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东北亚海域发生的大国博弈对我国国运产生重大影响,在该海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深刻影响了东北亚的历史进程。东北亚海域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对当前该海域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保持高度关注,并构建一套新的合理的海洋安全观念。
海洋争端久拖不决。各国海洋战略纷纷聚焦东北亚海域。长期以来,东北亚纠结或挣扎在岛礁争端与其他海域争端上,而目前各国战略开始进一步向海洋聚焦。比如美国从“亚太再平衡”转向“印太战略”,60%的军力将于2020年前集中部署在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战略力量将部署在东北亚海域。日本一直在谋求成为“正常国家”,希望重振海洋大国的迷梦,其新版防卫大纲在关注北、西、南方向防卫力量的同时,开始关注太平洋方向。韩国坚定执行“大洋海军战略”,不断提升海军实力。俄罗斯最近公布的《2030年前国家军事海洋活动政策基本原则》指出,俄海军要在世界海洋的关键区域保持存在,尤其关注北极。
2018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该法案对落实美国“印太战略”进而冲击东北亚岛礁争端都将产生影响。回顾过去,在奥巴马政府开始执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后,黄岩岛争端、钓鱼岛争端应声而起。近来,日俄因為岛礁争端,关系日趋微妙;日韩因海洋矛盾,关系不断冷却;加之久拖未决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岛礁争端的阴云在东北亚海域上空聚集。2019年,日本把与中韩俄所有有争端的岛屿都写入教科书,称之为“日本固有领土”。
东北亚海上力量由美国绝对优势向中美相对均势转化。目前中国海洋商业开始遍布全球,航母、舰艇数量在持续增长,海洋科技投入与产出也可圈可点。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似乎在下降,但还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优势。美海军发布的《2020财年海军舰艇长期建造计划》(通称“30年造舰计划”)指出,美国海军在2034年即可实现355艘的舰队规模目标。这份计划也要求美国海军的每一艘舰艇都必须保证是最先进的,至少比别国海军先进一代以上。因此可以看出,美国海军谋求的并非均势,而是永久的优势。
东北亚各国海上力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一个新的“航母时代”开始了。日本是世界上较早研发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二战期间总共建造了29艘航母(其中4艘已下水但未完工)。目前,日本拥有“直升机航母”,其实可以被视作实际的航母。日本购置大量F-35B战机列装,使所谓“直升机护卫舰”具备了极强攻击力。美国现拥有11艘航母,且全部为核动力航母。再就是海军与海警混合介入。海岸警备队被称为“白色舰队”,也被称为“第二海军”。现在中日韩在海洋争端中都大量使用海警和海军混合介入。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也在派出海警介入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海域冲突。2019年1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宣布“贝尔索夫”号海警船开始远征西太平洋。
东北亚海域“扩大化”的时代也在到来。一方面东北亚海域各国的海洋力量正在超越传统的东北亚海域,对越来越远的区域进行投送,例如亚太、印度洋甚至北极。随着气候变暖,东北亚海域与北极在能源、环境、战略安全等方面的互动也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东北亚正在向北延伸到一个很大的空间里。
面对东北亚海域和世界海洋现实的一系列新变化,我们急需进一步发展、拓展自己的海洋安全观,形成新的海洋安全观。在海洋政治学中,安全主体并不局限于国家,甚至也不局限于人的安全,而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国家和国际组织群落、人与海洋生物群落、海洋非生命群落(海洋地物、生态环境等),它们都在海洋安全研究中得到呈现。
在我看来,“新海洋安全观”指的就是海洋主体群落的身份自主、功能完整和既有价值不受到威胁。这三大海洋群落都是海洋安全主体,一旦某个群落不复存在,那么海洋安全从理念到现实都将不复存在。因此群落性本身就是一种安全,这与陆地安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海洋安全的概念要求我们,不仅将人、国家、组织所具有的认知与实践纳入研究维度,还要将海洋生物、海洋非生命所具有的感知状态引入分析维度,从而在海洋安全研究中形成实践维度、认知维度、感知状态这三种维度。
那么三大群落的身份自主、功能完整、既有价值是指什么?举例来说,海洋安全的任何主体,其身份自主遭到破坏,如在主权范围内的生产与生活受到干扰,海洋生命与海洋非生命遭到人为影响而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态和样态,这就是海洋主体身份自主遭到破坏。主权、领土及权益遭到损害及切割,海洋生命无法在既有海洋非生命环境载体内完成既有的生态循环和繁殖周期,这是海洋安全遇到的威胁。基本的海洋道德遭到破坏、海洋生命与海洋非生命存在的自然规律被打破,也使海洋安全受到影响。
