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度:左右人类命运的神秘线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的德国生物学家卡尔·伯格曼发现在动物界存在这样一条规律: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外形越接近球形,而这是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因为在同等温度,相同体积的情况下球形表面积最小,也最利于保暖。
  伯格曼发现的这条规律后来被人们称为“伯格曼法则”。这一法则真实揭示了地球纬度对动物命运发展的重要影响,说明高纬度地区的动物与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因纬度差异而有所不同。而近一个时期以来,多国科学家发现,纬度还应当算是一条重要的左右人类命运的神秘线。
  低纬度人“偏小”之谜
  如研究证实,纬度高低能够影响人的脑容量和眼睛的大小,并能决定人体型的大小。
  前不久,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来自12个国家的55个19世纪的头骨进行分析,重点检测了这些头骨脑腔容量和眼窝的大小,结果显示,人的脑容量大小和眼睛大小跟人祖籍所在地所处纬度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如远离赤道的英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416毫升,而很靠近赤道的密克罗尼西亚人的这个数字仅为1200毫升,而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脑容量则为1484毫升,高出密克罗尼西亚人20%以上。而眼睛大小的差异情况也与此类似。如英国人头骨的眼窝容量为26.22毫升,斯堪的纳维亚人为26.83毫升;而密克罗尼西亚人为21.83毫升。这表明低纬度的人眼睛要小于高纬度的人。
  研究人员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人越是远离赤道,所获得的光照越少,所以人的眼睛要变得越大越好。而且他们的大脑也需要变大,以处理眼大带来的更多的视觉信息。当然,大脑较大并不意味着高纬度的人更聪明,只是意味着他们的大脑要更多地花费在处理视觉信息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国的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体型要小一些。就整个地球而言,情况也是如此。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还是纬度。因为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而温度差异就会对地球上任何生物的体型产生直接影响。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因受全球变暖影响,动植物体型普遍在“缩水”: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植物体型可能缩小3%~17%,而动物体型缩小的比例可达6%~22%。
  为什么温度差异会影响体型呢?科学家认为,因为个体越大,相对体积来说,表面积就越小,越容易保温。另外,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体内就越需要更多的热量,而要产生更多的热量,就需要更多的细胞来支撑,细胞多了,人的体型自然要大,反之就要小些。
  有趣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世界各地上千人肠道微生物的分析发现,那些生活在南部的人比生活在北方的人的肠道中,与肥胖相关的肠道细菌要少很多。这表明人体内的微生物也受温度的影响,参与了人的体型的塑造活动。
  高纬度人因何强悍、
  思维缜密?
  早些时候,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阿莫多瓦描述了一种对比强烈的景象:好多西班牙老人的生活穷苦、邋遢、悲惨,而德国老人则基本上都过得安康体面,其因可能是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因为青壮年的德国人在工作挣钱储蓄的时候,青壮年的西班牙人还在夜夜笙歌纵酒狂欢呢。不过,在科学家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原因是民族性格的差异,而民族性格的差异又是民族所处纬度的差异造成的。
  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对人类近5000年发展历史的研究发现,越趋于寒带,阴霾越重的地区,民族性格越严谨、缜密;反之,越是温暖晴朗、阳光普照的地区,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而且高纬度国家因气候寒冷,生存条件差,所以那里的民族要生存发展,就很可能选择通过战争等掠夺手段去获得生存资源,从而铸就了强悍的民族性。而低纬度国家条件较好,鱼肥水美、瓜果飘香的地方很多,因而人们容易贪图享乐,因此不够强悍。换句话说,在同等科技水平的条件下,高纬度、气候寒冷的国家,其军队要比低纬度、气候热的国家强悍。比如历史上的俄国、德国、英国就比南方的法国、意大利、东南欧强悍。即使像瑞典这样的小国,过去也曾经强悍无比,而非洲就没有几个强悍的国家。
  重要的是,历史事实也清楚地表明,北半球低纬度国家在与高纬度国家的对抗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占据上风。这有力证明了高纬度民族确实强悍。这正所谓是纬度决定民族的性格,而民族性格能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像前述西班牙和德国老人晚年境况的差异,说到底就是性格差异造成的,生活习惯差异只是性格差异的具体表现罢了。
  不过最近,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纬度也会给高纬度地区的人带来“厄运”。科学家仔细研究了导致人自杀的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地区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规模、贫穷程度、失业率、缺乏教育的程度、人口密度、男女比例、离婚率、住所所处纬度位置等,最后确认,纬度位置与自杀风险有很大的关系:祖籍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其自杀风险更高。这表明,纬度过高,也许会导致人脑内部代谢异常,继而增加自杀风险。
