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对古代生活的第一印象。古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除了重要的节日之外,街市上也罕有游人,那么这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其实古人的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信?有诗来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是宋代叶绍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名就是《夜书所见》。即便夜已深了,诗人叶绍翁还是没有睡觉,当然没睡觉的还不光他一个人,还有几个不爱睡觉的小朋友在“挑促织”,也就是在捉蟋蟀。这里为什么要用“挑”字呢?难道小朋友们要和蟋蟀单挑吗?当然不是。因为蟋蟀都藏在草丛里,或躲在石头缝里,要用小树枝才能把它们赶出来,把它们挑出来,所以就叫“挑促织”了。孩子们的夜充满了快乐,诗人叶绍翁的夜则显出了旅人的寂寥和伤感。夜里睡不着的伤感诗人可不止叶绍翁,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它的作者唐代的张继也是如此——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老师就不再啰唆了,这首诗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夜半”还没有睡的张继,把旅人的孤寂写得淋漓尽致。类似的诗,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同学们应该也不陌生,诗中的“剪西窗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剪蜡烛呢?其实这是一个物理小知识,剪蜡烛并不是要把蜡烛剪灭而是让它更好地燃烧。古代的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同时因为烛芯太长导致蜡烛会熔化得更快,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芯末端剪掉。如今已经不需要剪蜡烛了,因为人们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可以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言归正传,那么古人的夜是不是都用来感怀呢?是不是都在诉说孤寂呢?当然不是!古人之中也不乏旷达之辈,也有着不少“行动派”。请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段小古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脱下衣服正准备睡觉,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他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他共同游乐的人,于是苏轼前往承天寺寻找好朋友张怀民。不愧是好朋友,张怀民也没有睡,他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此情此景,苏轼必须感怀一下,他说,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他和张怀民这样两个淡泊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的清闲人罢了。
半夜睡不着,光感伤有啥用?月色正好,不能辜负了月夜好时光!乐天派苏轼夜半出游,而且“道不孤”,他的同辈好友张怀民一样没睡。于是两个好朋友夜游承天寺,这份闲情逸致,这份淡泊豁达,让人折服!
如果说,苏轼的这份淡泊豁达让人折服,那么师旷所说的“炳烛夜读”就值得我们学习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师旷。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是一位盲人,可他也是著名的乐师,善弹琴,博学多才,有“师旷之聰”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古文,就体现了师旷的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简单解读一下: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很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着呢?”
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对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师旷回答:“我这个盲人哪有胆量同他的国君开玩笑呢?我是听说,年少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平公听了说:“你讲得很对!”
晋文公年纪很大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同学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晋文公确实是年龄已到深夜。所以晋文公虽然有心学习,却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向师旷请教。结果师旷第一句就所答非所问:“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文公没有听懂,以为师旷在和他开玩笑。直到师旷给他仔细解释,晋文公才明白师旷的意思是无论什么年龄学习都不迟,都有好处,哪怕是年龄已至“深夜”,学习也如同点燃蜡烛一样,会让他不再迷茫,不会在黑夜中瞎摸乱闯。这就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
后来呢,我们由“炳烛夜读”又演变出了“秉烛夜读”,意思为夜里在烛光下刻苦读书,比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秉烛夜读《春秋》。
通过这些古诗、古文,同学们一定对古人的夜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吧!无论是在感伤旅人的孤寂,还是在欣赏美好的月夜,抑或是在夜以继日地学习,我们都应该明白,古人并没有浪费夜晚时光。我们也应如此,夜晚的时光也是宝贵的。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是宋代叶绍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名就是《夜书所见》。即便夜已深了,诗人叶绍翁还是没有睡觉,当然没睡觉的还不光他一个人,还有几个不爱睡觉的小朋友在“挑促织”,也就是在捉蟋蟀。这里为什么要用“挑”字呢?难道小朋友们要和蟋蟀单挑吗?当然不是。因为蟋蟀都藏在草丛里,或躲在石头缝里,要用小树枝才能把它们赶出来,把它们挑出来,所以就叫“挑促织”了。孩子们的夜充满了快乐,诗人叶绍翁的夜则显出了旅人的寂寥和伤感。夜里睡不着的伤感诗人可不止叶绍翁,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它的作者唐代的张继也是如此——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老师就不再啰唆了,这首诗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夜半”还没有睡的张继,把旅人的孤寂写得淋漓尽致。类似的诗,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同学们应该也不陌生,诗中的“剪西窗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剪蜡烛呢?其实这是一个物理小知识,剪蜡烛并不是要把蜡烛剪灭而是让它更好地燃烧。古代的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同时因为烛芯太长导致蜡烛会熔化得更快,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芯末端剪掉。如今已经不需要剪蜡烛了,因为人们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可以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言归正传,那么古人的夜是不是都用来感怀呢?是不是都在诉说孤寂呢?当然不是!古人之中也不乏旷达之辈,也有着不少“行动派”。请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段小古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脱下衣服正准备睡觉,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他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他共同游乐的人,于是苏轼前往承天寺寻找好朋友张怀民。不愧是好朋友,张怀民也没有睡,他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此情此景,苏轼必须感怀一下,他说,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他和张怀民这样两个淡泊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的清闲人罢了。
半夜睡不着,光感伤有啥用?月色正好,不能辜负了月夜好时光!乐天派苏轼夜半出游,而且“道不孤”,他的同辈好友张怀民一样没睡。于是两个好朋友夜游承天寺,这份闲情逸致,这份淡泊豁达,让人折服!
如果说,苏轼的这份淡泊豁达让人折服,那么师旷所说的“炳烛夜读”就值得我们学习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师旷。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是一位盲人,可他也是著名的乐师,善弹琴,博学多才,有“师旷之聰”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古文,就体现了师旷的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简单解读一下: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很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着呢?”
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对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师旷回答:“我这个盲人哪有胆量同他的国君开玩笑呢?我是听说,年少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平公听了说:“你讲得很对!”
晋文公年纪很大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同学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晋文公确实是年龄已到深夜。所以晋文公虽然有心学习,却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向师旷请教。结果师旷第一句就所答非所问:“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文公没有听懂,以为师旷在和他开玩笑。直到师旷给他仔细解释,晋文公才明白师旷的意思是无论什么年龄学习都不迟,都有好处,哪怕是年龄已至“深夜”,学习也如同点燃蜡烛一样,会让他不再迷茫,不会在黑夜中瞎摸乱闯。这就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
后来呢,我们由“炳烛夜读”又演变出了“秉烛夜读”,意思为夜里在烛光下刻苦读书,比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秉烛夜读《春秋》。
通过这些古诗、古文,同学们一定对古人的夜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吧!无论是在感伤旅人的孤寂,还是在欣赏美好的月夜,抑或是在夜以继日地学习,我们都应该明白,古人并没有浪费夜晚时光。我们也应如此,夜晚的时光也是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