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淮安区域经济为出发点,结合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出淮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两者实现互动发展。
【关键词】淮安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互动
一、前言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与经济活动相联系,对经济活动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将教育成果反映在经济活动中。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范围往往限于其所在的经济区域内,因而对区域经济影响更为显著,也更易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其他各要素处于有机、复杂的联系之中。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着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共同促进着区域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
二、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属革命老区。人多地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见下表1)。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49.5%,农业比重相对较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15.5%。
近年来,淮安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见表2,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发展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快于“十五”发展水平,快于苏北平均水平,正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逐步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
三、淮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有高等职业院校4所,占在淮高校数的67%,在校学生34500多人,占在淮高校学生数51%,已成为淮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淮安市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从表1、表2不难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既为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外部环境,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是,淮安市在推进城市化战略中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培训、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中大量下岗工人培训再就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需求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问题依然突出。为此,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普遍关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前瞻性、创新性、实践性研究,构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合作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使培养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高职人才,成为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共同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对淮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分析
(一)淮安市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
1.淮安市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生产基地
随着淮安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行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从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向为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淮安市高职教育为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学科、专业,侧重对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为农村人口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转岗就业培训、在职员工继续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支撑的能力。
2.淮安市高职院校是科技成果开发的重要基地
淮安市高职院校利用自身软硬件的优势,为淮安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积极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带动紧缺专业建设和科研,及时有效地服务于淮安市区域经济;针对现实问题为政府、企业提供政策改革、发展计划咨询和可行性论证服务,以科学理性的观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淮安市区域经济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人才需求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就社会而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淮安全力打造的特钢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淮安本地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职院校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也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又通过教育传导机制传递到高职院校,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人才需求下降,相关专业就会萎缩;新兴产业兴起,相关人才需求就会旺盛,催生新的专业或方向。也就是说区域产业结构影响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人才的类型结构也有不同的要求。
五、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的问题
淮安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道路上大步前进,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互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调整需求
目前,淮安市高职院校文史财经类专业比例偏大,直接对口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专业较少,尤其是焊工、钳工、模具等工科专业则更少。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方面在设置专业时忽略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普遍追逐热门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普遍对本区域的行业和企业不甚了解。学校在专业设置时较少考虑产业和企业的状况及企业的认可程度,更多考虑的是学校自身条件和生源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导致区域内人才储备不足。
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强
受短期利益的影响,企业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精力与高职院落校深度合作,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仅是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员工培训的浅层合作,淮安市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难以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缺少独立实践机会;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缺少指导实训的教学经验,难以将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完全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要求并不严格,实习难免流于形式。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消极被动的表现,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科技成果难以真正的转化成先进生产力的尴尬局面。
3.高职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
由于淮安经济发展在江苏省内相对落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每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少,但真正能稳定留在淮安本地的人才不多,大部分毕业生流向苏南、浙江、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性的现象,人才外流的情况较为严重。
六、对建立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思考
通过对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相应措施,以期淮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能和谐发展。
首先,根据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及其课程。淮安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重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以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充足的人才资源。
其次,企业应立足于长远利益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淮安市区域内的企业应立足于长远利益,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等,企业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将它作为生产经营的一环,企业可以利用在这方面的优势,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设施、原材料或实习岗位,严格监督、管理实习工作的安排,并按学生劳务支出支付相应薪金。此外,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与学校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行业协会可以联合区域内中小型企业建立专门合作中心,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并制定本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规范以及职业技能评价的标准,提供社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
再次,充分发挥淮安市政府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先导作用。淮安市政府应将发展高职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形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合力。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理念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鼓励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和企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纽带,以资源互补、优化配置为原则,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马长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J].教育与职业,2007(26).
[2]程冬旭.我国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邓志军.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模式探讨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本文获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资助(项目编号:HAS2010050)。
作者简介:李凡(1975—),女,江苏淮安人,教育学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淮安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互动
一、前言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与经济活动相联系,对经济活动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将教育成果反映在经济活动中。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范围往往限于其所在的经济区域内,因而对区域经济影响更为显著,也更易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其他各要素处于有机、复杂的联系之中。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着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共同促进着区域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
二、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属革命老区。人多地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见下表1)。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49.5%,农业比重相对较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15.5%。
近年来,淮安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见表2,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发展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快于“十五”发展水平,快于苏北平均水平,正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逐步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
三、淮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有高等职业院校4所,占在淮高校数的67%,在校学生34500多人,占在淮高校学生数51%,已成为淮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淮安市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从表1、表2不难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既为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外部环境,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是,淮安市在推进城市化战略中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培训、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中大量下岗工人培训再就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需求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问题依然突出。为此,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普遍关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前瞻性、创新性、实践性研究,构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合作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使培养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高职人才,成为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共同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对淮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分析
(一)淮安市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
1.淮安市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生产基地
随着淮安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行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从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向为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淮安市高职教育为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学科、专业,侧重对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为农村人口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转岗就业培训、在职员工继续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支撑的能力。
2.淮安市高职院校是科技成果开发的重要基地
淮安市高职院校利用自身软硬件的优势,为淮安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积极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带动紧缺专业建设和科研,及时有效地服务于淮安市区域经济;针对现实问题为政府、企业提供政策改革、发展计划咨询和可行性论证服务,以科学理性的观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淮安市区域经济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人才需求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就社会而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淮安全力打造的特钢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淮安本地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职院校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也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又通过教育传导机制传递到高职院校,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人才需求下降,相关专业就会萎缩;新兴产业兴起,相关人才需求就会旺盛,催生新的专业或方向。也就是说区域产业结构影响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人才的类型结构也有不同的要求。
五、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的问题
淮安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道路上大步前进,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互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调整需求
目前,淮安市高职院校文史财经类专业比例偏大,直接对口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专业较少,尤其是焊工、钳工、模具等工科专业则更少。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方面在设置专业时忽略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普遍追逐热门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普遍对本区域的行业和企业不甚了解。学校在专业设置时较少考虑产业和企业的状况及企业的认可程度,更多考虑的是学校自身条件和生源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导致区域内人才储备不足。
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强
受短期利益的影响,企业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精力与高职院落校深度合作,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仅是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员工培训的浅层合作,淮安市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难以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缺少独立实践机会;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缺少指导实训的教学经验,难以将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完全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要求并不严格,实习难免流于形式。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消极被动的表现,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科技成果难以真正的转化成先进生产力的尴尬局面。
3.高职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
由于淮安经济发展在江苏省内相对落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每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少,但真正能稳定留在淮安本地的人才不多,大部分毕业生流向苏南、浙江、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性的现象,人才外流的情况较为严重。
六、对建立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思考
通过对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相应措施,以期淮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能和谐发展。
首先,根据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及其课程。淮安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重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以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充足的人才资源。
其次,企业应立足于长远利益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淮安市区域内的企业应立足于长远利益,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等,企业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将它作为生产经营的一环,企业可以利用在这方面的优势,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设施、原材料或实习岗位,严格监督、管理实习工作的安排,并按学生劳务支出支付相应薪金。此外,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与学校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行业协会可以联合区域内中小型企业建立专门合作中心,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并制定本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规范以及职业技能评价的标准,提供社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
再次,充分发挥淮安市政府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先导作用。淮安市政府应将发展高职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形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合力。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理念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鼓励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和企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纽带,以资源互补、优化配置为原则,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马长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J].教育与职业,2007(26).
[2]程冬旭.我国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邓志军.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模式探讨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本文获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资助(项目编号:HAS2010050)。
作者简介:李凡(1975—),女,江苏淮安人,教育学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