  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类对纬度这条人类“命运线”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下一步应该重点研究纬度使人体产生的相关化学变化,这样才会为人类通过科学手段预防有关疾病,把握自身命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其他文献
地球时刻都在自转,大约24小时自转一圈,每小时会转过大约15°的角度。这样的旋转对于脚踏地面,随着地球转动的我们来说,根本无法感受到。那么地球上的我们怎么才能看到地球的自转呢?  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  如果有一种仪器可以不随着地球转动,那么把它放在北极点上,地球转动的时候,它与地球之间就会有个相对运动,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地球不动,它在缓慢转动,转动的速度也是每小时转过大约15°。  什么仪器能够不
期刊
不久前,湖北省有关单位创办了一个奇特的银行——“生命银行”,这银行是储存生命的吗?的确如此,它的正式名称是“人体细胞保存库”。如果“储户”花1.58万元将自身的免疫细胞存入库里,那么一旦患病,就可从生命银行里取出“种子细胞”进行培养,然后用于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据介绍,用“储户”的“种子细胞”,未来可治疗种子主人的各种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人们由此可以保命增寿。  生命银行的做法靠谱吗?真的能
期刊
超级细菌威胁婴儿生命  他们是医院病人中最脆弱的一群:新生婴儿,很多还是早产的,另一些则患有先天疾病。他们需要呆在医院的监护病房里。但现在,一个新的威胁又在逼近他们,即医院里常见的一种超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作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恶果之一,如今MRSA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2011年,在英国阿顿布鲁克医院的特殊婴儿监护室,3名婴儿的皮肤上发现了MRSA。尽管它
期刊
我们每天都在慢慢变老,当然,我们身体的老化进程是从头到脚、从表到里全面演绎的,变老过程就像电影的连续镜头,直到生命结束。那么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头脸为例,我们的头脸变老,究竟有哪些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镜头”呢?别急,且让科学家为你展示一些“慢镜头”——  变老镜头连连拍  最近,我国一个研究团队对汉族人的头脸特征的年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之所以选择汉族人,是因为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容貌特征
期刊
世上男人都同根?  有些事情说起来真难以置信。譬如10多年前,基因学家通过调查全世界各个民族不计其数男人的Y染色体之后宣布,今天地球上生活的所有男人都是同一个男人的后裔,这个男人大约生活在距今6~14万年前。因在《圣经》的传说中,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故科学家借此说法,称其为“Y染色体亚当”。  科学家这个观点的依据是,男性的Y染色体是单传,传男不传女的。比如你身上的Y染色体完全来自你父亲,
期刊
很  多动物都有尾巴。牛在吃草的时候,鱼在游动的时候,狗见到熟人的时候……都少不了要摆尾巴。  很多细菌也有尾巴。细菌的尾巴我们一般叫鞭毛。鞭毛的工作方式迥异于动物尾巴。动物尾巴是用来左右摆动的,鞭毛却呈螺旋状,像开软木塞的起子,能以每分钟200~1000圈的速度旋转,推动细菌向前运动。  众所周知,人类的精子也是有尾巴的。但你恐怕不知道:在人体细胞中,超过99%的细胞都拥有尾巴。它们有的能摆动,
期刊
体验数学之美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形式的美——一张天使般的面容,一道秀丽的风光,一首优美的交响曲等等。上面所列举的美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感官体验。但在,还有一种美的形式,它是来源于人的高级思维,这个就是数学之美。数学公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对于有些人,尤其是数学家来说,许多数学公式就变得十分优美起来。描述数学之美,许多学者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说过,数学的抽象之美是美所
期刊
雾霾令城市里的人避之不及,也挥之不去。人们怎样才能主动躲避并消减这久聚不散的雾霾呢?最近,西班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奇思妙想:给城市加装坦克式的履带,让城市像一个大坦克一样,在雾霾出现的时候,可以“拔腿”就走,想停在哪里就停在哪里。当然,这类“带腿儿”的移动城市自然要拥有一座城市应该具备的一切,其中包括运动设施、餐馆、学校、医院和图书馆等等,而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就像日常人们
期刊
蜂群锐减将影响到  我们的生活  明媚的春日里,打开窗户,不小心就会有蜜蜂“嗡嗡嗡”地飞进来。“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看着这些到处乱闯的小客人,你大概不会意识到,这几年它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浩劫。由于气候变化、农药的滥用和寄生病毒的肆虐等因素,世界上蜂群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这不仅意味着,未来蜂蜜将成为稀罕之物,而且还意味着,像苹果、杏子这类靠蜜蜂传粉的水果以及洋葱这样的蔬菜,以后不
期刊
一间宽敞的实验室里放着一堆古怪的仪器。在一张跷跷板似的床上,躺着一个人,一位留着大胡子的科学家正向他低下头去。通过一会儿调节游码,一会儿调节砝码,这位科学家时刻关注着装在跷跷板一头的指针投绘在滚筒卷纸上的曲线。如果他的设想没错,那么曲线的波动反映了躺在床上的受试者在思考时,流向大脑的血流量的涨落。  这位叫安吉拉·莫索的意大利科学家,把他的这套装置叫做“称量灵魂的机器”,但他做这个实验并没有任何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