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显山,不露水,也没见轰动张扬。
近些年,北京市一0一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成绩有目共睹—
1999年以来,多次获北京市科技教育金鹏奖,2002年通过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验收并被评为北京市园林环境示范校,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2004年获北京市艺术教育金帆奖……此外,在原址上翻建校舍21000平方米,外迁校内住户130余家;创办初中教改实验班;建立了不同体制共存的教育集团;在招生、高考中回归或超越学校应有位置……
当我们关注学校的成绩时,目光自然会落在学校的领军人物—女校长郭涵的身上。让人感兴趣的是,在此之前,郭涵曾任区教科所的副所长,并没有当过校长,更别说是出任一所著名重点中学(有着3000多学生、200多教职工)的校长了。郭涵校长到底有什么本事,她凭什么“转动”了一所重点中学?她是怎样当校长的?带着好奇,揣着疑问,笔者开始了这次采访。
待解的难题
没长着三头六臂,甚至连一个“自己人”也没带,1999年的春天,郭涵在人们关切的目光和疑虑的议论声中,走进了一0一中。
迎接她的除了掌声、期待,更有一大堆待解的难题:近300亩的校园山河依旧——几乎50年没有很好地建设(学校位于圆明园内,基建因文物保护而受到种种的限制),学校背负着几百万元的债务,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水平亟待提高,还有一大堆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一时间,旧账新题都摆在郭涵的面前。孰重孰轻,从何入手啊?
当一个新校长进入一所老学校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矛盾扑面而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角色、被师生员工所接受,并有效地开展工作?这是每一个新校长都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郭涵校长当时就面临着这个难题的考验。
面对众多矛盾,郭涵校长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做事风格——拂去庞杂而追逐根本,直抵核心部位。
在郭校长眼里:学校工作第一位的就是教学质量,这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改善生源质量、争取财力支持、机遇光顾、社会舆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没戏,而且你也没有精力干别的。”第二位的就是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没有理想的队伍,学校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第三位的就是校园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平台。在郭涵接手学校工作的1999年,学校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0一中地处圆明园遗址,动一草一木都会带来特别的麻烦,再加上示范校建设必需的条件……能不能建设,如何建设?这些都是郭校长当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不过,上面的话等于白说。知道学校工作什么是第一位的,什么是第二位的并不新鲜,最关键的,还在于找到能把学校所有重要工作都串起来的切入点,只有抓住了那个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在一0一中干部和教师的眼中,郭校长做得最多的是什么,她是以什么为切入点开展工作的。
舍庞杂而逐根本
在教研组组长的座谈会上,笔者听大家七嘴八舌这样评价着校长:“我们校长做得最多的就是听课,她最喜欢的,也是听课。”“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的课,她都听过,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课,刚调入本校教师的课。再忙她也是听课第一!”
“我们校长最喜欢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研究学生。”地理教师林雁的说法最有代表性:“我们校长平常显得很严肃,但她只要和学生在一起,就乐得不得了。她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直接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来。这些学生可并不一定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只要是有些特点的学生,哪怕是淘气包,都会引起郭校长的注意。她甚至能够说出某某学生在听课时是如何表现的细节来。”
郭校长非常关注课堂中的学生。
“她听课与一般人听课不同。大部分人听课都注重对教师的评价,而郭校长听课则更关注学生的学。让人佩服的是,她在新课标还没有大范围实施、新课程的理念还不那么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这样做了。”
郭校长特别关注活动中的学生。
德育副校长王桂玲对此的体会较深郭校长不仅听学科课,而且还听活动课程,甚至参加了很多主题班会。在郭校长看来,参加这类活动课程,可以了解课堂之外的学生,感受不同的班风,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力等。她甚至会以老校友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和同学谈心、交心。
郭校长重视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0一中每两年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大会,郭校长从预备会到正式会都会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到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亲自回复学生的提案,之后,还会和干部们研究怎样进一步改进学校的工作。
郭校长时时关注着学生的关注。
比如:为了和学生无障碍地交流,郭校长会饶有兴趣地去看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她想弄明白李宇春的魅力究竟何在,她要了解这档节目好在哪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喜欢。她认为:“搞教育的一定要关注孩子们关注的东西,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否则就会有代沟,隔阂越来越深,无法对话。”
由此可见,在郭涵校长的眼中,学生的事永远是大事。惟此为大!
