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来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讲”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我做了一些尝试,并总结了以下应用心得。
精心预设,精选内容
根据笔者的观察分析,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因为所选的学习内容并非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所以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合作展开学习、深入探究。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那么,哪些是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呢?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具有以下几个条件或特点:一是课堂教学任务的重点、难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二是问题要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和挑战性。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感到有兴趣的学习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单纯的合作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形式化、枯燥无味,因而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和意识。将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游戏、比赛等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例如,在《信息的集成》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及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出六个方向性的选题——运动、书籍、音乐、旅游、电影、动漫,然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又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循环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各组学生找出解决方案,编程求解。
丰富形式,推动发展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组内都要有相应的职责,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组员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可以确定不同的分组方式,下面推荐一些笔者常用的分组方式。
1.异质分组
这是教师们最常用的分组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将学生根据A、B、C三个层次进行组合。这种分组方式适用于完成一些有梯度的合作任务,在这样的任务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力,使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2.随机分组
在电脑上采用随机函数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种分组方式比较适合学习内容难度相对较低的情况,因为这种分组方式随意性比较大,小组成员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这让成员间产生许多惊喜,对学习任务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3.自愿组合
学生们通过彼此了解,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熟悉程度等结合在一起。这种分组方式适合完成制作类的学习任务,比如制作一个短片、网站等,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小组成员容易形成一个融洽的合作氛围,他们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容易沟通,可以比较迅速地完成任务。
加强引导,拓宽思维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而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积极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对合作的过程有适度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监管任务完成的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些点拨。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从而激活教材的内容,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巩固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作为衡量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开展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对于开放型的问题应采取开放的评价标准,即除了原则性的是非问题之外,对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学生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百家争鸣,去伪存真”的目的。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主评价活动,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际评价。让学生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通过评价增进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素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不断地提升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教师应该多用、用好、用活合作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中学)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讲”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我做了一些尝试,并总结了以下应用心得。
精心预设,精选内容
根据笔者的观察分析,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因为所选的学习内容并非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所以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合作展开学习、深入探究。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那么,哪些是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呢?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具有以下几个条件或特点:一是课堂教学任务的重点、难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二是问题要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和挑战性。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感到有兴趣的学习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单纯的合作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形式化、枯燥无味,因而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和意识。将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游戏、比赛等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例如,在《信息的集成》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及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出六个方向性的选题——运动、书籍、音乐、旅游、电影、动漫,然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又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循环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各组学生找出解决方案,编程求解。
丰富形式,推动发展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组内都要有相应的职责,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组员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可以确定不同的分组方式,下面推荐一些笔者常用的分组方式。
1.异质分组
这是教师们最常用的分组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将学生根据A、B、C三个层次进行组合。这种分组方式适用于完成一些有梯度的合作任务,在这样的任务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力,使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2.随机分组
在电脑上采用随机函数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种分组方式比较适合学习内容难度相对较低的情况,因为这种分组方式随意性比较大,小组成员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这让成员间产生许多惊喜,对学习任务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3.自愿组合
学生们通过彼此了解,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熟悉程度等结合在一起。这种分组方式适合完成制作类的学习任务,比如制作一个短片、网站等,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小组成员容易形成一个融洽的合作氛围,他们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容易沟通,可以比较迅速地完成任务。
加强引导,拓宽思维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而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积极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对合作的过程有适度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监管任务完成的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些点拨。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从而激活教材的内容,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巩固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作为衡量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开展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对于开放型的问题应采取开放的评价标准,即除了原则性的是非问题之外,对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学生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百家争鸣,去伪存真”的目的。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主评价活动,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际评价。让学生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通过评价增进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素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不断地提升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教师应该多用、用好、用活合作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