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一些人便想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还有很多老年人想学书法、学绘画、学手工、学朗诵等增添一些情趣来丰富晚年生活。而对新生事物和知识,老年人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希望通过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广播电视在传递信息、娱乐和服务生活的同时,还为老年群体开设了“空中课堂”,甚至专门开办学习班,满足他们老有所学的需求。
《老年之友》:电脑班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
记者 陈文
“我早就想学电脑了,现在电台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太好了!”75岁的杨女士报名成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北京电台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老年之友》2013年秋季电脑学习班9月23日又要开课了,60余名渴望学会使用电脑的老年人将分4期接受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从2006年至今,《老年之友》电脑学习班(以下简称老年电脑班)已开办30期,近400名老年人通过短期辅导学会了使用电脑,有些人还成为电脑“高手”,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还能制作视频。
网络时代,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用到电脑,正如此次秋季班学员王晓勤(音)所言“不会电脑就像文盲一样”,老年电脑班就是基于听众的需求创办的。《老年之友》主持人芳华介绍,老年电脑班完全是公益性质,教材、授课都是免费的。2006年11月第一期电脑班开课了,10位老人幸运地成为首批学员。因为不收学员任何费用,场地要借,所以教学上就采取以自学为主、电话咨询和面授为辅的方式。
今年79岁的李志琏是第一期学员,当初为了学习,她按照老师的指点买了台电脑。“学电脑特别难,但不会电脑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李志琏从拼音学起,凭着刻苦用功和老师的耐心辅导,她学会了基本操作。后来她又参加了DV班,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如今她不仅能够用电脑写文章、查资料、发邮件、上论坛,还能编辑照片、视频、建立菠萝台,甚至还在网上购物、买基金。“学会用电脑特别方便,能了解到很多新鲜事物,开阔眼界,还可以和在国外定居的儿女视频聊天……”李志琏高兴地表示,电脑丰富了她的晚年生活,还因此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之后,老年电脑班又办了第二期、第三期……经协商,一些热心单位免费提供了场地和设备,电脑班开始面对面授课,学员们可以边学边实机操作。“因为场地、设备有限,电脑班每期只招收一二十名学员。”芳华说,老人学电脑的热情特别高,每次开班名额都很快就报满了,没报上名的只好翘首等待下一次机会,迫不及待的人就干脆当了“插班生”。
出于路上安全考虑,老年电脑班设立了一个75岁的“门槛”,可总有超龄老人瞒报年龄“混进”学习班。“最大的学员都86岁了,当时我们都没看出来,直到结业时他才告诉我们真实年龄。现在想来还有点后怕,真担心老人们路途上磕着、碰着……”芳华说,很多学员都住得很远,路上辗转两三个小时,但他们都坚持按时上课。
为鼓励大家,每期电脑班开课时芳华都会到场,学习结束后还举行结业式,芳华亲自把证书发给大家,“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珍贵的证书。”70岁的倪先生是位科技工作者,以前获得过不少证书,他说没想到退休后还能有机会参加电脑班,“以前我一直为不会用电脑而苦恼,电台可谓雪中送炭,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倪先生将免费学习称为“天上掉馅饼”,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
“老人们渴望学习新知识,希望借助电脑与外界沟通。”芳华说,看到大家学会电脑后高兴的样子、兴奋的表情,她觉得开办学习班特别有意义,再辛苦都值得。学会了基本操作,很多老人还不满足,《老年之友》又开设了提高班,教大家学DV、视频编辑、建立菠萝台,此外还教过叶画(用树叶作画),有十余件作品在全国获奖……
“电脑改变了老人们的生活。”老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成为芳华的动力,她说要把老年电脑班一直办下去。
《晚晴》:这里的“师生”正年轻
记者 王青
在蛋壳上画画、雕刻;在餐巾纸上写字、作画;用易拉罐做成工艺品;用布料制成布贴画……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晚晴》在播出至今的10年里,不仅是展示老年人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舞台,也成了帮助老年人“老来学”的课堂。
《晚晴》制片人王文林告诉记者,这个节目就是给老年人办的,“我们想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示老年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希望带给这些老年观众一些影响,比如有些人在刚退休的几年里,对新的生活有些不适应,看了我们这个节目绝对会有收获!”
