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尔逊·曼德拉身陷囹圄期间的精神支柱,就包括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的作品。曼德拉曾表示,咀嚼这些文字,“监狱的围墙也似在无声中崩塌”。
更喜欢阿契贝作品的则是普通尼日利亚人。该国最大的城市拉各斯,常见小贩们穿梭往来于拥挤的街头,叫卖各式商品,其中阿契贝小说和回忆录就很受欢迎。
阿契贝最著名的作品《崩溃》,被公认为当代第一部非洲作家成功描写非洲的文学作品。我迟至2007年才有机会拜读此书。那年春天,瑞典教育部公布高中生应读的50部世界文学经典,《崩溃》名列其间。出于好奇,也为补非洲文学课,我借暑假之空,细细捧读一番。
阿契贝以向世界推介非洲文学,对抗长期以来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之偏颇叙述而知名。但翻开这本书,赫然看见扉页上引用了四行英文诗,出自叶芝名作《二度来生》,令我愈加好奇。
阿契贝于1930年出生在尼日利亚的伊博族(Ibo)村庄奥吉迪。父母都是基督徒,以将上帝的光辉遍播尼日利亚为志业,足迹遍及各地。他们收集到的传奇故事,成为阿契贝文学素养的启蒙。
在阅读涉及祖国和故乡的冒险故事时,阿契贝发现人物程式化地分为两派,一方是正直、勇敢的白人探险者,另一方则是粗野、丑陋的非洲土著。进入伊巴丹大学就读后,他认真反思这一现象,意识到本民族文学不彰,为害甚大:“当狮子没有自己的历史学家时,狩猎的历史将永远写满猎人的荣耀。”他决意成为一名作家,写非洲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阿契贝离开校园进入尼日利亚广播公司工作,还曾赴英国,在英国广播公司短暂就职。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创作过程艰难而痛苦,他一遍遍修改、润色文字,手稿几乎难以辨认,因为一页稿纸上,未改动过的字句凤毛麟角。阿契贝想到请打字公司将手稿做得体面一点,以便吸引出版商。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家英国公司的广告,毫不犹豫地将唯一的手稿和32英镑打字费寄往伦敦。但无论怎样催促,对方再无回音,阿契贝在忧愁与担心之中度过几个星期,变得瘦削不堪。好在一位朋友去了伦敦,才将他的手稿寻回。阿契贝自此更坚信,所谓“高贵民族”是多么虚妄的说法。
但非洲人写非洲的小说,难于找到出版商。阿契贝在碰壁中一再尝试,最终得到海尼曼(Heinemann)出版公司支持,决定出版此书。这就是于1958年面世的长篇小说《崩溃》,第一版只印制2000册,最初在评论界也没得到多大反响,《纽约时报》刊登关于此书的书评,只有区区500字。
小说讲述白人和异教降临非洲后,凝聚黑人的传统习俗濒临瓦解,那些努力维系传统习俗的黑人成为悲情角色。奥康渥是智勇双全的黑人,小说开头就写他“名震部落九村,甚至远播四乡”。奥康渥生不逢时,在对抗异教文明的斗争中彻底失败,许多部落同胞也皈依异教,再没勇气与他一起抵抗。他的生活只剩恐惧、忧虑与愤怒,最后自戕。
这个悲剧故事,融合浓郁的非洲文化特征,意外地受到读者追捧。坊间还出现传言,说小说主人公存在一个现实中的原型,致使屡次有人向他表明身份,说自己就是奥康渥的儿子。
阿契贝后来还有多部佳作出版,如《人民公仆》《神箭》《荒原蚁丘》等。但《崩溃》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
1966年初,阿契贝出版《人民公仆》,故事涉及一场政变。但仅仅几天之后,尼日利亚竟真的爆发政变。国内形势的发展,酷似小说的情节,引来军政府怀疑,认为他是政治事件的参与者。阿契贝的否认无济于事,只好逃往英国。但失去了故土的滋养,创作变得艰难。他经常坐在书桌前,钢笔拿在手中,虽然心怀对祖国的悲悯,情思却如同断了线,落在纸上的尽是琐碎。他哀叹,创作小说似乎成了一件“轻佻的事情”。
经历波折与打击,阿契贝在精神上仍眷恋故土,为人却平和了许多。1972年,他任教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教授非洲文学。学生们偶尔提出对非洲文化存有偏见的问题,他也能耐心地予以解答。但涉及文学时,他的凌厉之风丝毫不减。他最反感以“东方主义”姿态描写非洲的文学,撰文批评过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他还攻击奈保尔是“把自己卖给西方的出色作家”。
然而,阿契贝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明显受西方文化影响。《崩溃》的扉页上印着的叶芝诗句,如同为非洲古老文明唱出的挽歌;简洁而透明的文字,颇有几分海明威文学语言的“冰山”风格。实际上,阿契贝本人恐怕也是一位“把自己卖给西方的出色作家”。
阿契贝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荒原蚁丘》,于1987年出版。后来的一场交通事故又让他坐上轮椅。他悲叹,身体的残疾和远离故土毁掉了想象的魔力。
