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李建友老师的《内江旧闻录》一书。这是一本对内江历史文化“富矿”深入挖掘、真切记录点滴记忆的文集。全书图文并茂,由汉安流徽、文教熏染、革命浪潮、丹青遗墨、乡土记忆、物华包容六部分组成,收文130篇,共66万余字。
东汉顺帝时,在内江设汉安县,李老师对“内江·汉安”这方水土、乡民一往情深,怀着对桑梓的爱、对文化的敬重,几十年默默耕耘,孜孜矻矻:一则实地勘察、寻访,包括文字笔录、寻访当事人、测量、摄影等,求真务实,做到言之有物;又博览群书,广泛查阅史书、方志、族谱家谱、地方契约、碑刻文献、文集、笔记、专著专论、回忆录等,做到了言之有据。这就使得其《内江旧闻录》充实可信,足以传世。
《内江旧闻录》是在内江历史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枚硕果,沉甸甸的。它的出版是内江文史界的一件胜事,可大大深化对内江历史文化的认识,让人对这方水土、乡人顿生爱意,堪称内江的《清明上河图》。
纵向看,该书从内江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入手,梳理了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当代的内江旧人、旧事、旧物(文化遗址、遗物),画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璀璨辉煌的内江历史文化长卷。其中写明代、民国最详,这是内江经济、社会、文化最活跃、名人辈出、建树最丰时期,堪称内江史双璧、两个黄金期。
横向看,全书内容丰富,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实业与文化是全书两轴:实业关乎国计民生,又与晚清、民国抗战“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契合。作者如数家珍式地说了实业众领域:农业、工业(糖、酒精、蜜饯、夏布与纺织等)、交通、金融、民间邮驿、仓储、商业、餐饮、旅馆等,叙写平实简明。内江古称科举之乡、文献名邦,今获文化之乡、教育之乡、书画之乡、石牌坊之乡等美誉。李老师富于人文关怀,悉心挖掘内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内江诗词文赋、著述、书画雕刻、科举、教育、出版与书画装裱等。
《内江旧闻录》还点、线、面结合,立体写内江曾有的辉煌——
“点”指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可分“走出去的内江人”“走入内江的外乡人”,前者如王褒、赵贞吉、丈雪通醉、张善孖、张大千、范长江等,后者如黄云鹄、林同炎、魏岩寿、范旭东、李约瑟(英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冯玉祥、黄炎培、老舍、丰子恺、沈从文等,出入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文化交流的雄伟乐章。内江自古“因航而兴、因驿而兴”,因此不保守僵化,勇于闯荡大千世界,吸纳外来文化。
“线”指一个个内江文化世家——刘家、高家、杨家、阴家、马家、何家、梅家、赵家、张家等。这些家族瓜瓞绵绵,在公益慈善、教育、文化建树、诗文书画等领域都造福乡民,反哺一方,成为内江文化星空里一颗颗璀璨之星,照耀这方水土。
“面”指内江旧日,尤其是明代、民国曾有的百业兴旺局面——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
《内江旧闻录》还动情地写了内江丰富的文化遗址、遗物:古镇古街、佛寺道观、义渡、书院、牌坊、会馆等。古镇如椑木、白马、东兴、龙门、高梁、双才等;街巷如民族路、桂湖街、蛋市巷、河坝街等;众多以“义”字冠首的田、学、医、桥、井、渡等,其中义渡最著名,素有“行遍州县路,内江好过渡”的俗语。