我们对海洋安全的评估往往都是选择性的评估。通过建立海洋安全评估模型,以三大群落做海洋安全评估指标,就会尽可能地避免选择性安全评估所出现的误解误判,新的海洋安全观才有可能建立起来。这也将有助于我国在面对东北亚区域海洋复杂多样的安全挑战时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
海洋争端久拖不决。各国海洋战略纷纷聚焦东北亚海域。长期以来,东北亚纠结或挣扎在岛礁争端与其他海域争端上,而目前各国战略开始进一步向海洋聚焦。比如美国从“亚太再平衡”转向“印太战略”,60%的军力将于2020年前集中部署在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战略力量将部署在东北亚海域。日本一直在谋求成为“正常国家”,希望重振海洋大国的迷梦,其新版防卫大纲在关注北、西、南方向防卫力量的同时,开始关注太平洋方向。韩国坚定执行“大洋海军战略”,不断提升海军实力。俄罗斯最近公布的《2030年前国家军事海洋活动政策基本原则》指出,俄海军要在世界海洋的关键区域保持存在,尤其关注北极。
2018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该法案对落实美国“印太战略”进而冲击东北亚岛礁争端都将产生影响。回顾过去,在奥巴马政府开始执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后,黄岩岛争端、钓鱼岛争端应声而起。近来,日俄因為岛礁争端,关系日趋微妙;日韩因海洋矛盾,关系不断冷却;加之久拖未决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岛礁争端的阴云在东北亚海域上空聚集。2019年,日本把与中韩俄所有有争端的岛屿都写入教科书,称之为“日本固有领土”。
东北亚海上力量由美国绝对优势向中美相对均势转化。目前中国海洋商业开始遍布全球,航母、舰艇数量在持续增长,海洋科技投入与产出也可圈可点。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似乎在下降,但还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优势。美海军发布的《2020财年海军舰艇长期建造计划》(通称“30年造舰计划”)指出,美国海军在2034年即可实现355艘的舰队规模目标。这份计划也要求美国海军的每一艘舰艇都必须保证是最先进的,至少比别国海军先进一代以上。因此可以看出,美国海军谋求的并非均势,而是永久的优势。
东北亚各国海上力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一个新的“航母时代”开始了。日本是世界上较早研发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二战期间总共建造了29艘航母(其中4艘已下水但未完工)。目前,日本拥有“直升机航母”,其实可以被视作实际的航母。日本购置大量F-35B战机列装,使所谓“直升机护卫舰”具备了极强攻击力。美国现拥有11艘航母,且全部为核动力航母。再就是海军与海警混合介入。海岸警备队被称为“白色舰队”,也被称为“第二海军”。现在中日韩在海洋争端中都大量使用海警和海军混合介入。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也在派出海警介入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海域冲突。2019年1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宣布“贝尔索夫”号海警船开始远征西太平洋。
东北亚海域“扩大化”的时代也在到来。一方面东北亚海域各国的海洋力量正在超越传统的东北亚海域,对越来越远的区域进行投送,例如亚太、印度洋甚至北极。随着气候变暖,东北亚海域与北极在能源、环境、战略安全等方面的互动也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东北亚正在向北延伸到一个很大的空间里。
面对东北亚海域和世界海洋现实的一系列新变化,我们急需进一步发展、拓展自己的海洋安全观,形成新的海洋安全观。在海洋政治学中,安全主体并不局限于国家,甚至也不局限于人的安全,而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国家和国际组织群落、人与海洋生物群落、海洋非生命群落(海洋地物、生态环境等),它们都在海洋安全研究中得到呈现。
在我看来,“新海洋安全观”指的就是海洋主体群落的身份自主、功能完整和既有价值不受到威胁。这三大海洋群落都是海洋安全主体,一旦某个群落不复存在,那么海洋安全从理念到现实都将不复存在。因此群落性本身就是一种安全,这与陆地安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海洋安全的概念要求我们,不仅将人、国家、组织所具有的认知与实践纳入研究维度,还要将海洋生物、海洋非生命所具有的感知状态引入分析维度,从而在海洋安全研究中形成实践维度、认知维度、感知状态这三种维度。
那么三大群落的身份自主、功能完整、既有价值是指什么?举例来说,海洋安全的任何主体,其身份自主遭到破坏,如在主权范围内的生产与生活受到干扰,海洋生命与海洋非生命遭到人为影响而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态和样态,这就是海洋主体身份自主遭到破坏。主权、领土及权益遭到损害及切割,海洋生命无法在既有海洋非生命环境载体内完成既有的生态循环和繁殖周期,这是海洋安全遇到的威胁。基本的海洋道德遭到破坏、海洋生命与海洋非生命存在的自然规律被打破,也使海洋安全受到影响。
我们对海洋安全的评估往往都是选择性的评估。通过建立海洋安全评估模型,以三大群落做海洋安全评估指标,就会尽可能地避免选择性安全评估所出现的误解误判,新的海洋安全观才有可能建立起来。这也将有助于我国在面对东北亚区域海洋复杂多样的安全挑战时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