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数学教育之我见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74-03
  
  1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知识经济必在21世纪成为主导经济。一个又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人才,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整体作用的发挥是国家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取胜的根本条件。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对教育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很重要。”报告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报告对尊重个性发展给予特别的强调,这实际上囊括了构成现代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我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是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然选择。所以教育需要创造性。
  教育的创造性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师生的能动活动中,教育就是一种“新人”的创造活动。然而,如何造就“新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这就呼唤创造性教育。
  2 创造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1 创造性教育的定义及原则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模
  式,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创造性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民主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以下主要谈谈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数学思维为目标的创造性数学教育。
  2.2 数学课堂中创造性的消失
  2.2.1现状
  现在一些数学课堂生活索然无味、机械呆板,都是千篇一律的复习上节内容+陈述定理+自学+检查练习+布置作业。无论是老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创造性,自然也品尝不到创造性教学带来的精神愉悦。这可以很明显地从教学情景中各自的而况表情以及对待课堂生活的态度看出来,比如中小学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诸如做“小动作”、做“鬼脸”及“阴声怪气”等“扰乱课堂秩序”等现象。
  这种没有创造性的课堂生活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教师的厌教和学生的厌学。课堂生活不再令人神往,而是让人觉得乏味。这些现象从根本上看,不应该说是由某些学生的心理或品德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对整个机械、僵化的课堂生活自主或不由自主的反抗。这种反抗对于学生的精神来说,其实具有某种解脱或解放作用。谁能在一个毫无创造性可言的课堂忍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呢?
  2.2.2 原因——完全把握了问题的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首先,它与一些教师狭隘的“创造性”观念有关。一定的生活方式是以一定的观念性知识为基础。无创造性的课堂不利于一些教师狭隘的“创造性”观念为基础的。这种狭隘的观念体现在:创造性是少数精英才具备的能力,而不是人人都具有的;创造性的大小体现在其创造性行为的结果上,而不是体现在创造性行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级状态,须经专门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是在继承以往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创造性作为一种理性能力,与想象、激情等非理性的因素无关。不少教育理论书籍也认为,“创造是人们在生产,社会政治,科学技术和艺术等领域的实践中发挥高度的智力和使用必要的体力,从而产生出的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过程。”这样一来,这些有关“创造性”的理解和定义就“帮助”教师把创造性从课堂生活中“驱逐”出去。因为逻辑上说,根据这组知识,一般的学生、教师与课堂生活显然是创造性无缘的,课堂生活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过程。至于学校里的“创造教育”是在一些特殊的课堂中进行的,如“创造思维训练课”“课外小发明制作活动”等等。
  其次,它与缺乏尊重保护、鼓励和发展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制度有关。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生来是有探究或创造的本能的。这种本能为后天的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学的基础。但是,个体的创造性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人其形式上说,都不是这种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社会(包括课堂生活)既可以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也可以压制甚至扼杀个体创造发展。无创造性的课堂生活正是现行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和以知识管理为目标的课堂生活制度的结果。在这种计划和制度下,学生们不需要形成和提出自己的“问题”;不需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需要就某个问题进行同学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与“平等”的“对话”;教学时间和空间被分成无数的小单位,如复习上节内容、陈述定理、自学、检查练习、布置作业。每个单位都预先为师生设置了任务,没有个性“选择”的“自由”,等等。所有上述东西尽管不是创造性本身,但却是创造性的源头活水。在制度层面上忽视、限制和排斥它,无异于堵塞了创造性发展的源头。
  再次,它与缺乏有效的创造性教学评价标准有关。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行的教学评价标准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在目标上以知识为中心,着重检查某类知识的组织、传递、理解、运用和再现情况;二是在方法上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师生师生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三是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着重检查师生对某类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与这种评价标准相适应,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技术、方法以及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庞大评价队伍。这种评价体系将整个教学生活引导到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轨道上来,很难在评价活动中凸显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册了的寻求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制定出真正有效的创造性教学的评价标准。
  3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育
  3.1 数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创造性”观点。
  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同数学科学家们的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二者也有深刻的一致性。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所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创造。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不可)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
  3.2民主性原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并指导学生学习思考;不过早下结论,作判断;鼓励学生的创意,强化学生不平凡的意见等等,以此为学生至少局部地建立一个尊重保护、鼓励和发展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制度以及真正有效的创造性教学的评价标准。
  3.3 动力性原则。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教法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等。
  3.4 启发性原则。教师应经常地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智力探索,鼓励学生多提问,形成创造气氛。其中创造地运用提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善问是数学都是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研究的问题。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
