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达拉奉治疗相关肝损伤临床分析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该药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点。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通过主动监测,在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AIS患者中确诊9例发生依达拉奉相关肝损伤。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获取同时期在血管外科ICU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总例数,计算依达拉奉相关肝损伤发生率;收集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依达拉奉相关肝损伤发生率为8.7%(9/103)。9例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52~83岁,平均(65±6)岁;用药到发生肝损伤时间为3~9 d,平均(6±2)d。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9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7例)、碱性磷酸酶升高(4例)、总胆红素升高(2例),1例伴有皮疹。应用RUCAM评估量表评价因果关系,极可能7例,可能2例;DILI严重程度分级均为1级(轻度肝损伤)。停用依达拉奉4~13 d后,8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好转。

结论

依达拉奉可导致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程度较轻,及时干预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期刊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有助于了解儿童青少年群体近视发生发展规律,开展个体化近视防控。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工作的有关单位逐渐增加。我们认为,有效组织、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技术含量、提高应用价值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强调要注重构建多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加强屈光发育档案的完整性、动态更新与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开展近视早期预测、早期干预研究与实践转化,积极推广应用眼视光、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