为了带给老年观众切实的帮助,《晚晴》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通过老年人讲述自己精彩独特的人生经历凸显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以讲述者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来感染老年观众,带动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晚年生活;二是推介积极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帮助老年人学习健身、休闲、娱乐方面的技艺,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节目曾请来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和平家园社区的“布艺大师”李荣芝。这位老年女士带领她的布贴画小组的老姐妹们,用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布料制成了一幅幅新颖别致的布贴画。节目中,她向观众介绍了制作布贴画的工具和材料,并具体讲解了制作步骤,还做了耐心的演示。当一幅漂亮的《花瓶月季》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们都赞叹不已!一位在和平街附近居住的大妈当场表示:“我也想加入她们的布贴画小组!”
小营军休所军休干部李桂轩退休后痴迷地练起了书法。但很快他就发现,用宣纸写字成本太高。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找到了替代宣纸的纸张——餐巾纸。“两块多钱可以买50张,一张才合几分钱,不贵,所以写坏了也不可惜。”“餐巾纸书法”成功后,李老没有止步,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丰富,他又开始尝试把自己所书写的作品意境用笔画出来,并最终获得了成功。李老执着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感染了老观众们,而李老通过节目教授的在餐巾纸上写字画画的技巧也让他们初步“入门”,跃跃欲试。
对于西城区人大退休干部赵伟来说,鸡蛋壳远要比蛋清蛋黄重要得多。这些小巧又极易破碎的壳经过她的巧手创作,马上就会变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练了好久好久,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斤鸡蛋!”正是凭着“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赵伟在蛋壳上玩出了更多的花样。赵伟画了40多年的彩蛋,到了晚年她又以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为己任,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教彩蛋。节目中,她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开讲“彩蛋课”。课堂上,她发现学员们很用功,“有的刚刚学就画得像模像样的,虽然有的人身体不那么灵便,有的甚至小时候还得过小儿麻痹症。他们让我很感动!” 在《晚晴》这个“老年课堂”上,不论是教的还是学的,每个人都有一颗阵轻的心。王文林说:“他们虽然年龄大,但是心态都很年轻!”他表示,节目除了给老年人传授生活情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向老年人和社会公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晚晴》BTV科教每周一上午9:41播出。)
歌华有线:教育节目免费点播
记者 冷梅
北京歌华有线高清交互电视平台(简称机顶盒)本着贴近百姓生活,为有线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宗旨,购买了一些教育类节目在机顶盒平台播放,以便于中老年观众及需要此类教学内容的观众学习、使用。
歌华有线现有教育类节目包括:《中国文化专题讲座》、《随吴蓬学水墨功夫》、《写意山水画》、《杨志斌画马》、《薛林兴教新仕女画》、《启骧讲书法》、《教你写对联》等。
歌华有线媒资运营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购买这些教育类节目的初衷:老年人是荧屏节目最忠实的观众,亦是对电视媒体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在洽谈合作前公司着力搜罗老年观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力图为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提供贴心的帮助和有效的信息,并在高清交互平台中提供免费点播节目,使其寓教于乐、轻松愉悦并陶冶情操,达到全面提升老年朋友精神生活质量的目的。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了收看这些教育节目的方法: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择一级栏目《歌华点播》,在二级栏目菜单中选择《免费点播》,然后再选择《教育》,再选《管理艺术》,按确定,进入页面后即可选择您想收看的内容,只要耐心按照屏幕提示操作即可。
