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畜牧业从散养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发展以及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不断推进,由于没有形成农牧结合的良性机制,农牧业经营一直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流动发展模式,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污染浪费”,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产品的高产出、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以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其实质是对农牧业采取掠夺性经营,使农牧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当前发展畜牧业乃至整个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突出問题。
  “循环经济”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高频词语,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陈瑞清,2007)。在发展农牧业上引入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1、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这些污染物一方面会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污染皱胃空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压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1.2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会增加环境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宝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业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2、农牧业经济的循环模式
  2.1 “畜禽饲养-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绿色农产品”
  通过在规模养殖场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把畜禽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生产燃气和用于发电,从而节约能源。或者将畜禽的粪便进行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这样既能生成新的资源,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肥料,又可以减轻对于环境、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2 “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
  以畜禽养殖加工业为龙头,向上延伸带动种植业发展,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向下延伸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畜禽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化。如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从而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此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3 “饲草种植—反刍动物饲养—蔬菜种植—特种动物养殖—单胃动物养殖”
  通过种植牧草或秸秆等作物,饲喂反刍动物(牛等),然后将牛粪用于种植蔬菜,比如蘑菇等,采集蘑菇后的基料再养殖蚯蚓,蚯蚓喂鸡。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利用,将农牧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4 “农作物秸秆—青贮—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
  通过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在畜牧业的应用不仅仅是治理污染,关键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原理,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使用各种资源,避免资源过早废弃,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提高畜禽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度,降低整个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教育的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电子类创新人才为目标,定位于电子领域人才培养和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的成果转化,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推动创新人才建设。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电子类课程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期刊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课标》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社会化程度的一代新人,班主任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当了多年的初中班主任,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打铜打铁本身硬  “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班主任如要得到全体学生的理解、信任、钦佩和爱戴,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学习的不单单是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更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只要真正理解什么是自主,并摆正教师在学生自主中的引导位置,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实实在在的进行有价值的探究,在学习中有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课堂上采取何种形式就可根据课型灵活掌握了,而
期刊
数学情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各種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有些教师在情境创设上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却因针对性不强而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现实性  数学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与符号,它寓于鲜活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期刊
文学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人文性,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之中,彼此渗透,有机兼容,密不可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要恰当地通过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于语文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产生“春风化雨”的效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
期刊
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关注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当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成效提高不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薄弱环节,对于生物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产生了消极影响。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整合教育资源,结合学生
期刊
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地理教师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我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困惑和思考。  一、考纲暂时缺失,如何应对高考  要想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高考改革势必配套进行。但实施新课改近一年了,仍未见到与新课程配套的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