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肖睿,1984年出生,6岁开始写诗,2002年4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校园检讨书》,即引起轰动。《一路嚎叫》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2003年该书发表时他就读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
17岁男孩不倒霉和他的朋友Why是一所寄宿制“贵族中学”里两个有名的“双差生”,因为不堪忍受校园里的死气沉沉和老师的老生常谈,在一个炎热的中午逃出学校,去燕庄寻找一群声名远扬的流浪艺人。燕庄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天堂,那里有他们崇拜的流浪艺人,有最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的解放、自由和尊严的摇滚乐。在他们的想象里,那里充满了平等、友爱、真诚和阳光。
初到燕庄,一切都刺激而新鲜。这群流浪艺人,有的破衣烂衫,有的奇装异服;有的阴郁寡言,有的乐观张扬。两个男孩竭力要融入他们中间,与他们共进午餐,虚心向他们请教。然而,尽管那些流浪艺人浪漫、诗意,但他们身上却也有着许多丑陋、贫穷、粗暴,甚至是野蛮,他们还对两个男孩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排斥。两个男孩这才醒悟,原来所谓的美丽的艺术背后也隐藏着虚伪和丑恶。无奈之下,他们又回到了学校,重新面对强大的精神压力,面对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
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但是对于复杂多变的人生,男孩已经有了更深层的感悟。这次远行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青春期的他们,精彩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一路嚎叫》以调侃、动感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这代人青春的萌动,心底欲望之火的燃烧,青春期特有的躁动、不安、反叛,以及与成人社会的矛盾和对未来的迷惘……
读者评说
青春的愤懑和反叛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不断重演。在今天这个时代,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场景是一个私立学校里的金钱崇拜和伪劣教育,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朋克和摇滚,游戏机和毛片……故事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叙述了一个高中男生和他的同伴逃离学校去投奔想象中的天堂—— 一个位于城市边缘的摇滚人聚居的村子——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逃跑的故事,无辜的青春备受压抑和羞辱,他们不得不用逃跑的方式反抗和自救。面对书中在讲台上表现愚蠢而不是传授知识的老师,他发出了一个一切疑问中的最大疑问:“你们这帮傻瓜为什么任何疑问都没有?”作者掷地有声地批判了世俗、虚伪和平庸。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对想象中的天堂也感到了失望,因为在那里他们发现的仍是空虚、无聊和隐约的等级制,他们终于乖乖地被父母领回了厌恶的学校。那么,他们的逃跑岂非徒劳一场?我想不是,因为逃跑仅是寻找的一种形式,而寻找永远是有意义的。寻找什么?借用主人公解释他心目中的朋克的一句话,寻找的是“真实和简单”。与此相应,所要逃离的也不是某一所学校,而是主人公最害怕患上的那种叫做“虚伪”的绝症。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抵御住虚伪的侵袭,依然真实,这该是多么非凡的成就。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也许逃跑仍然是一种幼稚,在不再逃跑的那一天,我们也就成熟了。然而,正是在告别幼稚的那个时刻,有的人同时也告别了青春,有的人却在那一天开始了他一生一世的青春,从此能够在他站立的任何地方坚韧地生长了。
——选自周国平《青春的反抗和自救》
青春是躁动的、浪漫的。处于青春期里的他们不会因为父辈告诉他们的经验而放弃自己危险的探索,我们也没有理由用过来人的感悟,去指责、苛求他们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的仇视、愤怒也许并非针对某事某人,而是对眼前身边的一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前面有更加美好、理想的东西等待着他们。正如不倒霉所说的,父母们可以无私地爱他们,但永远不会真正地理解他们。只有处在青春期里的人,才真正知道他们的青春到底需要什么!
