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闲暇时间是人们劳动之外的休闲时间,闲暇教育是组织公众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学习的教育模式。博物馆是公众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闲暇教育体现在利用其特有资源,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组织大众能够参与的多元化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公众生活品质,发挥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 博物馆 闲暇时间 闲暇教育
“到了自然的力量已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产的方式已经达到圆满的地步,到了劳动力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经安排恰当,能比较迅速地为较重要的活动做好准备,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那时闲暇教育将在人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1]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满足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活动的同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帮助公众有意义的利用闲暇时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其次,它代表一种状态。“一个有意义的闲暇生活取决于个人在闲暇生活中自由程度的提高,闲暇的本质是自由”。[2]这种自由是人们拥有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在闲暇时间所做的活动可以充实人生,为更自由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
“闲暇教育旨在让公众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中”。[3]闲暇教育是一种自由的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可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环境趋于优美,生活内容趋于丰富,生活情趣趋于高雅,生活技巧趋于艺术化,要通过闲暇教育得到高品位的指导。只有那些学会了既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到生活的价值。闲暇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感受生活的价值而产生的。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考虑因闲暇时间增多,使人的心理健康、志向、自我观念和个人的尊严等因素向负面发展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怎样把握并合理地运用闲暇时间,已成为闲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闲暇教育即是在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利用博物馆拥有的各种资源,培养人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属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公众可以在博物馆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展览、聆听讲座、阅览资料,参加各种博物馆组织的学习活动。“培养参观者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合理运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理解能力”。[4]社会教育是闲暇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是由学校、家庭之外的教育机构为公众闲暇时间完善自我的学习提供场所和学习内容的机构来承担。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进行闲暇教育的可能。
二、博物馆闲暇教育的特点
1.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博物馆环境既提供了特定的知识背景,也成为规定观众学习行为的行为背景”。[5]博物馆的类型是多样的,如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中展品材质和形态的不同,展览布置手法的差异,可帮助观众迅速确定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帮助他们调动个人的知识贮存。此外,也有专门为某类人群建立的,例如儿童博物馆、残疾人博物馆等。数字化博物馆,利用网络环境,跨越空间和时间浏览博物馆的资源,参与博物馆的活动。作为行为背景,观众会根据环境条件来确定自己参观时的行为表现,如在气氛庄重、色调淡雅、展品井然有序的艺术博物馆中,观众会自觉地低声交谈,放慢脚步,仔细欣赏,认真品味,不随意触摸展品,而在气氛热烈、色调明快、展品布置活泼有趣的科技博物馆中,观众则会感到兴奋,大声议论,动手操作,并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惊喜的喊叫。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兴趣,引导观众学习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观众获得有意义的体验。
2.博物馆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闲暇时间增多是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之一,终身教育需要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必须有为了闲暇而进行的教育,人们必须做好准备并接受训练,以便有价值地使用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也必须在闲暇时间向人们提供教育,确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闲暇都变成一种宝贵的财富。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除了闭馆日之外,其他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均面向公众开放,不会因为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拒绝观众。因此,公众可以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条件选择性地参观博物馆,获得博物馆体验。
三、博物馆闲暇教育的实现
1.全方位地开放博物馆。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博物馆的开放不应停留在因免费而将博物馆大门向更多公众开放的层次上,而应让更多的公众有机会进入的同时,更有能力分享博物馆的资源,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闲暇教育的功能,帮助公众在休闲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体验,更充实自身,增长本领。例如提供丰富的展览内容,设计公众参与的展览形式,组织提升公众鉴赏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活动,配合展览主题针对不同年龄观众设计的学习内容,为公众提供获得文化信息的多种方式等。帮助学会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公众才能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开放性。
2.构建现代化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更能发挥其服务公众的作用。现代化理念下的博物馆,是“以人为本”的博物馆,不仅体现在为观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而且体现在软件配置的现代化,包括藏品的丰富、发据藏品信息的能力,以及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教育活动的组织等,这需要博物馆有一支现代化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现代化的“馆员”要具备博物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知识,这些知识不应该是陈旧的,而应该有新的视野、新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新的思维。
3.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层面地渗入公众生活,引发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博物馆要试图将信息传递的范围和方式有所拓展,例如登陆大都会博物馆的网站,会看到博物馆开展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广告、暑期亲子活动广告等。首都博物馆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欢迎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的工作。台湾高雄科技馆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和商家联手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及与展览内容相关的有奖竞赛。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拥有博物馆上百家,政府出面协调,旅游与博物馆联手,向游客出售旅游卡,购买者可以三日内免费参观数十家博物馆,或是享有优惠。荷兰的星级酒店在旅游信息提供区会放置介绍博物馆的小卡片,凭借卡片可以参观卡片上指定的博物馆。此外同行联手,依靠同业者彼此的力量推动整个博物馆群的发展,每家博物馆提供的免费展览信息当中不仅包括自身的,而且提供其他博物馆的展览信息。
博物馆参与闲暇教育的过程,是博物馆产生社会效益的过程,通过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公众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激发公众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的意愿,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博物馆的价值,从而充分体现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0.
[2]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09):39.
[3]李斌.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117.
[4]王露.博物馆的休闲教育研究[J].东方博物,2007,第二十二辑:126.
