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量”一词源于曹丕《典论》:“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容六升,季雅容五升。”文中的“三雅”原指三种不同容量的爵(酒器),后泛指酒杯。此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期,刘表割据荆州,他的子弟骄贵、酗酒,特制了伯雅、仲雅、季雅三种酒器,分别盛酒七升、六升、五升。能以这些酒器喝酒,方为雅量。雅量原本指饮酒有大量。后来,形容人有宽宏的度量也称“雅量”,如史书所云,“敏而好学,雅量豁然。”现撷取古人雅量的几则小故事,与读者共鉴。
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挑衅
战国时期,门客出身的蔺相如年轻有为,能勇善谋。公元前279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功后,被赵王封为上卿,位置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要找个机会当面羞辱一下蔺相如。一次,蔺相如外出,廉颇得知后,率兵当街拦阻。蔺相如机警地掉转车头,想从小巷绕过,没想到廉颇紧追不舍,蔺相如只得忍气吞声乘车回府。事后,手下之人都说蔺相如遇事懦弱胆小。蔺相如却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贸然侵犯赵国,是因为我和廉颇在啊!如果我与廉颇争斗,一定会两败俱伤,这是秦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大敌当前,我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个人的恩怨无需计较。蔺相如的雅量与大局意识,使廉颇羞愧难当,向其负荆请罪,“将相和”成为美谈。
楚庄王“不因一事之得失而辱士失人”
西汉刘向《说苑·复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战国时期,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后,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突然灭了。这时,有人暗中拉住了楚庄王美姬的衣襟。美姬趁机抓断了此人帽子上的系缨,并要楚庄王赶快派人取火烛来看看谁是断缨之人。楚庄王则认为,赏赐大家喝酒,醉了难免失礼,怎能为显示女人的节操而辱没大臣呢?他面向群臣说道,今天大家和我喝酒,如果不把冠缨摘掉,就不能算尽欢。群臣百余人都扯断了自己的系缨,在热烈的气氛中尽欢而散。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时,有一名臣子每次都冲锋在前,连续五次都立了首功,最终打败了晋军,取得了胜利。事后,楚庄王问这名臣子为何如此舍生忘死,臣子回答,我就是三年前晚宴喝酒时因失礼而被美姬扯断系缨的人。这则历史故事,揭示了“得人则昌,失人则亡”的道理。楚庄王深谙此道,有“不因一事之得失而辱士失人”的雅量,这是他能克敌兴国的关键所在。
吕蒙正不记同僚轻慢侮辱
吕蒙正(944-1011),河南洛阳人,字圣,北宋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以敢言著称。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即指出城外饥寒而死者甚多。吕蒙正不但敢言,而且还为人正直,心胸开阔,度量很大,从不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里,很有雅量。吕蒙正刚任朝廷宰相不久,有一次上朝,文武官员都纷纷和他打招呼。这时,有人在帘子后面指着吕蒙正轻蔑地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卒也能当宰相吗?声音虽然不大,但入朝的官员却都听见了,大家都感到吃惊,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在众人面前诬蔑宰相?可是吕蒙正却假装没听见,依然和同僚们说说笑笑地走了过去。同僚们都因此事为吕蒙正抱不平,纷纷要求追查那位官员的职务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劝阻大家,并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弗知之为愈也。”意思是,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会终身耿耿于怀,所以我宁可不知道,也不去查问他是谁,这对我能有什么损失呢?吕蒙正的这一番话,让同僚们都点头称道,都打心眼儿里佩服他的雅量。
李梦阳赏识“穷秀才”文才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年)任江西提学后,地方秀才纷纷捧名帖前来拜会。李梦阳见其中一人衣衫褴褛,而名字竟与自己相同,就问道:“你怎敢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样?”那秀才答道:“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故虽知犯老爷忌,只是不便改名。”李梦阳听了便说:“这样吧,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不再计较此事。”说着,就出一上联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秀才知道,李梦阳此话暗指自己与他虽名字一样,实际并无相同之处。面对这种戏弄,秀才不紧不慢地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即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穷秀才所对,不仅用词极巧,而且反斥有力。李梦阳听罢,对此人的文才甚是赞赏,马上敬酒一杯,再不谈同名一事,也算是有雅量。
班超对诬陷者不计前嫌
班超(32-102),字仲升,东汉名将。他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汉章帝三年(公元78年),汉朝按班超的建议联络乌孙成功后,便派遣卫侯李邑送乌孙使者回国。李邑走到于阗后,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吓得不敢前行。李邑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就上奏章诬陷班超,说西域之事劳而无功,又说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意思是说,班超在西域享乐,忘记了汉朝。班超闻之,叹息不已:“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担心朝廷真的会怀疑自己,班超毅然把妻子送回汉朝。汉章帝深知班超公忠体国,不相信李邑的诬陷,就下诏书责备李邑,诏书中说:“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还命李邑接受班超的管辖调度,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然而,班超并未借此机会难为李邑,而是仍让李邑监护乌孙使者回到洛阳。部下徐干对此事很不理解,劝班超说,李邑以前诬陷你,企图破坏你的功业,现在有皇帝的圣旨,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另派别的官员护送使者呢?班超不以为然地说,你这话说得不对。正因为他诬陷我,我才派他回京城。我自问无愧,还怕别人造谣吗?我若因一时之私,把他留下,未免显得器量太小了。班超容人之过、宽以待人的品德令人钦佩。
