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素养和品位。“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著名报人赵超构一语道出了副刊的地位。好的报纸副刊,是陶冶读者情操、净化读者心灵的“精神家园”。 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块共同担负着服务于读者的重任,它一直随着报纸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近些年来,新闻媒体行业日益加剧的竞争使人们重新审视副刊所扮演的角色,得出的结论虽不尽相同,但已无人否认作为报纸组成部分之一的副刊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
众所周知,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加剧的,从广播电视的兴起,到互联网技术的方兴未艾,新型媒介的产生与发展都对纸质媒介形成冲击,几方面对受众的争夺达到白热化,并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报纸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当代传播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现在已成为共识,在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下,信息爆炸也已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的描绘,而是真真切切摆在我们的面前。然而,与大众这一时代特点相反,新闻传播却日益趋于小众化,呈现出细分化趋势,针对性增强。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对特定受众有用处或让其感兴趣的并没有多少,当信息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也就出现了选择的可能性,也即是说,当今的受众,拥有更多选择机会。
这种更大的选择余地更加剧了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不同介质的媒体之间及相同介质的媒体之间。中国的报业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全面走向市场,为适应目前的这种形势,各家媒体都努力学习成熟的经营理念,在一波三折之后,多数已确定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如何给副刊定位也在这时成为各家媒体都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中国报纸自有副刊的一百多年来,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改变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附属品的观念。因着这种观念,中国报纸副刊一直都呆在“附属”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生存着,一直都未曾受到正刊般的礼遇。
改革开放给报纸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人们的观念不断地变化,受众对报纸副刊越来越青睐,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价值也被人们逐渐重新发现。报纸副刊正逐渐摆脱了附属品的尴尬局面,其作为报纸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地位日益被大家所认可,迎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报纸副刊在传统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报纸的闲散资源空间而存在的,大致可分为文人遣兴、通俗宣传、涉趣消闲、灌输常识、文化启蒙、文艺创作和新闻性随笔七类。在报纸发展的过程中,有的类型渐渐地消失了,有的得到长足的发展,有的保留下来的同时已有了不小的变化。经济改革带来人们观念上的重要变化,中国由传统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到最近几年,市民社会向商业化、市场化全面挺进,报纸所具有的反映时事生活的特征对其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仅仅局限在传统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方面的报纸副刊,也已无法适应报纸急剧发展的趋势。
在这同时还伴随着同质竞争的加剧,在新的传播媒介发展的形势下,报纸的主导媒介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副刊也面临着更多新的威胁:其一、社科期刊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史类期刊为读者和作者开辟了新的领地,使副刊的文艺性特点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其二、多种介质媒体的发展,使副刊的娱乐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副刊的定位在哪里,又该怎样看待其作用?
以笔者之见,报纸副刊在今日的地位实不亚于甚至超过了正刊。
二
下面来说说理由。
首先是报纸的自身定位问题。报纸一般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两者各具特色。全国性报纸以硬新闻、国际新闻、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取胜,这是一种资源优势,因为在我国,国际新闻和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权主要集中在国家的主要大报手中,新华社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更多的对外采访权都属于它,因此《参考消息》在国际新闻领域的地位一直无人可及。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它几份全国性报纸的竞争在一开始就已落了后,当然,从国内新闻着眼也能闯出自己的路来,这方面《南方周末》是突出代表。但是,我国的新闻制度决定了报纸的自由度受到了诸多限制,这种限制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并不是每一份报纸都能够承受得住压力,今天能够承受并不代表明天就能承受,当有限的限制内的新闻资源被大家分享时已经不能分别满足各自的需要。怎么办?报纸开始追求自己独特的视角与风格,这时,副刊就成为体现特色的最好载体。
作为地方性报纸,因为缺乏采访权,这就造成我国报纸国际时事和重大新闻报道的千报一面,都来自新华社一家或是某个共同的出处,读者无论拿到哪一份本地报纸,都能够阅读到相同的消息。相对而言,地方性报纸在报道地方新闻时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但也要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没有哪个城市只拥有一份报纸的,而是几份。一座城市,每天发生的事情,具有新闻价值,又在制度允许之内可以见报的,其数量能有多少?由于本地媒体的竞争,独家新闻报道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有无足够吸引力亦未可知。因此,地方性报纸同样必须树立自己的风格,带给读者独特的感受,以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个原因就是副刊所独具的无可取代的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人意识到目前报纸的主要功能是服务,或者说是以信息来服务受众。在信息爆炸的当前,人们每天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无法计算,这些种类繁杂的信息侵占着人的眼球和头脑,却有绝大对数对某个特定受众来说都是应该过滤掉的无用的信息,此时,报纸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每份不同的报纸,因宗旨和风格的不同,它们所选择的信息既有交叉也有差异,受众便可根据不同报纸不同风格来选择他需要的那部分信息。根据正刊与副刊的分工,这些服务性信息多集中于副刊,副刊成为读者选择购买哪种报纸时首先考虑的部分。