王文飞:学习是晚年生活的一剂良药
记者 李雄峰
已经退休多年的王文飞老人一直在不断学习,而且还多少追着潮流,堪称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健康老人。王文飞告诉记者:“人老了,就更得学习,至少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知识绝对可以让自己拥有身心健康的晚年生活。”王老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书籍、网络,广播……当然,电视也是老人增长知识最重要的一位老师。
老人介绍说,最初,他通过电视上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学习保健知识,并且反复“操练”,颇有心得。最近,老人随旅游团去俄罗斯,途中,有几位同行的伙伴出现各种不适,他就用从电视中学到的保健知识为大家进行穴位按摩,使几位旅伴的不适症状大有缓解,被同行人亲切地称作“王大夫”。
老人说,人老了,胃口就差了,但是,为了健康,还不能离了吃。于是,老人又成了电视台美食栏目的学生。看到符合老年人的饮食,王老都仔细做笔记,并摸索着学做,同时,还根据自己和老伴的口味自主“创新”。如今,家里来了亲戚朋友,王老就会亲自下厨,整一桌子色香味营养健康俱全的饭菜不成问题。
其实,在王老的眼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可不全是吃喝与保健,“不断地学习才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好的一剂良药。”前不久,老人跟着电视学起了photoshop。王老说:“我的毛笔字还算不错,出去旅游,拍回了不少很美的风光照片,我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的电脑应用技术,将毛笔字写出的诗稿配在用电脑修好的图片上。放在家中,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十分怡情。”记者看到,老人的家中摆放着五六幅配上诗稿的风光相框。照片很漂亮,而诗也非常有意境。
王文飞老人告诉记者,等把photoshop熟练掌握之后,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就是摄影。
刘晔:向葛兰、方明学朗诵
记者 陈文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59岁的刘晔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退休差不多10年了,她一直在学习,学书法、学写作、学朗诵、学电脑、学表演……一直没有停歇,除了上专门的学习班,她说借助广播电视也学会了很多东西,使自己的学习得以提升。
刘晔女士以前在单位从事财会工作,年轻的时候,喜欢文学的她曾上过夜大学中文。“我本想继续深造,但因为家里家外都很忙,没能再进行系统的学习。”刘晔说在课堂上学习是种享受,退休后,她没有过悠闲的生活,而是自费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书法;后来又报名参加了电台的老年电脑班;去年进入朝阳社区学院上了文学朗诵班,今年9月升入中级班,她说还要学到高级班,争取上研修班。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老年人也要跟上社会的步伐。”喜欢听广播的刘晔得知《老年之友》举办电脑学习班后立即报了名,从零起步,很快就学会了上网、建邮箱,现在她借助电脑与人沟通交流,还经常给电台、报纸投稿。
“我特别喜欢葛兰、方明等老一代播音员的播音,对我学习朗诵帮助很大。”刘晔说,她还时常看电视台的书画频道,节目不仅教授书法、书画知识,还展示很多名人大家的作品,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她对书画的欣赏水评。刘晔还提到《天下收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这些与书写、字画相关的节目都对她有所帮助。她还通过观看电视剧学习表演。
刘晔表示,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老年人也不要忽视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学习,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让晚年生活的色彩更丰富,对培养自己的孙子孙女也有好处。学习之余,刘晔还热情参加社区活动,并发挥所长为居民们表演节目和服务。
宋金华:书画传情老来乐
记者 张晶
今年59岁的宋金华学画才两三年,但在这里她并没有不自信,反而还挺胸有成竹的,她的《绵绵瓜瓞》很有点儿意境。记者在东城老年大学的书画展上认识了宋金华。