  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要设法使得提法新颖,让学生坐不住,欲解决而后快。
  3.5 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习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社学问题解决的活动应该由学生主动独立地进行,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要学会学习上。G.波利亚指出,学习解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用自己的方法去解答问题的现象。解对了,当然好,这说明学生基本原理真的弄懂了;解错了,或者,虽然对了,但方法太繁,好不好?我认为也好,这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有创新精神,有胆量,这正需要教师的热情指导。
  所以应主张让学生独立进行解题活动,并不是取消教师对学生解题活动的必要的指导。恰恰相反,学生的解题活动必须置于教师的合理控制之下;这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有利于他们发现解题方法的“程序”进行解题活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具体操作手段是给学生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题目。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马明老师说过: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多年来我是把它作为一条教学原则运用的,并且把它简称为“力所能及原则”。
  当然我也同意“运用力所能及原则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
  3.6 合作性原则。教师要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作学习与创造。
  3.7 美育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不可忽略。数学美的本质是在数学思维或技能操作中自由意识的体现,表现它的形式有:概念定义形式的抽象准确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概括广泛性;理论形式的简洁严谨想及完备协调性;方法形式的层次联系性及变化多样性;技能形式的灵活适应性及操作的规范性。对这些形式,在初学时常会产生困难,正象绘画不会构图,唱歌难合节拍,写作无从谋篇,但经教师的点拨后,学生通过理解产生顿悟,则能更深刻体会这些美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培养数学审美意识,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的审美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并能陶冶情操,毕竟,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康武:《国外数学问题解决研究及启示》,载于《中学数学》1996年第3期
  [2] 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载于《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3] 齐梅:《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教学》,载于《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4] 石中英《课堂中创造性的消失》,载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7日
  [5] 江泽民1998年1月24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
  [6]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7]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和第75页
  [8]郑君文等:《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 马建青等:《大学生成才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 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和教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 纪大海等:《研究创新教育应答时代挑战》,载于《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13] 《马明数学教育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6,264页
  [14] 张雄:《数学教育中的文化观念》,载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本文介绍了幼儿师范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的策略,在数学课堂中,做到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真正取得促进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预设;合作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R4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80-02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
期刊
【摘要】“环保”作为21世纪的首要课题,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化学应根据其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R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99-02    “环保”是21
期刊
【摘要】人的全部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是人类从事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部力量,是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情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之源。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教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动人,融情于事,寓情于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66-02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必须以课改为突破口,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课堂为主阵地。下面就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一点认识。  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比知识更
期刊
【摘要】PBL教学的核心是以非结构性问题为主轴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它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有效性是很难测量和量化的。本文以PTA量表为理论基础提出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评价量表”,对PBL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给以科学有效的测量和量化,从而能及时诊断、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对其今后的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  【关键词】PBL;PTA量表;过程评
期刊
【摘要】教学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形式单调;互动作用失衡;深度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培养学
期刊
【摘要】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和思维活动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增强,接受的信息量多,思维也活跃。所以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的, 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富有情感色彩。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教育界热点问题。本文就历史教育教学中有关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从而,通过历史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懂得社会,认识自我,树立科学而又充满人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R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
期刊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自然的感情交流,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得知识,形成能力以及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促进课堂教学,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能让抽象的、符号的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本文试从六个方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