很显然,在郭涵心里,能够带动学校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就在课堂,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深入课堂,研究学生”。
不是没有异议:一所有近60年历史的老学校面临着那么多的问题,一个初来乍到的校长,不马上迎上去“堵枪眼”,却舍得用那么多时间沉下去听课,有必要吗?是不是太具体,太微观了?
郭校长自有她的“大”、“小”观:学校再“大”的工作,也必须落在“小”处做,否则“大”事就会变得空而虚——大到被“化”掉;而最有价值的“小”处——能够四两拨千斤的核心部位,就是课堂与学生。抓住这样的“小”事做,就是在抓学校的宏观“大”事。
提纲挈领之效
且看“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为郭涵校长带来了什么:
迅速融入。“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在很短的时间内,沿着最便捷的路径,以最自然的方式与教师们融合到一起。毫无疑问,校长走进课堂是最容易赢得教师认同的方式,当校长和教师关注着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彼此的心是相通的,交流并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把握实情。用不着听那么多汇报,也不用看那么多材料,“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对学校工作的主要信息有了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把握。比如:教师队伍的真实状况——教师的师德水平、实际教学能力、发展潜力,甚至某些教师的性格特长。又如:学生的真实状况——学生的学风、学习能力、性格特长、发展潜力。再如: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注入“底气”。很显然,“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获得了判断学校很多问题的客观依据,也把握了处理学校矛盾的准则。当一个校长大到学校的宏观决策,中到诸如教学管理目标的制定,小到学生的某次活动会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拿出符合实际的意见时,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指挥学校整个工作的实际发言权。
管理无痕。“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的管理圆融自然,随时生发,又不着痕迹。比如:听着语文课,她发现,语文教材是综合的,而每个语文教师的特长却不一样,有的擅长讲古文,有的擅长教写作,有的讲起小说来能很快把孩子吸引住,让他们听不够,甚至不愿意下课……那么好,郭校长立即与主管干部研究调整:尝试让语文教师分专业上课,结果使这个年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比较专业的、不同风格的、最好的教师教的课。又如:怎么抓学生的学习质量?郭校长会具体和教师研究:这拨学生,进校时排名多少,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措施有哪些……结果,干什么、怎么干,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对于各部门来讲,那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小而实”的目标,它们有的放矢,清晰可触,跳一跳够得着。对于教职工来说,那可能就是一次调整,一个合理的要求。当它们都一一达到的时候,学校工作就奇迹般地被推进了。
跟进效应。一所学校的校长经常亲临一线听课,研究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一般的。试想一下,当校长在研究工作时,能够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时,其他的干部能不赶快跟进吗?当校长说起学生问题都能具体到张三李四怎么样时,班主任对工作能不上心吗?有时候,行动的力量往往可以直抵人的内心,它让人在服气之余,又多了一份自律和自勉;而当大家都在学校工作的核心部位使劲时,整个学校的工作能不更上一层楼吗!
还记得前文所说的那排在第一位(教学质量)、第二位(队伍建设)和第三位(校园建设)的工作吗?当学校的教学质量真的抓上去之后,生源质量、社会舆论等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种机遇也纷至沓来……毫无疑问,郭校长在抓教学质量方面所有的努力都在客观上增加着解决第三位问题的筹码:一0一中的校园建设问题最终在更高的平台上,通过学校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得以圆满地解决。
不讲什么更新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更大的动作,郭涵校长的所作所为可以说都不新鲜。她不过是在老老实实地坚持着做一件事情——“深入课堂,研究学生”。而这个“点”的作用又实在了不得,它不断生发出工作的新灵感,结果就如提纲挈领般地“拎”起了学校的全盘工作。
学校一点点进步了,郭涵校长成功了!
郭校长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根本”求发展!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谁深入课堂了,谁研究学生了,谁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深入课堂吧,研究学生吧!
那里有挖不尽的富矿!
那里可以生发出无限的灵感!
那里可以寻到教育的公理!
