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线索,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类本质和类意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所提出的消灭异化的途径等部分内容,揭示了人类社會历史发展的过程,孕育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萌芽,并且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尽管这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在《手稿》中并没有正式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品味研究,从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有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生产劳动;社会存在;生产力;共产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作为根本因素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学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胜不胜数,众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导言》初见端倪,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创立。往往忽略了在《手稿》中所蕴涵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浅析《手稿》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理清其发展脉络,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手稿》主要以异化劳动理论为中心线索,剖析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史。在《手稿》中,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的“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异化劳动理论的前提,但在这同时马克思将“人是类存在物”又进行了发展,第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自为的活动,这才是人的类特性,同时,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①第二,由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因此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靠自然界来生活。与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有所不同的是,费尔巴哈着重于强调理性、自然属性,马克思则更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并且认为这种社会属性就是物质生产就是劳动。
社会无非是从不存在私有制时期发展到私有制、异化劳动存在的时期再到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的时期,《手稿》主要阐述的就是在私有制、异化存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近代工业和物质生产不断发展,劳动在人的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基于如此,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并且对黑格尔的关于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性,马克思作了重要的批判性发展。《手稿》中人与对象之间是一种“二律相生”的逻辑关系②,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存在“二律相生”的逻辑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也就是人的对象,两者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被自然所设定,而在这种设定下,人又可以通过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再现自然界,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于自然界,自然不是先天的直接的存在于人的感性思维中,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个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中介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发展,将劳动作为中介纳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以此作为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首先,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一方面是能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存在物,这也就表明人的需要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并且存在于他之外。但是,这些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③因此,人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用劳动来创造生成自身的需要。其次,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④,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复现人的本质直观自身。最后,在自然界中正是通过劳动才能生产出产品,工人通过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通过工人的劳动获得私有财产。“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⑤正是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初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关于意识与存在的基本问题,《手稿》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性分析。“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⑥这里的“普遍意识”就是指“社会意识”,“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还只是指实体的人或物,还没有发展到高度概括的“社会存在”,但是这已经表明马克思正由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范畴正在形成。
此外,《手稿》对于意识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⑦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既要看见人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也要看到人还是社会意识的承担者、表达者。并且类意识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现实存在的反映,这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开始萌芽。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原理的萌芽
在《手稿》中关于生产力的方面并不是直接形成了科学的范畴,而是在孕育成熟中,这里谈的“生产力”是指材料要素和劳动主体的结合(例如人的主体的劳动活动和机器的结合)。而对于生产关系的论述,《手稿》很明显地表达了:“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⑧,这里马克思虽然表达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的关系,但是这实际上就是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产品的关系都是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那么既然这些生产关系是源于现实的生产过程,那么物质的生产也会受制于它。马克思明确说明了“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本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⑨在这里私有财产就可以理解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或者说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一方面通过外化劳动的生产获得私有财产;另一方面,私有财产促进外化劳动的生产发展。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表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⑩这一内容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奠定了基础。
四. 提出共产主义思想
提出共产主义思想,对共产主义基本理论的探索并不是马克思直接考察的对象,它是马克思为了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而寻找的根本途径。通过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从而得出了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复归的真理。但是在《手稿》对于共产主义的定位,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11而是一种消灭私有扬弃异化的中介手段,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同时这种革命运动不仅要有批判的武器还要有武器的批判,不仅要实现消灭私有制的思想,还要实现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2在这段极为经典的文字里马克思明确表达了共产主义运动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解决客体方面(私有财产)的问题,还要解决主体方面(人本质的全面复归)的问题,从而实现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統一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
综上所述,尽管《手稿》没有形成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和原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手稿》中已经萌芽甚至在孕育接近形成。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手稿》没有表达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否定《手稿》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要科学的认识到一个科学理论成果是经过不断地进步最终形成的,而《手稿》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不断进步发展成熟的一个过程,虽不够完善成熟,但是对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正式形成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广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律相生”结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6).
作者简介:
陆珊珊(1996年1月),女,安徽铜陵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方向
注: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作者简介:陆珊珊(1996年1月),女,安徽铜陵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方向
②陈广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律相生”结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6):40-42.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61.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1.