[5]宋向光.博物馆教育——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J].中国博物馆,1995,(02):46.
关键词: 博物馆 闲暇时间 闲暇教育
“到了自然的力量已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产的方式已经达到圆满的地步,到了劳动力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经安排恰当,能比较迅速地为较重要的活动做好准备,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那时闲暇教育将在人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1]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满足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活动的同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帮助公众有意义的利用闲暇时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其次,它代表一种状态。“一个有意义的闲暇生活取决于个人在闲暇生活中自由程度的提高,闲暇的本质是自由”。[2]这种自由是人们拥有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在闲暇时间所做的活动可以充实人生,为更自由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
“闲暇教育旨在让公众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中”。[3]闲暇教育是一种自由的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可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环境趋于优美,生活内容趋于丰富,生活情趣趋于高雅,生活技巧趋于艺术化,要通过闲暇教育得到高品位的指导。只有那些学会了既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到生活的价值。闲暇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感受生活的价值而产生的。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考虑因闲暇时间增多,使人的心理健康、志向、自我观念和个人的尊严等因素向负面发展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怎样把握并合理地运用闲暇时间,已成为闲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闲暇教育即是在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利用博物馆拥有的各种资源,培养人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属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公众可以在博物馆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展览、聆听讲座、阅览资料,参加各种博物馆组织的学习活动。“培养参观者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合理运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理解能力”。[4]社会教育是闲暇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是由学校、家庭之外的教育机构为公众闲暇时间完善自我的学习提供场所和学习内容的机构来承担。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进行闲暇教育的可能。
二、博物馆闲暇教育的特点
1.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博物馆环境既提供了特定的知识背景,也成为规定观众学习行为的行为背景”。[5]博物馆的类型是多样的,如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中展品材质和形态的不同,展览布置手法的差异,可帮助观众迅速确定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帮助他们调动个人的知识贮存。此外,也有专门为某类人群建立的,例如儿童博物馆、残疾人博物馆等。数字化博物馆,利用网络环境,跨越空间和时间浏览博物馆的资源,参与博物馆的活动。作为行为背景,观众会根据环境条件来确定自己参观时的行为表现,如在气氛庄重、色调淡雅、展品井然有序的艺术博物馆中,观众会自觉地低声交谈,放慢脚步,仔细欣赏,认真品味,不随意触摸展品,而在气氛热烈、色调明快、展品布置活泼有趣的科技博物馆中,观众则会感到兴奋,大声议论,动手操作,并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惊喜的喊叫。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兴趣,引导观众学习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观众获得有意义的体验。
2.博物馆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闲暇时间增多是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之一,终身教育需要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必须有为了闲暇而进行的教育,人们必须做好准备并接受训练,以便有价值地使用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也必须在闲暇时间向人们提供教育,确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闲暇都变成一种宝贵的财富。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除了闭馆日之外,其他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均面向公众开放,不会因为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拒绝观众。因此,公众可以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条件选择性地参观博物馆,获得博物馆体验。
三、博物馆闲暇教育的实现
1.全方位地开放博物馆。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博物馆的开放不应停留在因免费而将博物馆大门向更多公众开放的层次上,而应让更多的公众有机会进入的同时,更有能力分享博物馆的资源,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闲暇教育的功能,帮助公众在休闲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体验,更充实自身,增长本领。例如提供丰富的展览内容,设计公众参与的展览形式,组织提升公众鉴赏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活动,配合展览主题针对不同年龄观众设计的学习内容,为公众提供获得文化信息的多种方式等。帮助学会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公众才能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开放性。
2.构建现代化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更能发挥其服务公众的作用。现代化理念下的博物馆,是“以人为本”的博物馆,不仅体现在为观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而且体现在软件配置的现代化,包括藏品的丰富、发据藏品信息的能力,以及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教育活动的组织等,这需要博物馆有一支现代化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现代化的“馆员”要具备博物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知识,这些知识不应该是陈旧的,而应该有新的视野、新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新的思维。
3.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层面地渗入公众生活,引发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博物馆要试图将信息传递的范围和方式有所拓展,例如登陆大都会博物馆的网站,会看到博物馆开展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广告、暑期亲子活动广告等。首都博物馆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欢迎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的工作。台湾高雄科技馆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和商家联手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及与展览内容相关的有奖竞赛。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拥有博物馆上百家,政府出面协调,旅游与博物馆联手,向游客出售旅游卡,购买者可以三日内免费参观数十家博物馆,或是享有优惠。荷兰的星级酒店在旅游信息提供区会放置介绍博物馆的小卡片,凭借卡片可以参观卡片上指定的博物馆。此外同行联手,依靠同业者彼此的力量推动整个博物馆群的发展,每家博物馆提供的免费展览信息当中不仅包括自身的,而且提供其他博物馆的展览信息。
博物馆参与闲暇教育的过程,是博物馆产生社会效益的过程,通过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公众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激发公众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的意愿,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博物馆的价值,从而充分体现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0.
[2]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09):39.
[3]李斌.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117.
[4]王露.博物馆的休闲教育研究[J].东方博物,2007,第二十二辑:126.
[5]宋向光.博物馆教育——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J].中国博物馆,1995,(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