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基础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气氛不浓、社会风气不正等”原因,师范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现象。为了避免其对正常学习秩序的冲击,对同学们健康发展的影响,可尝试采用“加强学法指导、实施分层教学、转变学习态度、培养优良品质、优化育人环境”等措施,以解决师范生的学习困难问题。
关键词: 师范生 学习困难 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我们周围有些同学出现了学习困难现象,虽然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厌学”情绪,冲击着正常的学习秩序,影响着同学们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尝试着对“师范生学习困难”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习困难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欠缺,是师范生学习困难最常见的原因。进入师范学校后,学习方法与中学时代有了较大差别,与中学生相比,师范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后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等。于是习惯于老师安排一切的学生普遍出现了“不会自主安排自己学习”的现象,尤其是在“预习、练习、复习”三个环节更为突出。
有些同学更是惰性大,依赖性强,出现了“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规范,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别人”的现象。另外,有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理解,不善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
(二)学习基础不好
学习基础不好,是师范生学习困难的另一重要类型。毋庸讳言,一部分师范生的中学学习基础薄弱,特别表现在理科和英语方面,这可以从较低的入学成绩看出来。因为这些学科的后续学习直接依赖前面的基础,所以这种类型的学习困难较难解决。这种类型的学生听老师讲原来是比较少的,是这些年招生困难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大概可以随着师范学校发展春天的到来而自然消失。
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就是学生的“专业接口”不好。不少学生对来师范学什么专业及各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基础缺乏认知,是在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的,这就自然出现了专业接口的“错位”现象,导致专业学习基础欠缺的必然结果。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师范生学习困难的内在原因。表现为:一些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未能确定新的学习目标,进入师范后出现了“理想——目标间隙期”,人生失去了方向感;另一些同学则因为没有了原来的升学压力,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希望在学校里好好享乐一番,潇洒地静待大学毕业;所有这些,都使师范生因学习动力不足而陷入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时只凭个人兴趣,喜欢的学科就学得认真,不喜欢的就不愿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因提不起精神而使这些学科学习出现困难。更有甚者,在中学阶段就“厌学”得厉害,讨厌并拒绝学习,学习动力基本没有。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男生学习动力不足。近年来师范学校的男生比例越来越低,有的班只有三、四个男生。所以,课堂上基本是女生一统天下,在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男生成为“弱势群体”,出现了较明显的“比吃穿、比交往、比娱乐,而不比学习”的倾向,成为师范生中的“混”族。
(四)学习气氛不浓
这些年来,由于学习困难的同学逐渐增多,班级内甚至学校内的学习风气不浓厚,原来学习上的顺利者、成功者,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较容易受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便开始放纵自己,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同学的做法,“他们玩我也玩”;一些师范生,长期迷恋电脑游戏,到了“茶不思,饭不想”欲罢不能的程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练这练那”上,把学习当成休闲,开始了以玩为主的生活,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这部分类型同学的增多,更加淡化了学习风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近年来扩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出现了“有背景、后台硬”的师范生,即使学习成绩差也能找到工作;相反,则多沦落为“毕业即下岗”的结局。这种社会不良风气,使得师范生倍感社会不公与前途渺茫,成为影响学习气氛的重要外因。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学法指导
对新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改善其学习状况,引导学困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高校可开设“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学习状况。大学学习专业性强,学习具有多样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计划能力、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性,进行探索性学习。大学的学习不仅包括课堂里和教科书中的内容,而且包括其他方面,如获取信息、做实验、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参与各种集体社团活动,参加讲座、进行社会调查等。因此,师范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更进一步,师范生的学习是在“专业方向与就业取向”框架内进行的,要加强师范生的自我专业选择与设计,不断强化就业指导,以保障具体学法指导的方向与价值。
(二)实施分层教学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与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层教学。
首先,要强化专业分层指导,使具有不同专业基础与特长的学生,进入自己胜任与喜欢的专业学习领域。这是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第一层面,也是较薄弱的教学环节。其次,要完善班级分层教学,使具有不同学习基础与水平的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实验班级(包括升学、就业、特长等类型)。这是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核心层面,也是学校进行教学创新的特色环节。最后,要深化课堂分层教学,使一个班级内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和提高。这是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基础层面,也是百年中师的优良传统。
(三)转变学习态度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从而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新起点。
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是要进行专业认同,转变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学好专业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要培养学习兴趣,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相结合。帮助师范生端正学习公共课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實用价值及对自身的意义,努力把学习的间接兴趣逐渐转化为直接兴趣,把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当成专业课来学习;选修课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浅层了解的层面。
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是学校对待学困生态度的率先转变。学困生同样具有很大潜力,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只有树立这样的辩证学生观,学校和教师才能帮助学困生充分利用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优势,使其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与发展。
(四)培养优良品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优良学习品质,形成和启动师范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力机制。
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值得信赖的,可亲的,从而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教师要有热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引起师生间的共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解决心理问题。师范生正处于一个迅速变化与发展的震荡期,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其学业的完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帮助他们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要加强意志品质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结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失败,要经得起挫折的磨炼,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要使他们认识到,失败不可怕,一个人只要不断追求,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钱在森等.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5,5-8.