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3.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关键词:生产劳动;社会存在;生产力;共产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作为根本因素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学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胜不胜数,众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导言》初见端倪,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创立。往往忽略了在《手稿》中所蕴涵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浅析《手稿》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理清其发展脉络,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手稿》主要以异化劳动理论为中心线索,剖析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史。在《手稿》中,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的“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异化劳动理论的前提,但在这同时马克思将“人是类存在物”又进行了发展,第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自为的活动,这才是人的类特性,同时,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①第二,由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因此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靠自然界来生活。与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有所不同的是,费尔巴哈着重于强调理性、自然属性,马克思则更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并且认为这种社会属性就是物质生产就是劳动。
社会无非是从不存在私有制时期发展到私有制、异化劳动存在的时期再到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的时期,《手稿》主要阐述的就是在私有制、异化存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近代工业和物质生产不断发展,劳动在人的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基于如此,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并且对黑格尔的关于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性,马克思作了重要的批判性发展。《手稿》中人与对象之间是一种“二律相生”的逻辑关系②,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存在“二律相生”的逻辑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也就是人的对象,两者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被自然所设定,而在这种设定下,人又可以通过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再现自然界,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于自然界,自然不是先天的直接的存在于人的感性思维中,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个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中介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发展,将劳动作为中介纳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以此作为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首先,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一方面是能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存在物,这也就表明人的需要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并且存在于他之外。但是,这些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③因此,人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用劳动来创造生成自身的需要。其次,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④,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复现人的本质直观自身。最后,在自然界中正是通过劳动才能生产出产品,工人通过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通过工人的劳动获得私有财产。“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⑤正是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初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关于意识与存在的基本问题,《手稿》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性分析。“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⑥这里的“普遍意识”就是指“社会意识”,“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还只是指实体的人或物,还没有发展到高度概括的“社会存在”,但是这已经表明马克思正由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范畴正在形成。
此外,《手稿》对于意识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⑦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既要看见人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也要看到人还是社会意识的承担者、表达者。并且类意识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现实存在的反映,这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开始萌芽。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原理的萌芽
在《手稿》中关于生产力的方面并不是直接形成了科学的范畴,而是在孕育成熟中,这里谈的“生产力”是指材料要素和劳动主体的结合(例如人的主体的劳动活动和机器的结合)。而对于生产关系的论述,《手稿》很明显地表达了:“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⑧,这里马克思虽然表达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的关系,但是这实际上就是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产品的关系都是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那么既然这些生产关系是源于现实的生产过程,那么物质的生产也会受制于它。马克思明确说明了“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本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⑨在这里私有财产就可以理解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或者说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一方面通过外化劳动的生产获得私有财产;另一方面,私有财产促进外化劳动的生产发展。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表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⑩这一内容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奠定了基础。
四. 提出共产主义思想
提出共产主义思想,对共产主义基本理论的探索并不是马克思直接考察的对象,它是马克思为了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而寻找的根本途径。通过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从而得出了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复归的真理。但是在《手稿》对于共产主义的定位,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11而是一种消灭私有扬弃异化的中介手段,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同时这种革命运动不仅要有批判的武器还要有武器的批判,不仅要实现消灭私有制的思想,还要实现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2在这段极为经典的文字里马克思明确表达了共产主义运动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解决客体方面(私有财产)的问题,还要解决主体方面(人本质的全面复归)的问题,从而实现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統一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
综上所述,尽管《手稿》没有形成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和原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手稿》中已经萌芽甚至在孕育接近形成。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手稿》没有表达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否定《手稿》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要科学的认识到一个科学理论成果是经过不断地进步最终形成的,而《手稿》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不断进步发展成熟的一个过程,虽不够完善成熟,但是对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正式形成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广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律相生”结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6).
作者简介:
陆珊珊(1996年1月),女,安徽铜陵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方向
注: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作者简介:陆珊珊(1996年1月),女,安徽铜陵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方向
②陈广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律相生”结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6):40-42.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61.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1.
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3.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