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河绿带规划设计在城镇规划建设当中是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景观格局理论,通过对城镇滨河绿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在城镇滨河绿带规划中运用景观格局理论与生态网络结构结合的方式,进而构建曹娥江两岸以“绿核—绿轴—绿脉—绿带”为框架的滨水绿化网络布局模式,为城镇的滨河绿带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滨河绿带规划 景观格局 网络布局模式
一个城镇的形成、分布和发展往往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五水共治大环境下,城镇滨河地区成为生态营造和景观规划的重要区域,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城镇滨河绿带规划影响着城镇的空间形态和格局,对城镇景观表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景观格局理论的发展为减轻城镇生态网络破碎化影响、构建滨河绿色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是基于景观格局理论,对城镇滨河绿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城镇滨河绿带规划中运用景观格局理论与生态网络结构,进而构建曹娥江两岸滨河绿带规划格局模式,从而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曹娥江流域绿色生态资源,为城镇的滨河绿带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曹娥江主流全长 197km,流域总面积 6080 km2,是钱塘江主要支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研究的是上虞市境内的曹娥江,研究流域主要为上虞市高铁新城区、城北区、滨江新城区、老城区、城南区等区域,研究长度约为15公里。
二、景观格局网络提取与分析
1.提取。首先是在遥感影像图(图1-1)和现场调研的基礎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景观生态要素,如水体、道路、植被、农田、建筑等方面进行提取并归纳总结图像信息,分析生态网络特征要素(图1-2)。通过对上虞曹娥江滨河沿岸绿地植被特性进行梳理,了解其在滨河空间中的形态表达方式,进一步对滨河绿带斑块、网络特征进行强化,得出河道强化表现图(图1-3)。
2.曹娥江两岸生境网络现状格局特征。
2.1生态斑块分布不均衡,曹娥江两岸绿地主要集中在三环大桥以东的城北区、老城区、城南区等区域,分布了儿童公园、湿地公园、滨江体育公园、曹娥江风景名胜区、多宝寺、舜帝陵等生态斑块,此区域生态斑块数量相对丰富,而三环桥西北侧农田面积较大,适当穿插着河流、道路的防护绿地,但是生态斑块数量相对较少。
2.2曹娥江廊道两侧的生态廊道、生境斑块面积差异显著。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等比较零碎分散,局部斑块之间距离较远,与周围区域缺乏安全、充分的廊道沟通与联系。
2.3研究范围内沿着曹娥江两岸基本形成了“七横两贯穿”的道路骨架,“七横”分别为人民路、舜江路、三环路、329国道、南北中心大道、杭甬高速、上三高速,滨江路和江东路沿岸贯穿其中。曹娥江两岸分布多条支流,基本形成了沟通曹娥江两岸区域与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之间的生态网状绿化格局,为构建均衡稳定的的生态网络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城镇滨河绿带规划框架构建与策略
1.增加斑块数量,优化斑块规模与空间关系。在曹娥江两侧滨河绿带内部结合城镇自然条件,以曹娥江为纵向景观轴,在保留原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增加舜会百官广场、城市阳台、音乐广场与百官广场等多个景观节点,与儿童公园、湿地公园、滨江体育公园、曹娥江风景名胜区等各大公园绿地以点的形式串联,各自渗透、关联,和谐共存。
2.提升廊道空间连续性,提高景观连接度。由于城镇交通及各类用地对城镇景观的割裂,致使景观产生破碎化,增加斑块之间的连接成为滨河生态网络设计的重点。借助曹娥江两岸道路及高速公路等线性绿地空间,尤其是曹娥江两岸已经形成的“七横两贯穿”的道路骨架,将两岸景点由道路绿化连成一条沿江交错纵横的景观带。同时结合曹娥江两岸分布的支流、山体、农田防护林等,规划较宽的生态廊道,为各类动物迁移提供保护通道。
3.突破研究对象的范畴,从整个城镇、市域甚至更大区域的山地、森林、农田、水域、风景区等环境角度考虑滨河绿带生态网络建设,从而构筑出城乡一体化,覆盖整个城镇面域的生境网络系统[4]。根据城镇滨河绿带规划网络的组成要素,基于景观格局现状现状,参考上虞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提出“绿核—绿轴—绿脉—绿带”的滨水绿化网络布局模式。以公园、风景名胜区、广场、生态林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斑块为绿核,曹娥江沿岸绿化为绿轴,贯穿连通的支流为绿脉,道路交通等线性、带状用地为景观绿带,形成“滨水绿核、中心绿轴、生态绿脉、景观绿带”的相互渗透,互相交织的整体规划格局(图2)。
四、结语
城镇滨河绿带是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维持城镇生态功能的核心,可以为生物提供相应的生态空间,是实现五水共治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本研究在借景观格局理论基础上,分析研究上虞市曹娥江的河道绿地的景观格局,对其景观河道生态网络主要特征要素进行提取,对城镇河道生态建设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曹娥江两岸滨河绿带规划提出相应策略,也为河道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吕益民.集聚曹娥江水资源优势的若干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0(6):115-119.
[2]王云才.景观生态空间网络的图式语言极其应用[J]..中国园林,2015,31(6):77-81.
[3]谭瑛.姚青杉.基于生境网络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模式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5):92-96.