(编辑沙培宁)
近些年,北京市一0一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成绩有目共睹—
1999年以来,多次获北京市科技教育金鹏奖,2002年通过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验收并被评为北京市园林环境示范校,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2004年获北京市艺术教育金帆奖……此外,在原址上翻建校舍21000平方米,外迁校内住户130余家;创办初中教改实验班;建立了不同体制共存的教育集团;在招生、高考中回归或超越学校应有位置……
当我们关注学校的成绩时,目光自然会落在学校的领军人物—女校长郭涵的身上。让人感兴趣的是,在此之前,郭涵曾任区教科所的副所长,并没有当过校长,更别说是出任一所著名重点中学(有着3000多学生、200多教职工)的校长了。郭涵校长到底有什么本事,她凭什么“转动”了一所重点中学?她是怎样当校长的?带着好奇,揣着疑问,笔者开始了这次采访。
待解的难题
没长着三头六臂,甚至连一个“自己人”也没带,1999年的春天,郭涵在人们关切的目光和疑虑的议论声中,走进了一0一中。
迎接她的除了掌声、期待,更有一大堆待解的难题:近300亩的校园山河依旧——几乎50年没有很好地建设(学校位于圆明园内,基建因文物保护而受到种种的限制),学校背负着几百万元的债务,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水平亟待提高,还有一大堆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一时间,旧账新题都摆在郭涵的面前。孰重孰轻,从何入手啊?
当一个新校长进入一所老学校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矛盾扑面而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角色、被师生员工所接受,并有效地开展工作?这是每一个新校长都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郭涵校长当时就面临着这个难题的考验。
面对众多矛盾,郭涵校长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做事风格——拂去庞杂而追逐根本,直抵核心部位。
在郭校长眼里:学校工作第一位的就是教学质量,这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改善生源质量、争取财力支持、机遇光顾、社会舆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没戏,而且你也没有精力干别的。”第二位的就是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没有理想的队伍,学校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第三位的就是校园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平台。在郭涵接手学校工作的1999年,学校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0一中地处圆明园遗址,动一草一木都会带来特别的麻烦,再加上示范校建设必需的条件……能不能建设,如何建设?这些都是郭校长当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不过,上面的话等于白说。知道学校工作什么是第一位的,什么是第二位的并不新鲜,最关键的,还在于找到能把学校所有重要工作都串起来的切入点,只有抓住了那个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在一0一中干部和教师的眼中,郭校长做得最多的是什么,她是以什么为切入点开展工作的。
舍庞杂而逐根本
在教研组组长的座谈会上,笔者听大家七嘴八舌这样评价着校长:“我们校长做得最多的就是听课,她最喜欢的,也是听课。”“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的课,她都听过,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课,刚调入本校教师的课。再忙她也是听课第一!”
“我们校长最喜欢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研究学生。”地理教师林雁的说法最有代表性:“我们校长平常显得很严肃,但她只要和学生在一起,就乐得不得了。她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直接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来。这些学生可并不一定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只要是有些特点的学生,哪怕是淘气包,都会引起郭校长的注意。她甚至能够说出某某学生在听课时是如何表现的细节来。”
郭校长非常关注课堂中的学生。
“她听课与一般人听课不同。大部分人听课都注重对教师的评价,而郭校长听课则更关注学生的学。让人佩服的是,她在新课标还没有大范围实施、新课程的理念还不那么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这样做了。”
郭校长特别关注活动中的学生。
德育副校长王桂玲对此的体会较深郭校长不仅听学科课,而且还听活动课程,甚至参加了很多主题班会。在郭校长看来,参加这类活动课程,可以了解课堂之外的学生,感受不同的班风,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力等。她甚至会以老校友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和同学谈心、交心。
郭校长重视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0一中每两年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大会,郭校长从预备会到正式会都会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到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亲自回复学生的提案,之后,还会和干部们研究怎样进一步改进学校的工作。
郭校长时时关注着学生的关注。
比如:为了和学生无障碍地交流,郭校长会饶有兴趣地去看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她想弄明白李宇春的魅力究竟何在,她要了解这档节目好在哪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喜欢。她认为:“搞教育的一定要关注孩子们关注的东西,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否则就会有代沟,隔阂越来越深,无法对话。”
由此可见,在郭涵校长的眼中,学生的事永远是大事。惟此为大!
