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分量不少,大都意境丰富、构思精巧。要想把散文教好,首先要掌握好中心思想,讲清重难点,其次要重视文体特点,突出教学个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散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特点,巧加点拨,散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散文;中心思想;文体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8-0016-0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分量不少,大都意境丰富、构思精巧,每篇散文就是一个世界,可以教的东西很多,因而要把散文教好,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下面,笔者与大家分享近几年来散文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掌握中心思想,讲清重难点
中心思想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核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灵魂,是作者创作意图的集中反映,当然也是读者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掌握和分析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散文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找出并讲清重难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形散神聚”“散而不乱”是散文的显著特征,这种“形散”给我们找出重点、分清主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尽管表面“松散”,但它的每一笔都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表现主题服务的,只有掌握并深刻领会了中心思想,才能定准重点,分清主次,也才能阐明“散”的精神实质和散聚统一的辩证关系。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所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取材广泛,表现手法灵活,想象丰富的忆事性散文。其文记人叙事,情景交融,笔墨所及都让读者意犹未尽。尤其是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作者的立意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环境的对比描写来反映童年时代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从而无情揭露、批判封建教育的罪恶。从这个主题出发,后半部分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就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对“百草园”的描写,尽管生动活泼、感情浓厚,但都是为批判、否定“三味书屋”服务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衬托“三味书屋”的死板、枯燥、保守和陈腐。它肯定好的是为了否定坏的,使坏的显得更坏,以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如果不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分不清主次,定不准重点,就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
二、重视文体特点,突出教学个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清楚明白并掌握全部内容,在讲解文章时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课一个腔、堂堂一个调的呆板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篇散文,它既与其他体裁的文章有区别,也与相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地方。教学时要充分重视这些不同,只有认真地从每一篇散文的实际出发,深入发掘和具体分析其特点,才能使教学有新的突破,使学生感到新颖并有所得。
新人教版初中所选散文《长城》《苏州园林》《白杨礼赞》等篇,都是在选材立意、艺术构思、表現手法以及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的散文。其中《白杨礼赞》直述的是不愧为树中伟丈夫的白杨树,进一步赞美的却是具有像白杨树那样伟岸、质朴、严肃而又坚强不屈品质的北方农民,居于敌后“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和“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长城》则是通过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有这些都强烈地散发着文章思想意义的奇光异彩,使读者受到深刻教育。
借助想象和联想来扩展形象、深化主题是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长城》一课中“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作者由长城展开联想,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白杨礼赞》的想象更是步步前伸、层层深化,它由白杨树想到北方的农民、哨兵,更联想到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共产党。这些联想和想象自然而有新意,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叙述、议论、抒情等也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结尾部分:“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文字不多,但感情色彩浓厚,立场鲜明,对揭示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述几点,都是散文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独到之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重视散文不同于其他体裁的表现手法,才能使散文教学更具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散文的内容,一般选择的都是经过精心加工,富有特征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既借景抒情,也托物明理,富有诗情画意又发人深省,在想象、象征、描写议论、感慨抒情等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散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这些特点,巧加点拨,课堂教学的效益一定会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初中散文;中心思想;文体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8-0016-0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分量不少,大都意境丰富、构思精巧,每篇散文就是一个世界,可以教的东西很多,因而要把散文教好,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下面,笔者与大家分享近几年来散文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掌握中心思想,讲清重难点
中心思想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核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灵魂,是作者创作意图的集中反映,当然也是读者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掌握和分析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散文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找出并讲清重难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形散神聚”“散而不乱”是散文的显著特征,这种“形散”给我们找出重点、分清主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尽管表面“松散”,但它的每一笔都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表现主题服务的,只有掌握并深刻领会了中心思想,才能定准重点,分清主次,也才能阐明“散”的精神实质和散聚统一的辩证关系。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所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取材广泛,表现手法灵活,想象丰富的忆事性散文。其文记人叙事,情景交融,笔墨所及都让读者意犹未尽。尤其是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作者的立意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环境的对比描写来反映童年时代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从而无情揭露、批判封建教育的罪恶。从这个主题出发,后半部分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就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对“百草园”的描写,尽管生动活泼、感情浓厚,但都是为批判、否定“三味书屋”服务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衬托“三味书屋”的死板、枯燥、保守和陈腐。它肯定好的是为了否定坏的,使坏的显得更坏,以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如果不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分不清主次,定不准重点,就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
二、重视文体特点,突出教学个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清楚明白并掌握全部内容,在讲解文章时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课一个腔、堂堂一个调的呆板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篇散文,它既与其他体裁的文章有区别,也与相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地方。教学时要充分重视这些不同,只有认真地从每一篇散文的实际出发,深入发掘和具体分析其特点,才能使教学有新的突破,使学生感到新颖并有所得。
新人教版初中所选散文《长城》《苏州园林》《白杨礼赞》等篇,都是在选材立意、艺术构思、表現手法以及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的散文。其中《白杨礼赞》直述的是不愧为树中伟丈夫的白杨树,进一步赞美的却是具有像白杨树那样伟岸、质朴、严肃而又坚强不屈品质的北方农民,居于敌后“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和“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长城》则是通过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有这些都强烈地散发着文章思想意义的奇光异彩,使读者受到深刻教育。
借助想象和联想来扩展形象、深化主题是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长城》一课中“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作者由长城展开联想,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白杨礼赞》的想象更是步步前伸、层层深化,它由白杨树想到北方的农民、哨兵,更联想到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共产党。这些联想和想象自然而有新意,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叙述、议论、抒情等也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结尾部分:“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文字不多,但感情色彩浓厚,立场鲜明,对揭示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述几点,都是散文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独到之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重视散文不同于其他体裁的表现手法,才能使散文教学更具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散文的内容,一般选择的都是经过精心加工,富有特征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既借景抒情,也托物明理,富有诗情画意又发人深省,在想象、象征、描写议论、感慨抒情等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散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这些特点,巧加点拨,课堂教学的效益一定会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