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人们(包括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校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虽是立足课本,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我们还应从课本、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以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引导他们关注现实和社会,关心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比如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领导阶层应有的理念和行为,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认识和思想,对中学生也不例外;“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留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不应只是欢呼和自豪,团结协作精神和执著奉献精神更应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更有城乡、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惊人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单就08年而言,年初的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乃至“神七”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都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而学生课业学习任务的繁重使他们无暇顾及这些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关注社会和现实。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引导他们去主动了解掌握相关媒体的报道,或者在课堂上及时准确地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不仅如此,国际新闻中的巴以冲突,伊拉克局势,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水旱灾害,疾病流行和战乱等天灾人祸给当地居民,特别是给孩子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深深地触动着同学们的心,并直接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巨大的反差!由此所激发出的自强、感恩等意识远胜过课本和教师空洞的说教。
二、有意收看一些电视专题节目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媒体,有些专题节目或特色节目的社会效应不可估量。比如,央视每年度的“3·15”晚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全国十大杰出女性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节目,我都提醒和要求学生收看,还布置作业:记录相关人物的姓名、职业、主要事迹等,并写出观后感。从这些催人泪下的时代英雄或楷模身上,同学们首先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触摸到的是时代的脉搏,进而有助于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和鲜明的荣辱感,当然,更是由此积累了第一手丰富的作文素材。
三、美文共享
语文课上,我专门抽出一定时间,经常选读(我和学生分担朗读任务)一些优秀报刊上的经典美文、真情故事、熱门话题等,用以激发兴趣、感染学生。《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读者》、《杂文选刊》等报刊常会出现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精心选择的一些文章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一些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及其作品,比如贾平凹、邵燕祥、周国平、朱学勤、毕淑敏、余光中、刘墉、王鼎钧等,甚至相关的社会、历史、地理、生物、心理等学科的知识,都在我们读听的范围之内。比如去年底,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并向全球蔓延时,许多人懵了:这场危机因何而发?有何危害?会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及我们的生活?恰在这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一文(载《读者》2008第23期)的适时出现,使同学们(也包括我)对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认识。
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文质兼美的手机短信,都可拿来运用于课堂上,与同学们共享、交流。
这些课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成为课本的有效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显然,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而言,课本是主渠道,课本是主阵地,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和阵地。虽然这些课外资源的利用,表面上会冲淡课本内容的教学,占用课堂时间,也不一定成为考试的必考内容,但是我们应把目光投向课本和课堂以外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才是更活的课本和不竭的课堂。因此,我们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撷取并运用课本和课堂之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兴趣,汲取知识,收获生机与活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教育。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引导他们关注现实和社会,关心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比如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领导阶层应有的理念和行为,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认识和思想,对中学生也不例外;“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留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不应只是欢呼和自豪,团结协作精神和执著奉献精神更应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更有城乡、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惊人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单就08年而言,年初的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乃至“神七”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都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而学生课业学习任务的繁重使他们无暇顾及这些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关注社会和现实。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引导他们去主动了解掌握相关媒体的报道,或者在课堂上及时准确地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不仅如此,国际新闻中的巴以冲突,伊拉克局势,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水旱灾害,疾病流行和战乱等天灾人祸给当地居民,特别是给孩子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深深地触动着同学们的心,并直接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巨大的反差!由此所激发出的自强、感恩等意识远胜过课本和教师空洞的说教。
二、有意收看一些电视专题节目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媒体,有些专题节目或特色节目的社会效应不可估量。比如,央视每年度的“3·15”晚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全国十大杰出女性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节目,我都提醒和要求学生收看,还布置作业:记录相关人物的姓名、职业、主要事迹等,并写出观后感。从这些催人泪下的时代英雄或楷模身上,同学们首先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触摸到的是时代的脉搏,进而有助于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和鲜明的荣辱感,当然,更是由此积累了第一手丰富的作文素材。
三、美文共享
语文课上,我专门抽出一定时间,经常选读(我和学生分担朗读任务)一些优秀报刊上的经典美文、真情故事、熱门话题等,用以激发兴趣、感染学生。《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读者》、《杂文选刊》等报刊常会出现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精心选择的一些文章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一些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及其作品,比如贾平凹、邵燕祥、周国平、朱学勤、毕淑敏、余光中、刘墉、王鼎钧等,甚至相关的社会、历史、地理、生物、心理等学科的知识,都在我们读听的范围之内。比如去年底,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并向全球蔓延时,许多人懵了:这场危机因何而发?有何危害?会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及我们的生活?恰在这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一文(载《读者》2008第23期)的适时出现,使同学们(也包括我)对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认识。
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文质兼美的手机短信,都可拿来运用于课堂上,与同学们共享、交流。
这些课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成为课本的有效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显然,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而言,课本是主渠道,课本是主阵地,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和阵地。虽然这些课外资源的利用,表面上会冲淡课本内容的教学,占用课堂时间,也不一定成为考试的必考内容,但是我们应把目光投向课本和课堂以外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才是更活的课本和不竭的课堂。因此,我们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撷取并运用课本和课堂之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兴趣,汲取知识,收获生机与活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教育。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