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遗产纠纷16年后再起波澜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教授去世后,留下遗嘱将名下价值千万的遗产悉数赠与娇妻。分文未得的子女对于遗嘱的真假性提出了质疑,16年后再次将继母告上法庭,要求剥夺继母的继承权。日前,这桩由旷世婚恋引起的离奇遗产纠纷案暂告停息。
  
  86岁教授娶23岁保姆
  1987年,我国知名的内分泌研究专家匡安昆教授已是85岁,老伴儿去世多年。匡安昆的大儿子宇宏在加拿大定居。匡安昆就和小儿子一家住在上海永福路一幢花园洋房里。
  1987年4月,儿子儿媳看到父亲一直把精力投放在医学研究和教学上,决定找个小保姆,照顾老人的生活。于是,22岁的绍兴姑娘朱剑颖来到匡安昆老人家。朱剑颖人很勤快,对匡安昆照顾得妥帖。虽然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勤奋好学,总是缠着老教授学习医理。有人愿意学习,老教授当然愿意教。这样朝夕相处,两个人逐渐分不开了。
  1988年10月,匡安昆突然跟儿子和儿媳妇提出,他想跟朱剑颖结婚。听到匡安昆的话,儿子和儿媳妇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匡安昆和小儿子在一起生活了50多年,感情特别深厚。儿子儿媳多次劝说父亲,匡安昆认为儿子儿媳不同意是因为对朱剑颖有看法,1988年教授与小保姆在家人一片反对声中,前往徐汇区婚姻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
  
  去世后赠妻1000万元遗产
  1988年12月,23岁的朱剑颖与86岁的匡安昆教授结婚后,她的户口就迁入了上海,同时在匡安昆的帮助下在中医学院电大接受系统学习。完成了电大课程的朱剑颖成为上海市一家中医院肛肠科的医生。由于“忘年恋”的影响,小儿子一家与继母朱剑颖的关系格格不入。几个月后,小儿子一家就搬出了永福路洋房。
  父子双方最终决定卖房分家。1991年4月,永福路洋房以59万美元卖出,其款项两个儿子各得10万美元,匡教授得其余部分。他遂和新妻子另购了位于华山路的花园洋房,但之后因为要将洋房改建,匡教授和朱剑颖便租了襄阳路的老公房作为过渡。
  1992年8月2日凌晨,90高龄的匡安昆在卫生间意外跌倒,不幸去世。在匡安昆的追悼会上,他生前的代理律师宣读了一份遗嘱。遗嘱大致内容为:匡教授将其名下的动产、不动产悉数赠与妻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子女们无法相信父亲竟然什么都没留给自己。正是这份“悉数赠与”的遗嘱,意味着匡安昆名下价值1000万元的房产和钱款全部归妻子朱剑颖所有。
  同年,匡安昆的两个儿子提起诉讼,要求继承母亲的遗产,徐汇法院认为遗产已经分割完毕故予以驳回。在该案上诉中,依俩原告的申请,中级法院对匡安昆遗嘱的签名委托鉴定部门作了鉴定,结论为匡安昆亲笔书写。
  