——选自《成长的代价:童话和神话的双重破灭》
《一路嚎叫》的故事和风格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对现实的反抗体现在被学校开除后的“出逃”经历上,那么《一路嚎叫》里的男孩,则在一阵左冲右突的疯狂嚎叫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开始出发的地方。肖睿力求呈现一种自我的内在真实,一种焦灼和痛苦,乃至深深的绝望。他所袒露的心灵的自然的率性,包含了一种尖刻和刺痛的、对真实世相的穿透力,让人震惊。
——选自《反抗成人世界的虚伪》
作者自白
刚动笔时的那6万多字都被我撕碎烧成了灰,因为那时我竟然会可笑到希望通过它来拯救中国摇滚乐,让13亿人都知道有一群不希望自己白活一场的年轻人,最后让一代青年都明白爱和正义的可贵。可越写我自己越觉着脸红:我凭什么?我在那个村子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凭什么装出一副“知心大姐姐”的样子?烧掉那6万多字对于我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的举动,它让我明白我的生活中没有“一代人”这个词,我只是我自己,我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杀出层层包围做个身心健康的人,于是我写这部小说就成了一个证明的过程。
——选自《<一路嚎叫>自序》
《一路嚎叫》是一个半自传性的东西。我当时在学校里比较压抑,因为我天生比较散漫,所以就离家出走了。我回来以后的状态特别不好,我父亲的一个朋友,电影出版社的一位老师,为了帮助我走出阴影,说写小说吧,我就写小说了。先写了《校园检讨书》,其实是《一路嚎叫》的一个铺垫,我最想写的是《一路嚎叫》。《一路嚎叫》就这样写出来了。
——选自《当代》杂志社汪兆骞访肖睿实录
《校园检讨书》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但里面的很多东西、很多故事都是我身边的人发生的,我就想办法写得荒诞一些,就是把真事说假了。《一路嚎叫》是一个半自传性的东西,我不想掩饰自己,我把自己的缺点、优点都写出来了。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两部我都喜欢。
——选自《当代》杂志社汪兆骞访肖睿实录
精彩扫描
为了不让老F老M见我吵、相互吵、和邻居吵、和同事吵、和马路边上那些专找晦气的人的麻烦的交警吵,和每天拿着菜刀在一具具尸体上划拉的屠夫吵,我握紧双拳,暗下决心——有机会要走!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走!
解决麻烦的最好方法是安然入睡,今夜是我在这个该死的学校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我闭上双眼,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忧伤。我小声说:“晚安!”然后再说,宝贝,你要和我一样熟睡;宝贝,你的心脏在流血;宝贝,你千万不能嚎叫;宝贝,你要永远骄傲。
我必须寻找,因为我深信不疑肯定有火焰般的宝贝在看不见的前方。它像避风的港湾,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处,它会将我也变成火焰般的宝贝!
因为青春永远没有尽头!
●编辑/知非
17岁男孩不倒霉和他的朋友Why是一所寄宿制“贵族中学”里两个有名的“双差生”,因为不堪忍受校园里的死气沉沉和老师的老生常谈,在一个炎热的中午逃出学校,去燕庄寻找一群声名远扬的流浪艺人。燕庄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天堂,那里有他们崇拜的流浪艺人,有最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的解放、自由和尊严的摇滚乐。在他们的想象里,那里充满了平等、友爱、真诚和阳光。
初到燕庄,一切都刺激而新鲜。这群流浪艺人,有的破衣烂衫,有的奇装异服;有的阴郁寡言,有的乐观张扬。两个男孩竭力要融入他们中间,与他们共进午餐,虚心向他们请教。然而,尽管那些流浪艺人浪漫、诗意,但他们身上却也有着许多丑陋、贫穷、粗暴,甚至是野蛮,他们还对两个男孩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排斥。两个男孩这才醒悟,原来所谓的美丽的艺术背后也隐藏着虚伪和丑恶。无奈之下,他们又回到了学校,重新面对强大的精神压力,面对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
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但是对于复杂多变的人生,男孩已经有了更深层的感悟。这次远行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青春期的他们,精彩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一路嚎叫》以调侃、动感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这代人青春的萌动,心底欲望之火的燃烧,青春期特有的躁动、不安、反叛,以及与成人社会的矛盾和对未来的迷惘……
读者评说