记者走进教室,发现宋金华在画纸上已经画上了几块黄色,过了一会儿,几个葫芦成形了,又过一会儿,淡墨的叶子和重墨的枝条把几个葫芦连接起来,《绵绵瓜瓞》呈现在了记者眼前。宋金华解释说这幅画的意思是“子孙后代绵绵不断”,她表示她还会画荔枝、牡丹等。宋金花是个特别有自信的人,她告诉记者她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刚刚退休3年,她就参加了好多的组织,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学画的,同时还兼着志愿者的差事,“一天到晚忙得很”。宋金华向记者介绍,她学书画得益于经常看电视,特别是中国教育台的书画节目,对她的启示很大,只要有空她就看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的《水墨丹青》。该栏目专门介绍一些书画家的事迹和故事。而在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的《珍品收藏》节目中能看到许多著名大家的作品。宋金华说,这些节目使她开阔了眼界,还有书画频道的《书法课堂》、《绘画课堂》都是特别好的节目,都是从一笔一画开始教起,学起来很容易,还可以通过机顶盒反复地看。再加上去东城老年大学和老师面对面地学,使宋金华的绘画技巧掌握得很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产生兴趣到入门的过程。
宋金华表示,如今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让所有的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也让老年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能再做点儿贡献。
王石磊:跟专业老师学唱歌
记者 张晶
59岁的王石磊在台上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独唱演员,她演唱的歌曲是彭丽媛演唱过的山东民歌《清蓝蓝的河》:“清蓝蓝的河呀,曲曲又弯弯,绿茵茵的草地望不到边。鹅鸭嘎嘎叫,牛羊跑得欢,这是俺家乡的水来,这是俺家乡的滩。”优美的旋律,再配上王石磊优美的嗓音,把这首歌演绎得淋漓尽致,好像感受到了歌词里的意境,真有专业演员的“范”了。
王石磊告诉记者,她从2007年开始到国图学习唱歌,基本是从零开始的,一句一句地跟着学,“那时我不知道怎么发声、不懂气息,更别提上台演出了,通过几年的学习和领悟,我找到了唱歌的感觉,也悟出了唱歌时如何用心去体会歌的意境。如今已经能唱《蝶恋花》、《沁园春·雪》这样有些难度的歌了。”王石磊说,她的指导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人唱歌时只知道喊,不会用嗓子,特别是不知道怎么用气,通过老师的辅导,现在是在用气唱歌,用心唱歌,所以特别有感觉。王石磊告诉记者除了找专业老师辅导自己,大部分时间还是跟着收音机和电视学习,特别是彭丽媛、宋祖英等民歌大腕是她最喜欢的,经常是把她们的歌录下来一点一点模仿。像这首《清蓝蓝的河》本来是首民族味儿十足的歌曲,但通过歌唱家用传统唱法与西洋唱法的结合将一首特土的歌唱出了美、唱出了洋,这就诠释了土洋结合演唱的魅力,她也是通过仔细揣摩才悟出了歌唱的真谛。
《老年之友》:电脑班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
记者 陈文
“我早就想学电脑了,现在电台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太好了!”75岁的杨女士报名成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北京电台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老年之友》2013年秋季电脑学习班9月23日又要开课了,60余名渴望学会使用电脑的老年人将分4期接受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从2006年至今,《老年之友》电脑学习班(以下简称老年电脑班)已开办30期,近400名老年人通过短期辅导学会了使用电脑,有些人还成为电脑“高手”,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还能制作视频。
网络时代,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用到电脑,正如此次秋季班学员王晓勤(音)所言“不会电脑就像文盲一样”,老年电脑班就是基于听众的需求创办的。《老年之友》主持人芳华介绍,老年电脑班完全是公益性质,教材、授课都是免费的。2006年11月第一期电脑班开课了,10位老人幸运地成为首批学员。因为不收学员任何费用,场地要借,所以教学上就采取以自学为主、电话咨询和面授为辅的方式。
今年79岁的李志琏是第一期学员,当初为了学习,她按照老师的指点买了台电脑。“学电脑特别难,但不会电脑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李志琏从拼音学起,凭着刻苦用功和老师的耐心辅导,她学会了基本操作。后来她又参加了DV班,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如今她不仅能够用电脑写文章、查资料、发邮件、上论坛,还能编辑照片、视频、建立菠萝台,甚至还在网上购物、买基金。“学会用电脑特别方便,能了解到很多新鲜事物,开阔眼界,还可以和在国外定居的儿女视频聊天……”李志琏高兴地表示,电脑丰富了她的晚年生活,还因此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之后,老年电脑班又办了第二期、第三期……经协商,一些热心单位免费提供了场地和设备,电脑班开始面对面授课,学员们可以边学边实机操作。“因为场地、设备有限,电脑班每期只招收一二十名学员。”芳华说,老人学电脑的热情特别高,每次开班名额都很快就报满了,没报上名的只好翘首等待下一次机会,迫不及待的人就干脆当了“插班生”。