目前,副刊在报纸所占的版面已经越来越大,并出现了专刊化趋势,许多报纸定期或不定期地出诸如家电专刊、汽车专刊、楼市专刊等等,以满足读者对某方面的特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也成为受关注的服务信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购买报纸时对广告所占比例及种类、形式提出要求。 副刊可以提供互动平台。现在哪里都在提互动:电视台在说互动,于是开通了节目热线,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广播电台也在说互动,于是也开通了网络、短信和电话热线,让听众可以参与到电台的节目中来。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开展互动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副刊作为现代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也正是要在副刊提出互动性的原因所在。对于副刊而言,不是只有刊登在新闻版面上的东西才是新闻,也不是只有对时事新闻的追踪报道才是新闻,新闻应当包括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如“读者来信”之类的栏目。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读者来信"不能仅仅是读者反映我们的报纸的错字谬误,更应该包括报纸为读者排忧解难、给读者留有表达自己见解的空间,或者说起到一个公共领域的作用。
公共领域是个流行词,也越来越被公众所认同、重视。可以这样说,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网上的热点最后都会成为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热点事件的发展动态让人们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同时体会到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可取代的作用。从目前来说,因为网络媒体身份并未真正获得官方的确认,因而它仍属于民间性质,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点击率,或没有发布在足够重量级的网站上,所能达到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也正因为此,许多网上发布的消息最后仍要求助于报纸、广播、电视。因此,这对报纸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三
近年来,笔者在本报副刊的编辑工作中,积极实施副刊“新闻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策略,对过去以文学性为主的副刊进行了大胆改革,逐步加大副刊的新闻延伸功能,先后开辟了“特别关注”、“人中人”、“后街茶屋”、“名人家事”等栏目,对具有新闻性的事件、事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性的报道。
在注重副刊内容丰富多样的同时,我们还坚持以评论、杂谈的形式来针砭时弊,倡导正气。去年,我们副刊版所刊登的杂谈《“人情关”与“人情观”》,先后获得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奖、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以及安徽新闻奖。我们所刊登的诸如此类的文章或辛辣、或幽默、或理性、或犀利,对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大大加大了副刊版面的份量,增加了报纸的厚重感。
今后,笔者将继续探索办好报纸副刊的新路子,让副刊版面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一
众所周知,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加剧的,从广播电视的兴起,到互联网技术的方兴未艾,新型媒介的产生与发展都对纸质媒介形成冲击,几方面对受众的争夺达到白热化,并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报纸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当代传播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现在已成为共识,在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下,信息爆炸也已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的描绘,而是真真切切摆在我们的面前。然而,与大众这一时代特点相反,新闻传播却日益趋于小众化,呈现出细分化趋势,针对性增强。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对特定受众有用处或让其感兴趣的并没有多少,当信息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也就出现了选择的可能性,也即是说,当今的受众,拥有更多选择机会。
这种更大的选择余地更加剧了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不同介质的媒体之间及相同介质的媒体之间。中国的报业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全面走向市场,为适应目前的这种形势,各家媒体都努力学习成熟的经营理念,在一波三折之后,多数已确定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如何给副刊定位也在这时成为各家媒体都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中国报纸自有副刊的一百多年来,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改变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附属品的观念。因着这种观念,中国报纸副刊一直都呆在“附属”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生存着,一直都未曾受到正刊般的礼遇。
改革开放给报纸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人们的观念不断地变化,受众对报纸副刊越来越青睐,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价值也被人们逐渐重新发现。报纸副刊正逐渐摆脱了附属品的尴尬局面,其作为报纸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地位日益被大家所认可,迎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报纸副刊在传统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报纸的闲散资源空间而存在的,大致可分为文人遣兴、通俗宣传、涉趣消闲、灌输常识、文化启蒙、文艺创作和新闻性随笔七类。在报纸发展的过程中,有的类型渐渐地消失了,有的得到长足的发展,有的保留下来的同时已有了不小的变化。经济改革带来人们观念上的重要变化,中国由传统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到最近几年,市民社会向商业化、市场化全面挺进,报纸所具有的反映时事生活的特征对其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仅仅局限在传统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方面的报纸副刊,也已无法适应报纸急剧发展的趋势。
在这同时还伴随着同质竞争的加剧,在新的传播媒介发展的形势下,报纸的主导媒介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副刊也面临着更多新的威胁:其一、社科期刊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史类期刊为读者和作者开辟了新的领地,使副刊的文艺性特点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其二、多种介质媒体的发展,使副刊的娱乐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副刊的定位在哪里,又该怎样看待其作用?