阿契贝不守旧,但他始终拒绝使用打字机和电脑,因为“每次坐在打字机前,都感觉我和文字被隔开了”。
作者为翻译家、瑞典笔会理事
更喜欢阿契贝作品的则是普通尼日利亚人。该国最大的城市拉各斯,常见小贩们穿梭往来于拥挤的街头,叫卖各式商品,其中阿契贝小说和回忆录就很受欢迎。
阿契贝最著名的作品《崩溃》,被公认为当代第一部非洲作家成功描写非洲的文学作品。我迟至2007年才有机会拜读此书。那年春天,瑞典教育部公布高中生应读的50部世界文学经典,《崩溃》名列其间。出于好奇,也为补非洲文学课,我借暑假之空,细细捧读一番。
阿契贝以向世界推介非洲文学,对抗长期以来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之偏颇叙述而知名。但翻开这本书,赫然看见扉页上引用了四行英文诗,出自叶芝名作《二度来生》,令我愈加好奇。
阿契贝于1930年出生在尼日利亚的伊博族(Ibo)村庄奥吉迪。父母都是基督徒,以将上帝的光辉遍播尼日利亚为志业,足迹遍及各地。他们收集到的传奇故事,成为阿契贝文学素养的启蒙。
在阅读涉及祖国和故乡的冒险故事时,阿契贝发现人物程式化地分为两派,一方是正直、勇敢的白人探险者,另一方则是粗野、丑陋的非洲土著。进入伊巴丹大学就读后,他认真反思这一现象,意识到本民族文学不彰,为害甚大:“当狮子没有自己的历史学家时,狩猎的历史将永远写满猎人的荣耀。”他决意成为一名作家,写非洲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阿契贝离开校园进入尼日利亚广播公司工作,还曾赴英国,在英国广播公司短暂就职。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创作过程艰难而痛苦,他一遍遍修改、润色文字,手稿几乎难以辨认,因为一页稿纸上,未改动过的字句凤毛麟角。阿契贝想到请打字公司将手稿做得体面一点,以便吸引出版商。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家英国公司的广告,毫不犹豫地将唯一的手稿和32英镑打字费寄往伦敦。但无论怎样催促,对方再无回音,阿契贝在忧愁与担心之中度过几个星期,变得瘦削不堪。好在一位朋友去了伦敦,才将他的手稿寻回。阿契贝自此更坚信,所谓“高贵民族”是多么虚妄的说法。
但非洲人写非洲的小说,难于找到出版商。阿契贝在碰壁中一再尝试,最终得到海尼曼(Heinemann)出版公司支持,决定出版此书。这就是于1958年面世的长篇小说《崩溃》,第一版只印制2000册,最初在评论界也没得到多大反响,《纽约时报》刊登关于此书的书评,只有区区500字。
小说讲述白人和异教降临非洲后,凝聚黑人的传统习俗濒临瓦解,那些努力维系传统习俗的黑人成为悲情角色。奥康渥是智勇双全的黑人,小说开头就写他“名震部落九村,甚至远播四乡”。奥康渥生不逢时,在对抗异教文明的斗争中彻底失败,许多部落同胞也皈依异教,再没勇气与他一起抵抗。他的生活只剩恐惧、忧虑与愤怒,最后自戕。
这个悲剧故事,融合浓郁的非洲文化特征,意外地受到读者追捧。坊间还出现传言,说小说主人公存在一个现实中的原型,致使屡次有人向他表明身份,说自己就是奥康渥的儿子。
阿契贝后来还有多部佳作出版,如《人民公仆》《神箭》《荒原蚁丘》等。但《崩溃》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
1966年初,阿契贝出版《人民公仆》,故事涉及一场政变。但仅仅几天之后,尼日利亚竟真的爆发政变。国内形势的发展,酷似小说的情节,引来军政府怀疑,认为他是政治事件的参与者。阿契贝的否认无济于事,只好逃往英国。但失去了故土的滋养,创作变得艰难。他经常坐在书桌前,钢笔拿在手中,虽然心怀对祖国的悲悯,情思却如同断了线,落在纸上的尽是琐碎。他哀叹,创作小说似乎成了一件“轻佻的事情”。
经历波折与打击,阿契贝在精神上仍眷恋故土,为人却平和了许多。1972年,他任教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教授非洲文学。学生们偶尔提出对非洲文化存有偏见的问题,他也能耐心地予以解答。但涉及文学时,他的凌厉之风丝毫不减。他最反感以“东方主义”姿态描写非洲的文学,撰文批评过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他还攻击奈保尔是“把自己卖给西方的出色作家”。
然而,阿契贝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明显受西方文化影响。《崩溃》的扉页上印着的叶芝诗句,如同为非洲古老文明唱出的挽歌;简洁而透明的文字,颇有几分海明威文学语言的“冰山”风格。实际上,阿契贝本人恐怕也是一位“把自己卖给西方的出色作家”。
阿契贝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荒原蚁丘》,于1987年出版。后来的一场交通事故又让他坐上轮椅。他悲叹,身体的残疾和远离故土毁掉了想象的魔力。
阿契贝不守旧,但他始终拒绝使用打字机和电脑,因为“每次坐在打字机前,都感觉我和文字被隔开了”。
作者为翻译家、瑞典笔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