(责编 / 傅建芬)
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挑衅
战国时期,门客出身的蔺相如年轻有为,能勇善谋。公元前279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功后,被赵王封为上卿,位置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要找个机会当面羞辱一下蔺相如。一次,蔺相如外出,廉颇得知后,率兵当街拦阻。蔺相如机警地掉转车头,想从小巷绕过,没想到廉颇紧追不舍,蔺相如只得忍气吞声乘车回府。事后,手下之人都说蔺相如遇事懦弱胆小。蔺相如却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贸然侵犯赵国,是因为我和廉颇在啊!如果我与廉颇争斗,一定会两败俱伤,这是秦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大敌当前,我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个人的恩怨无需计较。蔺相如的雅量与大局意识,使廉颇羞愧难当,向其负荆请罪,“将相和”成为美谈。
楚庄王“不因一事之得失而辱士失人”
西汉刘向《说苑·复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战国时期,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后,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突然灭了。这时,有人暗中拉住了楚庄王美姬的衣襟。美姬趁机抓断了此人帽子上的系缨,并要楚庄王赶快派人取火烛来看看谁是断缨之人。楚庄王则认为,赏赐大家喝酒,醉了难免失礼,怎能为显示女人的节操而辱没大臣呢?他面向群臣说道,今天大家和我喝酒,如果不把冠缨摘掉,就不能算尽欢。群臣百余人都扯断了自己的系缨,在热烈的气氛中尽欢而散。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时,有一名臣子每次都冲锋在前,连续五次都立了首功,最终打败了晋军,取得了胜利。事后,楚庄王问这名臣子为何如此舍生忘死,臣子回答,我就是三年前晚宴喝酒时因失礼而被美姬扯断系缨的人。这则历史故事,揭示了“得人则昌,失人则亡”的道理。楚庄王深谙此道,有“不因一事之得失而辱士失人”的雅量,这是他能克敌兴国的关键所在。
吕蒙正不记同僚轻慢侮辱
吕蒙正(944-1011),河南洛阳人,字圣,北宋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以敢言著称。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即指出城外饥寒而死者甚多。吕蒙正不但敢言,而且还为人正直,心胸开阔,度量很大,从不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里,很有雅量。吕蒙正刚任朝廷宰相不久,有一次上朝,文武官员都纷纷和他打招呼。这时,有人在帘子后面指着吕蒙正轻蔑地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卒也能当宰相吗?声音虽然不大,但入朝的官员却都听见了,大家都感到吃惊,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在众人面前诬蔑宰相?可是吕蒙正却假装没听见,依然和同僚们说说笑笑地走了过去。同僚们都因此事为吕蒙正抱不平,纷纷要求追查那位官员的职务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劝阻大家,并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弗知之为愈也。”意思是,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会终身耿耿于怀,所以我宁可不知道,也不去查问他是谁,这对我能有什么损失呢?吕蒙正的这一番话,让同僚们都点头称道,都打心眼儿里佩服他的雅量。
李梦阳赏识“穷秀才”文才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年)任江西提学后,地方秀才纷纷捧名帖前来拜会。李梦阳见其中一人衣衫褴褛,而名字竟与自己相同,就问道:“你怎敢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样?”那秀才答道:“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故虽知犯老爷忌,只是不便改名。”李梦阳听了便说:“这样吧,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不再计较此事。”说着,就出一上联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秀才知道,李梦阳此话暗指自己与他虽名字一样,实际并无相同之处。面对这种戏弄,秀才不紧不慢地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即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穷秀才所对,不仅用词极巧,而且反斥有力。李梦阳听罢,对此人的文才甚是赞赏,马上敬酒一杯,再不谈同名一事,也算是有雅量。
班超对诬陷者不计前嫌
班超(32-102),字仲升,东汉名将。他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汉章帝三年(公元78年),汉朝按班超的建议联络乌孙成功后,便派遣卫侯李邑送乌孙使者回国。李邑走到于阗后,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吓得不敢前行。李邑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就上奏章诬陷班超,说西域之事劳而无功,又说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意思是说,班超在西域享乐,忘记了汉朝。班超闻之,叹息不已:“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担心朝廷真的会怀疑自己,班超毅然把妻子送回汉朝。汉章帝深知班超公忠体国,不相信李邑的诬陷,就下诏书责备李邑,诏书中说:“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还命李邑接受班超的管辖调度,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然而,班超并未借此机会难为李邑,而是仍让李邑监护乌孙使者回到洛阳。部下徐干对此事很不理解,劝班超说,李邑以前诬陷你,企图破坏你的功业,现在有皇帝的圣旨,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另派别的官员护送使者呢?班超不以为然地说,你这话说得不对。正因为他诬陷我,我才派他回京城。我自问无愧,还怕别人造谣吗?我若因一时之私,把他留下,未免显得器量太小了。班超容人之过、宽以待人的品德令人钦佩。
(责编 / 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