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与教学改进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m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指人把课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是没有真正在“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书本知识只是被机械性地“灌输”到学生脑子里,并没有被学生真正吸收。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那么进行“深度学习”则是突破口。通过实验演示,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科探究知识基本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他们往往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较强的兴趣,教师可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學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物理课堂中需要通过多做实验来突出实验目的和原理。因此教师要在物理课堂上做好每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学到相关的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和压强的关系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更加真切地掌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大小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转化为学习知识的乐趣。通过生活进行知识体验,进行真实思考的教学初中生已有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对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产生好奇心理,但是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很多学生都没有留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理解课本中的物理知识,比如学习静电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塑料的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来吸桌子上的小纸片,同学们都会惊讶地发现纸片被吸起来了,全班一片哗然,课堂氛围也被调动起来了,教师不能只单一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积极快乐地学习。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知识是生活的积累,生活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动脑动手制作一些小物件,在学习光的现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易拉罐与透明纸来制作“小孔照相机”,既动脑又能环保,在制作的过程中真切地理解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又深入地了解了光在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学校也可以多开展校园科技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变废为宝,自制天平、密度计、水果电池等等,学生制作成功后就会对物理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学好物理知识的益处,感受创造发明带来的乐趣,学习物理变得更加主动、求知欲望强烈,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思考,领会了相关知识并且记忆深刻。通过各学科融合衔接,进行素养内化的教学教学方式需要大胆地创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可以编写一些顺口溜来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原理,让学生轻松地记住相关知识,如 “平面镜,成虚像,大小相等对称强”“法线垂直于界面,折线入线分两边”“固态变液为熔化,液态变固称凝固”等等,大部分的初中物理知识都可以编成顺口溜,语句简单、节奏明快,容易记忆,学生学起来都兴趣盎然。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上诗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哪一些?答案是:空气振动能发出声音;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等。培养了学生学科间的融汇贯通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全面进步的目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的应用教学科技已经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物理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清晰,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我们所熟知的、形象的事物,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师讲解光学和电磁学等抽象知识点时,多媒体录像就可以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呈现给学生,把实验效果不佳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授课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到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时,可以做一个科普动画,形象生动地把汽油机整个工作过程以动态展示出来了,飞轮和活塞的运动轨迹、进气阀与排气筏的闭合等全部清楚地展现出来,令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用手机把学生平时实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典型的案例可以存下来以供后续授课使用,同时重难点教学内容也可以制作成微课,在下节相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直观的、循环的、针对性的教学,这样让课堂授课变得轻松简单,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开心。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是时代的趋势。结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也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教育学生成为献身科学、勇于创新、有益人类的人,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与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筋,加强学科间的融汇贯通,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具备核心素养的人。
其他文献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知识的传递,忽视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要披情入文,引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才能丰盈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态度,体味爱国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让学生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热爱汉语言文字。语文肩负着宣传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重任。小学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母语的感情熏陶。教师要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文本,从生活中引入学生感兴趣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提到:“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此,赏识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激励,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热爱与善待,正如阳光,空气,水份对于生命之必不可少。带着赏识的沟通能更好地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架好师生间交往的桥梁。对于“赏识教育”,可能很多教师、家长都尝试过,在近些年班级教育管理中,我在与学生的沟通、赏识、理解方面进行了一些
期刊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有利于他们的特长发展。依据生情,灵活设计目标恰当的目标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分析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因生施教。针对
期刊
学校、家庭、社会出于对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担忧和安全的考虑,作出一种不合理的选择倾向——过度保护,一些“危险性高”的项目被搁置,学生成为“温室”的花朵,不能接受正常的体育运动训练,导致体育教学变为“学习至上、安全第一、体育靠边”,引发了学生的焦虑依赖心理、不满情绪,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造成教育功能的异化。“过度保护”现象的成因及分析大多数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作婴儿一般,生怕他们在体育课上出现安全事
期刊
罗振宇在《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讲到,社会在分层;教育也在分层;西方社会在分层,我们国家也是这个趋势。在对教育的分层中,基础性的应试教育和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将现在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划分。对于一般的校园教育来说,更多的是用分数来衡量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但是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读书机器”“分数机器”,则又是一种失败的教育。缺少了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就是抑制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没有突出的性格、出众的能力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