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学生提问题一方面可以掌握他们理解知识程度,另一方面能够对问题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全面培养,提高班级学生语文素养。
關键词:小学语文;学生;问题意识
分类号:G623.2
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定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回答,使学生问题意识得以有效培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探究兴趣,还能达到学与问的有机融合,提升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合理的培养学生个人问题意识,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其一,目标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有一定导向,按照教学目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创建出相应的问题。同时,教师能够根据目标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目标与学生需求不一致,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所创建的问题合理。其二,趣味性原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良好兴趣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开展趣味性语文活动,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向往之情,主动获取语文新知识,这不仅对问题意识培养有推动作用,还能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为以后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其三,生活性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主要渠道是书本以及生活,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并与现实生活进行密切结合,避免学生对教材产生陌生感,从而拉近学生心理距离,让其可以轻松学习,从而愉快的获取新知识,提高对新事物的认识[1]。其四,实践性原则。语文学科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实践性对于语文教学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对语文知识进行强化,还能增强学生理解,培养问题意识,以此提高应用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方法与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生起着引导以及教育作用,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资源加以重视,能够做到赏识教育,对教师进行奖励与激励,让教师可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从而为学生全身心服务。同时,教师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能够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让其从问题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完《秋天的雨》之后,让学生根据“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色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些句式来完成仿写[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句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如“秋天里有什么,是什么颜色呢”,学生会开始思考,认为秋天有金灿灿的稻田,所以秋天是金黄色的;秋天有成片的枫叶,所以秋天是红色的。这样当学生理解整个句式结构以及内容后,仿写句子也会变得容易,从而为作文练习做出准备、打下良好基础。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人思维与意识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所影响,所以,教师要科学的创建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氛围下学习语文,从而为问题意识培养做出铺垫。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和氏璧、蔺相如的图片以及文章的名言警句,并把其贴在墙壁上,这样在上语文课之前,学生既可以对墙壁张贴的内容进行观看,对“将相和”的故事有所了解,还能提前做好预习功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文章的困惑,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解答,一方面能够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调动,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目的。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式,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个人情况,避免问题难度较高,使学生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应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来设置问题,由浅到深,逐渐深入问题难度[3],这样既可以确保问题设置的质量,还能对学生主动性进行全面调动,使其投入到问题回答中。
2.3调动学生问题兴趣
在语文课中,学生是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不仅关系着问题意识培养效果,还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问题兴趣进行充分调动,这样既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观性,另一方面能够为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探究思维与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找骆驼》后,课文结尾是商人在老人的指点后最终找到了骆驼,但找到骆驼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续写,这样既可以培养问题意识,使其养成思考的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编故事能力,提高想象力,为写作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引导与鼓励下,有学生写道:“正当商人满欢心喜的发现骆驼后,一个年轻男子问商人:‘你看到我的马了吗’,商人把从老人那里学到的知识告诉给了年轻人,最后年轻人沿着马的脚印找到了丢失的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问题意识所起的作用逐渐开始提升,不但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发挥想象力,还能让学生主观意识得到发挥,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展现。
从小学生学习特点来看,他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无论是阅读水平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培养,所以,在此阶段,教师要利用好问题意识,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充分了解,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丰富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使其语文基础更加夯实,这样既可以为写作积累一定素材,还能提升文学修养,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丰. 农村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2018(30):5-7.
[2]李尚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 课程教育研究,2018(50):53-54.
[3]张景芹. 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心得[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5):51+55.
[4]司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7):203.
關键词:小学语文;学生;问题意识
分类号:G623.2
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定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回答,使学生问题意识得以有效培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探究兴趣,还能达到学与问的有机融合,提升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合理的培养学生个人问题意识,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其一,目标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有一定导向,按照教学目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创建出相应的问题。同时,教师能够根据目标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目标与学生需求不一致,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所创建的问题合理。其二,趣味性原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良好兴趣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开展趣味性语文活动,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向往之情,主动获取语文新知识,这不仅对问题意识培养有推动作用,还能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为以后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其三,生活性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主要渠道是书本以及生活,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并与现实生活进行密切结合,避免学生对教材产生陌生感,从而拉近学生心理距离,让其可以轻松学习,从而愉快的获取新知识,提高对新事物的认识[1]。其四,实践性原则。语文学科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实践性对于语文教学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对语文知识进行强化,还能增强学生理解,培养问题意识,以此提高应用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方法与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生起着引导以及教育作用,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资源加以重视,能够做到赏识教育,对教师进行奖励与激励,让教师可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从而为学生全身心服务。同时,教师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能够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让其从问题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完《秋天的雨》之后,让学生根据“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色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些句式来完成仿写[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句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如“秋天里有什么,是什么颜色呢”,学生会开始思考,认为秋天有金灿灿的稻田,所以秋天是金黄色的;秋天有成片的枫叶,所以秋天是红色的。这样当学生理解整个句式结构以及内容后,仿写句子也会变得容易,从而为作文练习做出准备、打下良好基础。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人思维与意识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所影响,所以,教师要科学的创建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氛围下学习语文,从而为问题意识培养做出铺垫。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和氏璧、蔺相如的图片以及文章的名言警句,并把其贴在墙壁上,这样在上语文课之前,学生既可以对墙壁张贴的内容进行观看,对“将相和”的故事有所了解,还能提前做好预习功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文章的困惑,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解答,一方面能够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调动,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目的。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式,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个人情况,避免问题难度较高,使学生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应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来设置问题,由浅到深,逐渐深入问题难度[3],这样既可以确保问题设置的质量,还能对学生主动性进行全面调动,使其投入到问题回答中。
2.3调动学生问题兴趣
在语文课中,学生是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不仅关系着问题意识培养效果,还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问题兴趣进行充分调动,这样既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观性,另一方面能够为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探究思维与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找骆驼》后,课文结尾是商人在老人的指点后最终找到了骆驼,但找到骆驼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续写,这样既可以培养问题意识,使其养成思考的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编故事能力,提高想象力,为写作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引导与鼓励下,有学生写道:“正当商人满欢心喜的发现骆驼后,一个年轻男子问商人:‘你看到我的马了吗’,商人把从老人那里学到的知识告诉给了年轻人,最后年轻人沿着马的脚印找到了丢失的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问题意识所起的作用逐渐开始提升,不但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发挥想象力,还能让学生主观意识得到发挥,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展现。
从小学生学习特点来看,他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无论是阅读水平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培养,所以,在此阶段,教师要利用好问题意识,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充分了解,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丰富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使其语文基础更加夯实,这样既可以为写作积累一定素材,还能提升文学修养,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丰. 农村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2018(30):5-7.
[2]李尚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 课程教育研究,2018(50):53-54.
[3]张景芹. 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心得[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5):51+55.
[4]司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