以笔者之见,报纸副刊在今日的地位实不亚于甚至超过了正刊。
二
下面来说说理由。
首先是报纸的自身定位问题。报纸一般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两者各具特色。全国性报纸以硬新闻、国际新闻、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取胜,这是一种资源优势,因为在我国,国际新闻和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权主要集中在国家的主要大报手中,新华社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更多的对外采访权都属于它,因此《参考消息》在国际新闻领域的地位一直无人可及。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它几份全国性报纸的竞争在一开始就已落了后,当然,从国内新闻着眼也能闯出自己的路来,这方面《南方周末》是突出代表。但是,我国的新闻制度决定了报纸的自由度受到了诸多限制,这种限制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并不是每一份报纸都能够承受得住压力,今天能够承受并不代表明天就能承受,当有限的限制内的新闻资源被大家分享时已经不能分别满足各自的需要。怎么办?报纸开始追求自己独特的视角与风格,这时,副刊就成为体现特色的最好载体。
作为地方性报纸,因为缺乏采访权,这就造成我国报纸国际时事和重大新闻报道的千报一面,都来自新华社一家或是某个共同的出处,读者无论拿到哪一份本地报纸,都能够阅读到相同的消息。相对而言,地方性报纸在报道地方新闻时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但也要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没有哪个城市只拥有一份报纸的,而是几份。一座城市,每天发生的事情,具有新闻价值,又在制度允许之内可以见报的,其数量能有多少?由于本地媒体的竞争,独家新闻报道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有无足够吸引力亦未可知。因此,地方性报纸同样必须树立自己的风格,带给读者独特的感受,以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个原因就是副刊所独具的无可取代的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人意识到目前报纸的主要功能是服务,或者说是以信息来服务受众。在信息爆炸的当前,人们每天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无法计算,这些种类繁杂的信息侵占着人的眼球和头脑,却有绝大对数对某个特定受众来说都是应该过滤掉的无用的信息,此时,报纸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每份不同的报纸,因宗旨和风格的不同,它们所选择的信息既有交叉也有差异,受众便可根据不同报纸不同风格来选择他需要的那部分信息。根据正刊与副刊的分工,这些服务性信息多集中于副刊,副刊成为读者选择购买哪种报纸时首先考虑的部分。目前,副刊在报纸所占的版面已经越来越大,并出现了专刊化趋势,许多报纸定期或不定期地出诸如家电专刊、汽车专刊、楼市专刊等等,以满足读者对某方面的特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也成为受关注的服务信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购买报纸时对广告所占比例及种类、形式提出要求。 副刊可以提供互动平台。现在哪里都在提互动:电视台在说互动,于是开通了节目热线,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广播电台也在说互动,于是也开通了网络、短信和电话热线,让听众可以参与到电台的节目中来。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开展互动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副刊作为现代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也正是要在副刊提出互动性的原因所在。对于副刊而言,不是只有刊登在新闻版面上的东西才是新闻,也不是只有对时事新闻的追踪报道才是新闻,新闻应当包括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如“读者来信”之类的栏目。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读者来信"不能仅仅是读者反映我们的报纸的错字谬误,更应该包括报纸为读者排忧解难、给读者留有表达自己见解的空间,或者说起到一个公共领域的作用。
公共领域是个流行词,也越来越被公众所认同、重视。可以这样说,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网上的热点最后都会成为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热点事件的发展动态让人们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同时体会到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可取代的作用。从目前来说,因为网络媒体身份并未真正获得官方的确认,因而它仍属于民间性质,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点击率,或没有发布在足够重量级的网站上,所能达到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也正因为此,许多网上发布的消息最后仍要求助于报纸、广播、电视。因此,这对报纸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三
近年来,笔者在本报副刊的编辑工作中,积极实施副刊“新闻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策略,对过去以文学性为主的副刊进行了大胆改革,逐步加大副刊的新闻延伸功能,先后开辟了“特别关注”、“人中人”、“后街茶屋”、“名人家事”等栏目,对具有新闻性的事件、事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性的报道。
在注重副刊内容丰富多样的同时,我们还坚持以评论、杂谈的形式来针砭时弊,倡导正气。去年,我们副刊版所刊登的杂谈《“人情关”与“人情观”》,先后获得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奖、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以及安徽新闻奖。我们所刊登的诸如此类的文章或辛辣、或幽默、或理性、或犀利,对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大大加大了副刊版面的份量,增加了报纸的厚重感。
今后,笔者将继续探索办好报纸副刊的新路子,让副刊版面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