续的长期社会化的过程,学习一般性的技能、知识、规范,这一切都可以看作为进入到职业生活做准备。当接近成年,即将正式进入职业生活时,往往还要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直至最终能够达到职业角色的要求。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代表着社会学家对社会化最初理解,是最为普遍化的社会化过程,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一般指从婴儿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个体在初始社会化中主要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将社会文化、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学会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因此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地位,初始社会化也是最为关键的社会化过程。
二、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人生阶段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持续补充的过程。因此,继续社会化具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当个体担任正式的社会角色之后,初始社会化的内容并不足以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个人必须要持续的学习专業知识技能,社会交往技巧,法律规范,等等。个人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逐渐担任一些新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学习需要。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工作之后,就需要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交往;当他(她)开始逐渐家庭,就需要做一个好丈夫或是妻子,学做家务,学习育儿知识做一个父亲或母亲其次,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个人提出了社会化的需要。比如,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领导,需要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了解青年人的文化与观念,关注时事变化,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三、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指的是人们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表明的是个人融入到社会生活的逐渐的过程。人们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个人以特定的生命周期进入到社会生活,社会本身也以一定的规律运行。个人要完成其社会角色,就需要使得个人在承担其社会角色之前就进行一定的储备,具备一定的资格;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预计社会变化,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成功的预期社会化,将使人能顺利的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的变化如鱼得水;相反,如果预期社会化不充分,则会导致个人的社会角色失败,对社会变化手足无措,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失败者。
四、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一种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传统文化急速地向现代文化过渡而造成中老年人知识结构老化;年轻人则因为对新知识认同感强,接受敏锐、及时,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年人、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例如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不是自上而下的代际传承,而是由年轻人传给老年人,新一代传给老一代。一般社会化与逆向社会化共同存在说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老一辈和下一辈共同为文化的延续努力。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是对之前的社会化成果的否定,其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本的社会化过程的失败,即原本的社会化过程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罪犯锒铛入狱,因为他们破坏了特定的社会规范,这表明他们缺乏对于现实规范的认同。因此,以强制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再社会化,强化社会规范的作用。第二种情况是原本的社会化过程的失效,这一般发生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改变。有时候,这一改变时因为社会本身的变化造成的,有时候则是因为个人进入到其他的社会环境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剧烈的转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一代国有企业职工,就需要抛弃铁饭碗思维模式,重新学习与认同市场经济的理念,调整思想和行为方式,融入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中。一个中国教育中出类拔萃的苦孩子,有机会到美国留学之后,就需要在学习之外学会生活与社交,学会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扎实的基本知识变为创造性思维。因此,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后面的两个例子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在这些不同的类型中,有一些是更为基本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普遍性,另一些则代表着社会学家对社会化过程理解的逐渐深入,对这一概念的逐步补充;有一些是理想性社会中的必要过程,有一些则是对偏离理想状况的一种纠正。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职业体系中,职业社会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未来的农业劳动者,往往从小参与到农业劳动中,在长期的参与中积累经验与知识;而如果要进入商业、手工业等领域,则需要以学徒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考核;若是想要成为官员和教士等特殊阶级,则需要进行文字、修辞、演讲、辩论等知识的专门学习,并且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社会化往往是预先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的。然而,古今中外的职业社会化都是伴随着职业生活本身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邓宏宝.论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5(15):4-7.
[2]庄若一.家庭教育之社会责任——促进个体社会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6):139-140.
[3]汤健.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促进[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5):35-38.
作者:肖飞(1985年生—),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GDJG2019076/GDJG2019060/GDJG201906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9JKDJ029);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0年度课题(2020GZGJ230)。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职业教育,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个人社会化的类型,与其说是根据一个确定对象的本质特性进行的分类,不如说是从各个角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的概念建设。对于个人来讲,职业身份都具有事关生存的重大意义。因为个人的社会地位最主要也是通过职业身份获得的。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到一个持续的长期社会化的过程,学习一般性的技能、知识、规范,这一切都可以看作为进入到职业生活做准备。当接近成年,即将正式进入职业生活时,往往还要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直至最终能够达到职业角色的要求。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代表着社会学家对社会化最初理解,是最为普遍化的社会化过程,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一般指从婴儿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个体在初始社会化中主要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将社会文化、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学会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因此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地位,初始社会化也是最为关键的社会化过程。
二、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人生阶段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持续补充的过程。因此,继续社会化具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当个体担任正式的社会角色之后,初始社会化的内容并不足以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个人必须要持续的学习专業知识技能,社会交往技巧,法律规范,等等。个人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逐渐担任一些新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学习需要。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工作之后,就需要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交往;当他(她)开始逐渐家庭,就需要做一个好丈夫或是妻子,学做家务,学习育儿知识做一个父亲或母亲其次,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个人提出了社会化的需要。比如,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领导,需要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了解青年人的文化与观念,关注时事变化,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三、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指的是人们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表明的是个人融入到社会生活的逐渐的过程。人们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个人以特定的生命周期进入到社会生活,社会本身也以一定的规律运行。个人要完成其社会角色,就需要使得个人在承担其社会角色之前就进行一定的储备,具备一定的资格;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预计社会变化,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成功的预期社会化,将使人能顺利的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的变化如鱼得水;相反,如果预期社会化不充分,则会导致个人的社会角色失败,对社会变化手足无措,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失败者。
四、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一种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传统文化急速地向现代文化过渡而造成中老年人知识结构老化;年轻人则因为对新知识认同感强,接受敏锐、及时,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年人、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例如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不是自上而下的代际传承,而是由年轻人传给老年人,新一代传给老一代。一般社会化与逆向社会化共同存在说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老一辈和下一辈共同为文化的延续努力。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是对之前的社会化成果的否定,其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本的社会化过程的失败,即原本的社会化过程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罪犯锒铛入狱,因为他们破坏了特定的社会规范,这表明他们缺乏对于现实规范的认同。因此,以强制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再社会化,强化社会规范的作用。第二种情况是原本的社会化过程的失效,这一般发生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改变。有时候,这一改变时因为社会本身的变化造成的,有时候则是因为个人进入到其他的社会环境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剧烈的转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一代国有企业职工,就需要抛弃铁饭碗思维模式,重新学习与认同市场经济的理念,调整思想和行为方式,融入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中。一个中国教育中出类拔萃的苦孩子,有机会到美国留学之后,就需要在学习之外学会生活与社交,学会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扎实的基本知识变为创造性思维。因此,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后面的两个例子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在这些不同的类型中,有一些是更为基本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普遍性,另一些则代表着社会学家对社会化过程理解的逐渐深入,对这一概念的逐步补充;有一些是理想性社会中的必要过程,有一些则是对偏离理想状况的一种纠正。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职业体系中,职业社会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未来的农业劳动者,往往从小参与到农业劳动中,在长期的参与中积累经验与知识;而如果要进入商业、手工业等领域,则需要以学徒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考核;若是想要成为官员和教士等特殊阶级,则需要进行文字、修辞、演讲、辩论等知识的专门学习,并且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社会化往往是预先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的。然而,古今中外的职业社会化都是伴随着职业生活本身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邓宏宝.论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5(15):4-7.
[2]庄若一.家庭教育之社会责任——促进个体社会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6):139-140.
[3]汤健.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促进[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5):35-38.
作者:肖飞(1985年生—),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GDJG2019076/GDJG2019060/GDJG201906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9JKDJ029);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0年度课题(2020GZGJ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