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设疑激趣,导引新课。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激发。课前设疑就是要在新课开始之前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看似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钓”起学生兴趣。例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引入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这样的设计:“canc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cell”的中文含义是细胞,两词组合“cancercell”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轻易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认为是螃蟹细胞。引导学生查阅英汉词典,发现却是癌细胞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螃蟹形容癌细胞,癌细胞有哪些特点?癌细胞的什么特点像螃蟹?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一下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本节的学习。
2.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单一的文字信息转化成视频、音频资料,将抽象的生物理论,以动感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便于学生内化吸收。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全方位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究,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大幅度提高。通过网络向学生渗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将学生的知识点、线、面串联起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教师将制作精良的生物课件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结论,而且包括一些简单安全的演示实验,使得学生可以在家操作一些实验验证结论。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在讨论组中进行研究探讨;课上充分利用时间与老师讨论重点、难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件进行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随时随地自由学习。课件的上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接受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快速学习,甚至可以提前观看下一章节;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可以放慢观看速度。
3.设置悬念,巧指核心。
相声小品人人爱看爱听,为什么呢?“吊胃口,甩包袱”这是相声小品常用的伎俩,设置悬念,恰当地吊足学生的胃口,而后甩包袱,可以解决难点问题。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教学的关键处,把教学难点、学生的思路,以及学生的兴趣、需要、情绪,通过巧妙的悬念有机聚焦到一个点上,使它们聚合、撞击,从而吸引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变异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源泉。“染色体畸变”是高中生物变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概念多,学生感性认识少,知识抽象,尤其是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以及单倍体和多倍体的育种,对高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学程序,同时应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动机,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二期课改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时使课堂教学体现出师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早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现象都能用生物学观点解释,如动物的形态结构形成及生物的呼吸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都有所涉及,且都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重点。笔者发现,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却连连出错,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道难关。笔者认为,很多高中生会在这些问题上接连出错,就算老师反复强调也无济于事,究其根本,是他们在很早以前(初中阶段或之前)对该知识的认知就是错误的,更严重的是这些错误的观念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没有被及时纠正,以致造成很多学生日后的困扰,也给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以动物的形态形成为例,如解释长颈鹿长脖子的形成,目前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但是笔者发现高二高三的学生中仍有不少人认为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早在初中阶段就已学过,为什么高中重新学习后仍会出现问题呢?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何容易?所以在初中阶段把一些生物学重要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其学好生物的信心,而且可以减少高中教师不必要的教学负担。
5.在把握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新教材。
旧的高中教材从知识的角度看,体系是相当完善的,应该是备课时要参考借鉴的书。因此我认为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新课标,还要把旧教材拿来做一个对比,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修改。必修二开篇的《减数分裂》,新教材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的阐述与以往完全不同,并不是按照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两条线叙述的,而是先在第1課时介绍两次分裂的时期和特点,第2课时再出现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各时期的细胞名称,并且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没有图示,也没强调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补充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发现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再以图表归纳总结。以往教学中,我们还要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这个环节也要补充到教学设计中,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有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教学目标要有指向性。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和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目标表述往往从教师角度出发,习惯使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是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要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教学的对象;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四是程度。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激发。课前设疑就是要在新课开始之前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看似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钓”起学生兴趣。例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引入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这样的设计:“canc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蟹”,“cell”的中文含义是细胞,两词组合“cancercell”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轻易落入教师设置的“陷阱”,认为是螃蟹细胞。引导学生查阅英汉词典,发现却是癌细胞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螃蟹形容癌细胞,癌细胞有哪些特点?癌细胞的什么特点像螃蟹?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一下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本节的学习。
2.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单一的文字信息转化成视频、音频资料,将抽象的生物理论,以动感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便于学生内化吸收。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全方位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究,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大幅度提高。通过网络向学生渗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将学生的知识点、线、面串联起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教师将制作精良的生物课件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结论,而且包括一些简单安全的演示实验,使得学生可以在家操作一些实验验证结论。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在讨论组中进行研究探讨;课上充分利用时间与老师讨论重点、难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件进行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随时随地自由学习。课件的上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接受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快速学习,甚至可以提前观看下一章节;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可以放慢观看速度。
3.设置悬念,巧指核心。
相声小品人人爱看爱听,为什么呢?“吊胃口,甩包袱”这是相声小品常用的伎俩,设置悬念,恰当地吊足学生的胃口,而后甩包袱,可以解决难点问题。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教学的关键处,把教学难点、学生的思路,以及学生的兴趣、需要、情绪,通过巧妙的悬念有机聚焦到一个点上,使它们聚合、撞击,从而吸引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变异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源泉。“染色体畸变”是高中生物变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概念多,学生感性认识少,知识抽象,尤其是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以及单倍体和多倍体的育种,对高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学程序,同时应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动机,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二期课改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时使课堂教学体现出师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早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现象都能用生物学观点解释,如动物的形态结构形成及生物的呼吸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都有所涉及,且都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重点。笔者发现,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却连连出错,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道难关。笔者认为,很多高中生会在这些问题上接连出错,就算老师反复强调也无济于事,究其根本,是他们在很早以前(初中阶段或之前)对该知识的认知就是错误的,更严重的是这些错误的观念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没有被及时纠正,以致造成很多学生日后的困扰,也给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以动物的形态形成为例,如解释长颈鹿长脖子的形成,目前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但是笔者发现高二高三的学生中仍有不少人认为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早在初中阶段就已学过,为什么高中重新学习后仍会出现问题呢?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何容易?所以在初中阶段把一些生物学重要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其学好生物的信心,而且可以减少高中教师不必要的教学负担。
5.在把握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新教材。
旧的高中教材从知识的角度看,体系是相当完善的,应该是备课时要参考借鉴的书。因此我认为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新课标,还要把旧教材拿来做一个对比,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修改。必修二开篇的《减数分裂》,新教材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的阐述与以往完全不同,并不是按照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两条线叙述的,而是先在第1課时介绍两次分裂的时期和特点,第2课时再出现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各时期的细胞名称,并且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没有图示,也没强调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补充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发现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再以图表归纳总结。以往教学中,我们还要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这个环节也要补充到教学设计中,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有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教学目标要有指向性。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和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目标表述往往从教师角度出发,习惯使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是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要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教学的对象;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四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