出于路上安全考虑,老年电脑班设立了一个75岁的“门槛”,可总有超龄老人瞒报年龄“混进”学习班。“最大的学员都86岁了,当时我们都没看出来,直到结业时他才告诉我们真实年龄。现在想来还有点后怕,真担心老人们路途上磕着、碰着……”芳华说,很多学员都住得很远,路上辗转两三个小时,但他们都坚持按时上课。
为鼓励大家,每期电脑班开课时芳华都会到场,学习结束后还举行结业式,芳华亲自把证书发给大家,“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珍贵的证书。”70岁的倪先生是位科技工作者,以前获得过不少证书,他说没想到退休后还能有机会参加电脑班,“以前我一直为不会用电脑而苦恼,电台可谓雪中送炭,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倪先生将免费学习称为“天上掉馅饼”,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
“老人们渴望学习新知识,希望借助电脑与外界沟通。”芳华说,看到大家学会电脑后高兴的样子、兴奋的表情,她觉得开办学习班特别有意义,再辛苦都值得。学会了基本操作,很多老人还不满足,《老年之友》又开设了提高班,教大家学DV、视频编辑、建立菠萝台,此外还教过叶画(用树叶作画),有十余件作品在全国获奖……
“电脑改变了老人们的生活。”老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成为芳华的动力,她说要把老年电脑班一直办下去。
《晚晴》:这里的“师生”正年轻
记者 王青
在蛋壳上画画、雕刻;在餐巾纸上写字、作画;用易拉罐做成工艺品;用布料制成布贴画……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晚晴》在播出至今的10年里,不仅是展示老年人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舞台,也成了帮助老年人“老来学”的课堂。
《晚晴》制片人王文林告诉记者,这个节目就是给老年人办的,“我们想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示老年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希望带给这些老年观众一些影响,比如有些人在刚退休的几年里,对新的生活有些不适应,看了我们这个节目绝对会有收获!”
为了带给老年观众切实的帮助,《晚晴》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通过老年人讲述自己精彩独特的人生经历凸显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以讲述者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来感染老年观众,带动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晚年生活;二是推介积极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帮助老年人学习健身、休闲、娱乐方面的技艺,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节目曾请来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和平家园社区的“布艺大师”李荣芝。这位老年女士带领她的布贴画小组的老姐妹们,用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布料制成了一幅幅新颖别致的布贴画。节目中,她向观众介绍了制作布贴画的工具和材料,并具体讲解了制作步骤,还做了耐心的演示。当一幅漂亮的《花瓶月季》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们都赞叹不已!一位在和平街附近居住的大妈当场表示:“我也想加入她们的布贴画小组!”
小营军休所军休干部李桂轩退休后痴迷地练起了书法。但很快他就发现,用宣纸写字成本太高。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找到了替代宣纸的纸张——餐巾纸。“两块多钱可以买50张,一张才合几分钱,不贵,所以写坏了也不可惜。”“餐巾纸书法”成功后,李老没有止步,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丰富,他又开始尝试把自己所书写的作品意境用笔画出来,并最终获得了成功。李老执着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感染了老观众们,而李老通过节目教授的在餐巾纸上写字画画的技巧也让他们初步“入门”,跃跃欲试。