[4]杨俊宴,胡昕宇.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J]..城市规划,2013,37(6):68-75.
作者简介:过萍艳(1987—),女,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TRC1518).
关键词:滨河绿带规划 景观格局 网络布局模式
一个城镇的形成、分布和发展往往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五水共治大环境下,城镇滨河地区成为生态营造和景观规划的重要区域,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城镇滨河绿带规划影响着城镇的空间形态和格局,对城镇景观表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景观格局理论的发展为减轻城镇生态网络破碎化影响、构建滨河绿色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是基于景观格局理论,对城镇滨河绿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城镇滨河绿带规划中运用景观格局理论与生态网络结构,进而构建曹娥江两岸滨河绿带规划格局模式,从而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曹娥江流域绿色生态资源,为城镇的滨河绿带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曹娥江主流全长 197km,流域总面积 6080 km2,是钱塘江主要支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研究的是上虞市境内的曹娥江,研究流域主要为上虞市高铁新城区、城北区、滨江新城区、老城区、城南区等区域,研究长度约为15公里。
二、景观格局网络提取与分析
1.提取。首先是在遥感影像图(图1-1)和现场调研的基礎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景观生态要素,如水体、道路、植被、农田、建筑等方面进行提取并归纳总结图像信息,分析生态网络特征要素(图1-2)。通过对上虞曹娥江滨河沿岸绿地植被特性进行梳理,了解其在滨河空间中的形态表达方式,进一步对滨河绿带斑块、网络特征进行强化,得出河道强化表现图(图1-3)。
2.曹娥江两岸生境网络现状格局特征。
2.1生态斑块分布不均衡,曹娥江两岸绿地主要集中在三环大桥以东的城北区、老城区、城南区等区域,分布了儿童公园、湿地公园、滨江体育公园、曹娥江风景名胜区、多宝寺、舜帝陵等生态斑块,此区域生态斑块数量相对丰富,而三环桥西北侧农田面积较大,适当穿插着河流、道路的防护绿地,但是生态斑块数量相对较少。
2.2曹娥江廊道两侧的生态廊道、生境斑块面积差异显著。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等比较零碎分散,局部斑块之间距离较远,与周围区域缺乏安全、充分的廊道沟通与联系。
2.3研究范围内沿着曹娥江两岸基本形成了“七横两贯穿”的道路骨架,“七横”分别为人民路、舜江路、三环路、329国道、南北中心大道、杭甬高速、上三高速,滨江路和江东路沿岸贯穿其中。曹娥江两岸分布多条支流,基本形成了沟通曹娥江两岸区域与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之间的生态网状绿化格局,为构建均衡稳定的的生态网络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城镇滨河绿带规划框架构建与策略
1.增加斑块数量,优化斑块规模与空间关系。在曹娥江两侧滨河绿带内部结合城镇自然条件,以曹娥江为纵向景观轴,在保留原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增加舜会百官广场、城市阳台、音乐广场与百官广场等多个景观节点,与儿童公园、湿地公园、滨江体育公园、曹娥江风景名胜区等各大公园绿地以点的形式串联,各自渗透、关联,和谐共存。
2.提升廊道空间连续性,提高景观连接度。由于城镇交通及各类用地对城镇景观的割裂,致使景观产生破碎化,增加斑块之间的连接成为滨河生态网络设计的重点。借助曹娥江两岸道路及高速公路等线性绿地空间,尤其是曹娥江两岸已经形成的“七横两贯穿”的道路骨架,将两岸景点由道路绿化连成一条沿江交错纵横的景观带。同时结合曹娥江两岸分布的支流、山体、农田防护林等,规划较宽的生态廊道,为各类动物迁移提供保护通道。
3.突破研究对象的范畴,从整个城镇、市域甚至更大区域的山地、森林、农田、水域、风景区等环境角度考虑滨河绿带生态网络建设,从而构筑出城乡一体化,覆盖整个城镇面域的生境网络系统[4]。根据城镇滨河绿带规划网络的组成要素,基于景观格局现状现状,参考上虞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提出“绿核—绿轴—绿脉—绿带”的滨水绿化网络布局模式。以公园、风景名胜区、广场、生态林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斑块为绿核,曹娥江沿岸绿化为绿轴,贯穿连通的支流为绿脉,道路交通等线性、带状用地为景观绿带,形成“滨水绿核、中心绿轴、生态绿脉、景观绿带”的相互渗透,互相交织的整体规划格局(图2)。
四、结语
城镇滨河绿带是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维持城镇生态功能的核心,可以为生物提供相应的生态空间,是实现五水共治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本研究在借景观格局理论基础上,分析研究上虞市曹娥江的河道绿地的景观格局,对其景观河道生态网络主要特征要素进行提取,对城镇河道生态建设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曹娥江两岸滨河绿带规划提出相应策略,也为河道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吕益民.集聚曹娥江水资源优势的若干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0(6):115-119.
[2]王云才.景观生态空间网络的图式语言极其应用[J]..中国园林,2015,31(6):77-81.
[3]谭瑛.姚青杉.基于生境网络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模式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5):92-96.
[4]杨俊宴,胡昕宇.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J]..城市规划,2013,37(6):68-75.
作者简介:过萍艳(1987—),女,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TRC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