[2]陈梅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3]白中军.底线教育:学校德育的新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5).
[4]娄莹编.拯救5000万“差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2).
关键词: 师范生 学习困难 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我们周围有些同学出现了学习困难现象,虽然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厌学”情绪,冲击着正常的学习秩序,影响着同学们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尝试着对“师范生学习困难”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习困难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欠缺,是师范生学习困难最常见的原因。进入师范学校后,学习方法与中学时代有了较大差别,与中学生相比,师范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后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等。于是习惯于老师安排一切的学生普遍出现了“不会自主安排自己学习”的现象,尤其是在“预习、练习、复习”三个环节更为突出。
有些同学更是惰性大,依赖性强,出现了“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规范,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别人”的现象。另外,有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理解,不善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
(二)学习基础不好
学习基础不好,是师范生学习困难的另一重要类型。毋庸讳言,一部分师范生的中学学习基础薄弱,特别表现在理科和英语方面,这可以从较低的入学成绩看出来。因为这些学科的后续学习直接依赖前面的基础,所以这种类型的学习困难较难解决。这种类型的学生听老师讲原来是比较少的,是这些年招生困难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大概可以随着师范学校发展春天的到来而自然消失。
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就是学生的“专业接口”不好。不少学生对来师范学什么专业及各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基础缺乏认知,是在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的,这就自然出现了专业接口的“错位”现象,导致专业学习基础欠缺的必然结果。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师范生学习困难的内在原因。表现为:一些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未能确定新的学习目标,进入师范后出现了“理想——目标间隙期”,人生失去了方向感;另一些同学则因为没有了原来的升学压力,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希望在学校里好好享乐一番,潇洒地静待大学毕业;所有这些,都使师范生因学习动力不足而陷入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时只凭个人兴趣,喜欢的学科就学得认真,不喜欢的就不愿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因提不起精神而使这些学科学习出现困难。更有甚者,在中学阶段就“厌学”得厉害,讨厌并拒绝学习,学习动力基本没有。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男生学习动力不足。近年来师范学校的男生比例越来越低,有的班只有三、四个男生。所以,课堂上基本是女生一统天下,在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男生成为“弱势群体”,出现了较明显的“比吃穿、比交往、比娱乐,而不比学习”的倾向,成为师范生中的“混”族。
(四)学习气氛不浓
这些年来,由于学习困难的同学逐渐增多,班级内甚至学校内的学习风气不浓厚,原来学习上的顺利者、成功者,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较容易受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便开始放纵自己,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同学的做法,“他们玩我也玩”;一些师范生,长期迷恋电脑游戏,到了“茶不思,饭不想”欲罢不能的程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练这练那”上,把学习当成休闲,开始了以玩为主的生活,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这部分类型同学的增多,更加淡化了学习风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近年来扩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出现了“有背景、后台硬”的师范生,即使学习成绩差也能找到工作;相反,则多沦落为“毕业即下岗”的结局。这种社会不良风气,使得师范生倍感社会不公与前途渺茫,成为影响学习气氛的重要外因。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学法指导
对新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改善其学习状况,引导学困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高校可开设“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学习状况。大学学习专业性强,学习具有多样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计划能力、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性,进行探索性学习。大学的学习不仅包括课堂里和教科书中的内容,而且包括其他方面,如获取信息、做实验、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参与各种集体社团活动,参加讲座、进行社会调查等。因此,师范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更进一步,师范生的学习是在“专业方向与就业取向”框架内进行的,要加强师范生的自我专业选择与设计,不断强化就业指导,以保障具体学法指导的方向与价值。
(二)实施分层教学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与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层教学。
首先,要强化专业分层指导,使具有不同专业基础与特长的学生,进入自己胜任与喜欢的专业学习领域。这是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第一层面,也是较薄弱的教学环节。其次,要完善班级分层教学,使具有不同学习基础与水平的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实验班级(包括升学、就业、特长等类型)。这是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核心层面,也是学校进行教学创新的特色环节。最后,要深化课堂分层教学,使一个班级内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和提高。这是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基础层面,也是百年中师的优良传统。
(三)转变学习态度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从而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新起点。
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是要进行专业认同,转变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学好专业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要培养学习兴趣,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相结合。帮助师范生端正学习公共课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實用价值及对自身的意义,努力把学习的间接兴趣逐渐转化为直接兴趣,把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当成专业课来学习;选修课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浅层了解的层面。
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是学校对待学困生态度的率先转变。学困生同样具有很大潜力,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只有树立这样的辩证学生观,学校和教师才能帮助学困生充分利用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优势,使其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与发展。
(四)培养优良品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优良学习品质,形成和启动师范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力机制。
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值得信赖的,可亲的,从而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教师要有热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引起师生间的共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解决心理问题。师范生正处于一个迅速变化与发展的震荡期,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其学业的完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帮助他们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要加强意志品质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结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失败,要经得起挫折的磨炼,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要使他们认识到,失败不可怕,一个人只要不断追求,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钱在森等.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5,5-8.
[2]陈梅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3]白中军.底线教育:学校德育的新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5).
[4]娄莹编.拯救5000万“差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