对于西城区人大退休干部赵伟来说,鸡蛋壳远要比蛋清蛋黄重要得多。这些小巧又极易破碎的壳经过她的巧手创作,马上就会变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练了好久好久,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斤鸡蛋!”正是凭着“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赵伟在蛋壳上玩出了更多的花样。赵伟画了40多年的彩蛋,到了晚年她又以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为己任,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教彩蛋。节目中,她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开讲“彩蛋课”。课堂上,她发现学员们很用功,“有的刚刚学就画得像模像样的,虽然有的人身体不那么灵便,有的甚至小时候还得过小儿麻痹症。他们让我很感动!” 在《晚晴》这个“老年课堂”上,不论是教的还是学的,每个人都有一颗阵轻的心。王文林说:“他们虽然年龄大,但是心态都很年轻!”他表示,节目除了给老年人传授生活情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向老年人和社会公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晚晴》BTV科教每周一上午9:41播出。)
歌华有线:教育节目免费点播
记者 冷梅
北京歌华有线高清交互电视平台(简称机顶盒)本着贴近百姓生活,为有线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宗旨,购买了一些教育类节目在机顶盒平台播放,以便于中老年观众及需要此类教学内容的观众学习、使用。
歌华有线现有教育类节目包括:《中国文化专题讲座》、《随吴蓬学水墨功夫》、《写意山水画》、《杨志斌画马》、《薛林兴教新仕女画》、《启骧讲书法》、《教你写对联》等。
歌华有线媒资运营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购买这些教育类节目的初衷:老年人是荧屏节目最忠实的观众,亦是对电视媒体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在洽谈合作前公司着力搜罗老年观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力图为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提供贴心的帮助和有效的信息,并在高清交互平台中提供免费点播节目,使其寓教于乐、轻松愉悦并陶冶情操,达到全面提升老年朋友精神生活质量的目的。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了收看这些教育节目的方法: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择一级栏目《歌华点播》,在二级栏目菜单中选择《免费点播》,然后再选择《教育》,再选《管理艺术》,按确定,进入页面后即可选择您想收看的内容,只要耐心按照屏幕提示操作即可。
王文飞:学习是晚年生活的一剂良药
记者 李雄峰
已经退休多年的王文飞老人一直在不断学习,而且还多少追着潮流,堪称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健康老人。王文飞告诉记者:“人老了,就更得学习,至少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知识绝对可以让自己拥有身心健康的晚年生活。”王老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书籍、网络,广播……当然,电视也是老人增长知识最重要的一位老师。
老人介绍说,最初,他通过电视上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学习保健知识,并且反复“操练”,颇有心得。最近,老人随旅游团去俄罗斯,途中,有几位同行的伙伴出现各种不适,他就用从电视中学到的保健知识为大家进行穴位按摩,使几位旅伴的不适症状大有缓解,被同行人亲切地称作“王大夫”。
老人说,人老了,胃口就差了,但是,为了健康,还不能离了吃。于是,老人又成了电视台美食栏目的学生。看到符合老年人的饮食,王老都仔细做笔记,并摸索着学做,同时,还根据自己和老伴的口味自主“创新”。如今,家里来了亲戚朋友,王老就会亲自下厨,整一桌子色香味营养健康俱全的饭菜不成问题。
其实,在王老的眼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可不全是吃喝与保健,“不断地学习才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好的一剂良药。”前不久,老人跟着电视学起了photoshop。王老说:“我的毛笔字还算不错,出去旅游,拍回了不少很美的风光照片,我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的电脑应用技术,将毛笔字写出的诗稿配在用电脑修好的图片上。放在家中,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十分怡情。”记者看到,老人的家中摆放着五六幅配上诗稿的风光相框。照片很漂亮,而诗也非常有意境。
王文飞老人告诉记者,等把photoshop熟练掌握之后,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就是摄影。
刘晔:向葛兰、方明学朗诵
记者 陈文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59岁的刘晔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退休差不多10年了,她一直在学习,学书法、学写作、学朗诵、学电脑、学表演……一直没有停歇,除了上专门的学习班,她说借助广播电视也学会了很多东西,使自己的学习得以提升。