很显然,在郭涵心里,能够带动学校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就在课堂,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深入课堂,研究学生”。
不是没有异议:一所有近60年历史的老学校面临着那么多的问题,一个初来乍到的校长,不马上迎上去“堵枪眼”,却舍得用那么多时间沉下去听课,有必要吗?是不是太具体,太微观了?
郭校长自有她的“大”、“小”观:学校再“大”的工作,也必须落在“小”处做,否则“大”事就会变得空而虚——大到被“化”掉;而最有价值的“小”处——能够四两拨千斤的核心部位,就是课堂与学生。抓住这样的“小”事做,就是在抓学校的宏观“大”事。
提纲挈领之效
且看“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为郭涵校长带来了什么:
迅速融入。“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在很短的时间内,沿着最便捷的路径,以最自然的方式与教师们融合到一起。毫无疑问,校长走进课堂是最容易赢得教师认同的方式,当校长和教师关注着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彼此的心是相通的,交流并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把握实情。用不着听那么多汇报,也不用看那么多材料,“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对学校工作的主要信息有了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把握。比如:教师队伍的真实状况——教师的师德水平、实际教学能力、发展潜力,甚至某些教师的性格特长。又如:学生的真实状况——学生的学风、学习能力、性格特长、发展潜力。再如: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注入“底气”。很显然,“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获得了判断学校很多问题的客观依据,也把握了处理学校矛盾的准则。当一个校长大到学校的宏观决策,中到诸如教学管理目标的制定,小到学生的某次活动会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拿出符合实际的意见时,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指挥学校整个工作的实际发言权。
管理无痕。“深入课堂,研究学生”使郭校长的管理圆融自然,随时生发,又不着痕迹。比如:听着语文课,她发现,语文教材是综合的,而每个语文教师的特长却不一样,有的擅长讲古文,有的擅长教写作,有的讲起小说来能很快把孩子吸引住,让他们听不够,甚至不愿意下课……那么好,郭校长立即与主管干部研究调整:尝试让语文教师分专业上课,结果使这个年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比较专业的、不同风格的、最好的教师教的课。又如:怎么抓学生的学习质量?郭校长会具体和教师研究:这拨学生,进校时排名多少,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措施有哪些……结果,干什么、怎么干,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对于各部门来讲,那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小而实”的目标,它们有的放矢,清晰可触,跳一跳够得着。对于教职工来说,那可能就是一次调整,一个合理的要求。当它们都一一达到的时候,学校工作就奇迹般地被推进了。
跟进效应。一所学校的校长经常亲临一线听课,研究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一般的。试想一下,当校长在研究工作时,能够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时,其他的干部能不赶快跟进吗?当校长说起学生问题都能具体到张三李四怎么样时,班主任对工作能不上心吗?有时候,行动的力量往往可以直抵人的内心,它让人在服气之余,又多了一份自律和自勉;而当大家都在学校工作的核心部位使劲时,整个学校的工作能不更上一层楼吗!
还记得前文所说的那排在第一位(教学质量)、第二位(队伍建设)和第三位(校园建设)的工作吗?当学校的教学质量真的抓上去之后,生源质量、社会舆论等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种机遇也纷至沓来……毫无疑问,郭校长在抓教学质量方面所有的努力都在客观上增加着解决第三位问题的筹码:一0一中的校园建设问题最终在更高的平台上,通过学校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得以圆满地解决。
不讲什么更新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更大的动作,郭涵校长的所作所为可以说都不新鲜。她不过是在老老实实地坚持着做一件事情——“深入课堂,研究学生”。而这个“点”的作用又实在了不得,它不断生发出工作的新灵感,结果就如提纲挈领般地“拎”起了学校的全盘工作。
学校一点点进步了,郭涵校长成功了!
郭校长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根本”求发展!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谁深入课堂了,谁研究学生了,谁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深入课堂吧,研究学生吧!
那里有挖不尽的富矿!
那里可以生发出无限的灵感!
那里可以寻到教育的公理!
(编辑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