青春的愤懑和反叛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不断重演。在今天这个时代,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场景是一个私立学校里的金钱崇拜和伪劣教育,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朋克和摇滚,游戏机和毛片……故事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叙述了一个高中男生和他的同伴逃离学校去投奔想象中的天堂—— 一个位于城市边缘的摇滚人聚居的村子——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逃跑的故事,无辜的青春备受压抑和羞辱,他们不得不用逃跑的方式反抗和自救。面对书中在讲台上表现愚蠢而不是传授知识的老师,他发出了一个一切疑问中的最大疑问:“你们这帮傻瓜为什么任何疑问都没有?”作者掷地有声地批判了世俗、虚伪和平庸。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对想象中的天堂也感到了失望,因为在那里他们发现的仍是空虚、无聊和隐约的等级制,他们终于乖乖地被父母领回了厌恶的学校。那么,他们的逃跑岂非徒劳一场?我想不是,因为逃跑仅是寻找的一种形式,而寻找永远是有意义的。寻找什么?借用主人公解释他心目中的朋克的一句话,寻找的是“真实和简单”。与此相应,所要逃离的也不是某一所学校,而是主人公最害怕患上的那种叫做“虚伪”的绝症。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抵御住虚伪的侵袭,依然真实,这该是多么非凡的成就。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也许逃跑仍然是一种幼稚,在不再逃跑的那一天,我们也就成熟了。然而,正是在告别幼稚的那个时刻,有的人同时也告别了青春,有的人却在那一天开始了他一生一世的青春,从此能够在他站立的任何地方坚韧地生长了。
——选自周国平《青春的反抗和自救》
青春是躁动的、浪漫的。处于青春期里的他们不会因为父辈告诉他们的经验而放弃自己危险的探索,我们也没有理由用过来人的感悟,去指责、苛求他们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的仇视、愤怒也许并非针对某事某人,而是对眼前身边的一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前面有更加美好、理想的东西等待着他们。正如不倒霉所说的,父母们可以无私地爱他们,但永远不会真正地理解他们。只有处在青春期里的人,才真正知道他们的青春到底需要什么!
——选自《成长的代价:童话和神话的双重破灭》
《一路嚎叫》的故事和风格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对现实的反抗体现在被学校开除后的“出逃”经历上,那么《一路嚎叫》里的男孩,则在一阵左冲右突的疯狂嚎叫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开始出发的地方。肖睿力求呈现一种自我的内在真实,一种焦灼和痛苦,乃至深深的绝望。他所袒露的心灵的自然的率性,包含了一种尖刻和刺痛的、对真实世相的穿透力,让人震惊。
——选自《反抗成人世界的虚伪》
作者自白
刚动笔时的那6万多字都被我撕碎烧成了灰,因为那时我竟然会可笑到希望通过它来拯救中国摇滚乐,让13亿人都知道有一群不希望自己白活一场的年轻人,最后让一代青年都明白爱和正义的可贵。可越写我自己越觉着脸红:我凭什么?我在那个村子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凭什么装出一副“知心大姐姐”的样子?烧掉那6万多字对于我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的举动,它让我明白我的生活中没有“一代人”这个词,我只是我自己,我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杀出层层包围做个身心健康的人,于是我写这部小说就成了一个证明的过程。
——选自《<一路嚎叫>自序》
《一路嚎叫》是一个半自传性的东西。我当时在学校里比较压抑,因为我天生比较散漫,所以就离家出走了。我回来以后的状态特别不好,我父亲的一个朋友,电影出版社的一位老师,为了帮助我走出阴影,说写小说吧,我就写小说了。先写了《校园检讨书》,其实是《一路嚎叫》的一个铺垫,我最想写的是《一路嚎叫》。《一路嚎叫》就这样写出来了。
——选自《当代》杂志社汪兆骞访肖睿实录
《校园检讨书》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但里面的很多东西、很多故事都是我身边的人发生的,我就想办法写得荒诞一些,就是把真事说假了。《一路嚎叫》是一个半自传性的东西,我不想掩饰自己,我把自己的缺点、优点都写出来了。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两部我都喜欢。
——选自《当代》杂志社汪兆骞访肖睿实录
精彩扫描
为了不让老F老M见我吵、相互吵、和邻居吵、和同事吵、和马路边上那些专找晦气的人的麻烦的交警吵,和每天拿着菜刀在一具具尸体上划拉的屠夫吵,我握紧双拳,暗下决心——有机会要走!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走!
解决麻烦的最好方法是安然入睡,今夜是我在这个该死的学校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我闭上双眼,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忧伤。我小声说:“晚安!”然后再说,宝贝,你要和我一样熟睡;宝贝,你的心脏在流血;宝贝,你千万不能嚎叫;宝贝,你要永远骄傲。
我必须寻找,因为我深信不疑肯定有火焰般的宝贝在看不见的前方。它像避风的港湾,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处,它会将我也变成火焰般的宝贝!
因为青春永远没有尽头!
●编辑/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