  遗产官司本该偃旗息鼓
  遗产官司均以子女们的完败告终,照理这场遗产纠纷本应该偃旗息鼓,那为何在匡教授过世16年后再起波澜?原来在2008年1月,当匡家兄弟发现华山路的房产已被继母过户到自己名下,这让兄弟俩再次萌发了打官司的念头,“她(朱剑颖)以遗赠的名义过户,严重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侵害了我们的法定继承权。”于是他们又一次将已嫁作他人妇的朱剑颖告上法庭,要求判令匡家两个儿子与继母朱剑颖共同继承位于华山路的房屋、遗产现金,以及自1996年至2007年的房屋租金,初步估计涉案金额达1230万余元。
  庭审中,双方围绕匡教授遗产究竟该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交换了证据,并提出质证意见。究竟是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关键在于遗嘱的合法性。于是在审理中,原告律师突然提出朱剑颖有伪造遗嘱之嫌,并以匡安昆发病时没有得到及时救助为由指朱剑颖有虐待匡安昆的行为。因此当庭变更诉讼请求,要求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剥夺朱剑颖的继承权,父亲所留下的遗产归两名原告继承。
  朱剑颖则辩称,之前的诉讼曾对遗嘱进行过笔迹鉴定,在判决书上也可以明确看出他们看过原件,遗嘱的真实性没有可质疑的。朱剑颖还当庭拿出一张张与老教授婚后的合影。照片中老教授精神矍铄,两人在照片中很是亲密。朱剑颖表示,她给匡安昆教授的晚年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因此匡安昆愿意将全部财产赠与自己,这是合情合理的。而在财产的处置上,朱剑颖一直将洋房的租金以匡安昆的名义用于捐助失学儿童等慈善公益事业。每次她出面捐助,都自称匡安昆的亲属,而非妻子,且一直做到今天,而她自己则过着节俭的生活。
   这个案子从2008年3月起重新审理后引起外界广泛关注。2008年8月16日,上海一中院审理认为,遗嘱已经做过鉴定,法院对遗嘱真实性予以确认。此外,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实朱剑颖有虐待匡教授的行为,因此判定由她继承匡安昆的千万遗产。匡安昆两个儿子表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父亲遗产的继承权,这不仅仅是为钱,更为了争口气,不想让人误会因为不孝,父亲才不愿意留一分钱给儿子和儿媳。
  (文中人物为化名)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正月十五闹元宵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姐姐和我年幼不能自立,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在镇上一户人家当保姆。  50年代初老家过年,最重视元宵节,把元宵节叫“大年”。听大人们说,小镇上的元宵节热闹极了:家家户户到河边放纸船,为了盼来年平平安安,河面上烛光点点,像夜幕中的满天繁星;锣鼓声中小伙子们舞着巨龙,时而高扬,时而低回,上下翻滚,壮观极了;龙珠灯、鳌鱼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了
期刊
77岁的农村老人王一民用一辆破旧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吱呀呀在路上颠簸了将近3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下面是王一民老人讲述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他的心路历程——    与母上路“当你踌躇不前的时候,时间会一去不复返”。这是我过了70岁以后悟出来的道理。一天,我提出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说:“儿啊,咱们能走到西藏吗?”我急忙把地图铺在她面前,告诉她,要说蹬三轮去西藏,所有人都会嘲
期刊
常去的那家健身俱乐部为庆祝成立10周年,举办会员舞蹈比赛,冠、亚、季军选手可延长会期一年。奖励条件实在诱人,原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会员现在下班就直奔俱乐部。  比赛小组由会员与教练自由组合,身段曼妙、技艺高超的会员被教练瓜分一空,身段发福、技艺低劣的会员无人问津。我和刘会计、梅教授、叶医生就属于后者。  一位年轻教练、三位妙龄女郎表演芭蕾舞剧《天鹅湖》之“四小天鹅”,舞姿轻盈,美丽优雅,看得人眼
期刊
我写《红色珍藏》这本书,最大的动力就是想替红军老妈妈了却心愿,因为我和红军老妈妈之间有一种解不开的结。老妈妈把她的故事告诉了我,把红军的遗物托付给了我,当时我只有18岁。从那天开始,也就是从我的青春时代开始,就和这位红军老妈妈有了不解之缘。我觉得我有责任把红军老妈妈的故事讲述出去,把红军老妈妈的文物展示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让历史的真实、文物的真实与今天的世界链接起来,与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链接起
期刊
我一辈子当教师,把青春与精力全部献给了学生。学生们也给了我爱的回报。其间有说不完的事,叙不尽的情。30多年前的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那是“文革”后期,我奉命带领46名初三学生骑着自行车去西郊割麦子。临近中午,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挥汗如雨的学生,看看分给我们的地块已基本完成,我跟班干部商量,休息一下喝口水再突击最后一小块麦地。  10分钟后,我想站起来吆喝大家接着干,不料肚子突然
期刊
1960年,严帆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市,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严帆从小就对革命历史和红色文物情有独钟。1976年,严帆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大柏地供销社工作。当年毛泽东曾在此地亲自指挥红军,成功地伏击了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严帆每每耳闻关山深处松涛阵阵,目睹前村壁上累累弹痕,心中都会陡然升腾起一种强烈的保存相关文物的使命感。  1982年,严帆在圩场上为单位采购水果,偶然得知苏区也曾实行过供销合作股份
期刊
21岁的袁静近日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她参加“2009国际中华小姐”的选美大赛,选票曾排名第二。而由于她在资料中透露自己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又是团中央候补委员,各方议论随之传来,其中最刺耳的莫过于“以公谋私”的批评。目前,袁静以工作繁忙为理由,选择了退出。   这则新闻立刻跃升至各网站排行榜前排,骂者有之,支持者有之。据新浪网调查,8273名投票人中,有64%支持,27%反对,其他人表示无所谓,
期刊
张树模老太太握着笔者的手说,欢迎欢迎,这么大老远的跑来,累了吧,快坐下歇一会儿,喝杯茶水。张树模笑得很灿烂,她的手柔柔的、暖暖的,让人感到特别慈祥。她107岁了,还这般思维敏捷、热情爽朗。  问您老是用的什么“长寿秘方”把自己保养得这么健康?张树模说:我呀,嘛秘方也没有,就是吃家常饭过咱老百姓的平常日子,咱没那么多讲究。76岁的大儿子郑守璋在仔细回忆后说,我一直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她真的没有一点儿“
期刊
1970年11月初,黑龙江兵团20团的蛤蟆通水库工地上红旗招展,开进工地的几十个连队沿着水库岸边安营扎寨,分段作业,炸山挖渠,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二营新建连的天津女知青邵如凤在食堂当炊事员,也随连队上工地,每天三趟送水送饭十分辛苦。一天上午她像往常一样挑着两桶热水去工地,身边多了一个刚来工地的龙国荣。从住宿的工棚到工地现场,少说也有40分钟的路程,夜里刚刚下过雪,道路湿滑,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
期刊
10月5日下午,著名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到一青年男子袭击。据称该男子因不认同其学术观点而采取过激行为,目前已被警方治安拘留。此事传开后,引发了网民们的激烈争论。    打人就是不对  人民网网友:打人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是对文明底线的践踏。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有敬老爱老的传统,阎崇年是位70多岁的老者,打人者据说才30来岁,不知道他的手当时可曾颤抖!    不要把自己看成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