刘晔女士以前在单位从事财会工作,年轻的时候,喜欢文学的她曾上过夜大学中文。“我本想继续深造,但因为家里家外都很忙,没能再进行系统的学习。”刘晔说在课堂上学习是种享受,退休后,她没有过悠闲的生活,而是自费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书法;后来又报名参加了电台的老年电脑班;去年进入朝阳社区学院上了文学朗诵班,今年9月升入中级班,她说还要学到高级班,争取上研修班。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老年人也要跟上社会的步伐。”喜欢听广播的刘晔得知《老年之友》举办电脑学习班后立即报了名,从零起步,很快就学会了上网、建邮箱,现在她借助电脑与人沟通交流,还经常给电台、报纸投稿。
“我特别喜欢葛兰、方明等老一代播音员的播音,对我学习朗诵帮助很大。”刘晔说,她还时常看电视台的书画频道,节目不仅教授书法、书画知识,还展示很多名人大家的作品,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她对书画的欣赏水评。刘晔还提到《天下收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这些与书写、字画相关的节目都对她有所帮助。她还通过观看电视剧学习表演。
刘晔表示,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老年人也不要忽视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学习,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让晚年生活的色彩更丰富,对培养自己的孙子孙女也有好处。学习之余,刘晔还热情参加社区活动,并发挥所长为居民们表演节目和服务。
宋金华:书画传情老来乐
记者 张晶
今年59岁的宋金华学画才两三年,但在这里她并没有不自信,反而还挺胸有成竹的,她的《绵绵瓜瓞》很有点儿意境。记者在东城老年大学的书画展上认识了宋金华。
记者走进教室,发现宋金华在画纸上已经画上了几块黄色,过了一会儿,几个葫芦成形了,又过一会儿,淡墨的叶子和重墨的枝条把几个葫芦连接起来,《绵绵瓜瓞》呈现在了记者眼前。宋金华解释说这幅画的意思是“子孙后代绵绵不断”,她表示她还会画荔枝、牡丹等。宋金花是个特别有自信的人,她告诉记者她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刚刚退休3年,她就参加了好多的组织,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学画的,同时还兼着志愿者的差事,“一天到晚忙得很”。宋金华向记者介绍,她学书画得益于经常看电视,特别是中国教育台的书画节目,对她的启示很大,只要有空她就看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的《水墨丹青》。该栏目专门介绍一些书画家的事迹和故事。而在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的《珍品收藏》节目中能看到许多著名大家的作品。宋金华说,这些节目使她开阔了眼界,还有书画频道的《书法课堂》、《绘画课堂》都是特别好的节目,都是从一笔一画开始教起,学起来很容易,还可以通过机顶盒反复地看。再加上去东城老年大学和老师面对面地学,使宋金华的绘画技巧掌握得很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产生兴趣到入门的过程。
宋金华表示,如今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让所有的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也让老年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能再做点儿贡献。
王石磊:跟专业老师学唱歌
记者 张晶
59岁的王石磊在台上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独唱演员,她演唱的歌曲是彭丽媛演唱过的山东民歌《清蓝蓝的河》:“清蓝蓝的河呀,曲曲又弯弯,绿茵茵的草地望不到边。鹅鸭嘎嘎叫,牛羊跑得欢,这是俺家乡的水来,这是俺家乡的滩。”优美的旋律,再配上王石磊优美的嗓音,把这首歌演绎得淋漓尽致,好像感受到了歌词里的意境,真有专业演员的“范”了。
王石磊告诉记者,她从2007年开始到国图学习唱歌,基本是从零开始的,一句一句地跟着学,“那时我不知道怎么发声、不懂气息,更别提上台演出了,通过几年的学习和领悟,我找到了唱歌的感觉,也悟出了唱歌时如何用心去体会歌的意境。如今已经能唱《蝶恋花》、《沁园春·雪》这样有些难度的歌了。”王石磊说,她的指导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人唱歌时只知道喊,不会用嗓子,特别是不知道怎么用气,通过老师的辅导,现在是在用气唱歌,用心唱歌,所以特别有感觉。王石磊告诉记者除了找专业老师辅导自己,大部分时间还是跟着收音机和电视学习,特别是彭丽媛、宋祖英等民歌大腕是她最喜欢的,经常是把她们的歌录下来一点一点模仿。像这首《清蓝蓝的河》本来是首民族味儿十足的歌曲,但通过歌唱家用传统唱法与西洋唱法的结合将一首特土的歌唱出了美、唱出了洋,这就诠释了土洋结合演唱的魅力,她也是通过仔细揣摩才悟出了歌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