佛寺如圣水寺。《内江旧闻录》之《内江圣水寺及其名人缘》一篇就梳理了从宋到近代众多高僧大德、文人墨客、书画家、政治家、社会名流、学者、实业家等的圣水缘。一寺竟牵连出琳琅满目的有趣事儿、林林总总的卓有建树的人物,有如《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颇让人惊诧感怀。其实,从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可知,南北朝时佛寺作为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空间(宗教的、文化交流的、政治的、集画雕乐舞建筑园林于一体的艺术的、教育的、公益慈善的)就已发育健全了。佛寺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社会文化功能十分重要而多元,与民众有着密切关联。
书中生动细腻描述了内江乡土景观之美,如言鹭澜洞现有唐颜真卿,宋黄庭坚,明刘承祐,清胡微元、龚晴皋、黄云鹄、张船山、罗赐卿诸名家诗文、对联、榜题等;又及堪称诗书画坊的“云霞古刹牌坊”——上刻释本聪、王果、李春暄、刘稚、谢廷榮、张云衢、毛俊章、陈毓品、尤勤光、潘裕本、刘天衢、潘登瀛、陈文藻等诸家记、赋、诗、联等及戏曲人物、花卉等,成为古典文学、书法、雕刻“三合一”的综合性田野石质文献。
隆昌石牌坊群数量多,门类齐,其历史、社会、文化意蕴最是丰富。牌坊群位于成渝驿道上,借驿道将坊主事迹功德等口头传播开来,是富于表彰激励性的公共纪念性建筑、敞开的公共文化空间。牌坊能体现古代良好的官民互动关系。其建立与维护,能体现民间社会组织机能、民间经济实力,能培育共同的思想情感、文化心理,引导公众一心向善。牌坊作为综合艺术,聚建筑、诗文辞赋戏曲、雕刻书画于一体,最能展现地方文化实力,见证书画之乡的文化璀璨。
美国约翰·布林霍夫·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一书中说,“景观之美源于人类文明。我们看到的乡土景观的形象是普通的人的形象:艰苦、渴望、互让、互爱。只有体现这些品质的景观,才是真正的美的景观。景观不仅强调了我们的存在和个性,还揭示了我们的历史。识别一处栖息景观,栖居者都是凭感觉:公认的当地美酒佳肴的地道口味,特定季节的芳香,还有民歌的唱腔。”总之,内江乡土景观是美的,让人流连忘返。
李老师较早关注沈从文在内江土改一事,他的《文学大师笔下的内江——读〈沈从文家书〉》一文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沈从文家书的丰富内容与重要价值,称其“除谈及家事以外,笔墨多用于记录、描写内江所见乡土民风民俗、蔗乡的人文精神、旧时糖房的生产情况及资金,对表现和反思乡村世界的文学的思考”;“正是这位蜚声中外的艺术家留给内江人民,可惠传百代的宝贵地方文献”。应该说,“沈从文与内江”这一课题非常重要,沈从文的内江之行,是“内江一座城与沈从文一个人”的“共赢”。《沈从文全集》第十九卷收有沈从文于1951年11月8日到次年2月9日从内江双才乡(今镇)寄妻、子家书36封,寄友人金野、杨振声书信各一。沈从文曾自称“乡下人”。他关注内江“乡巴佬”的劳动、生活,对内江农村民俗文物描述简明生动,有时随文线描,寥寥几笔却形神俱备,如那加铁钉以防雨天路滑的钉鞋、“这里竹椅子都是宋代款式”、烘笼、大木甑、双才老戏台、神龛雕花长案、陶盆陶坛……沈从文在家书里写道:“本地极好的红陶质器,却很少有本地人提起。本地的旧式木浮雕,到处都有极有价值的东西,在国内都可展览,即以乡村窗棂而言,也可以收集成一大观”。沈从文的考古被尊为“抒情考古”,其背后是乡民的劳动生活,是沈翁的温情与体悟。从书信内容看,目前所见应该还不是沈从文内江书信的全璧,以后可能会有新发现。不过,这批书信是迄今为止内江外来者写内江最详、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献,也是描写生动细腻、淡淡抒情的最优美的白话文学。复旦大学张新颖在《沈从文九讲》里说:“书信所包含的信息涉及诸多方面,丰富复杂,不可简慢对待”。诚哉斯言!
稍加爬梳,历史尘埃就会拂去,老旧的人、事、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有血肉、有情意。也许,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此吧!旧日中国,为迎接春节,很多地方都有“打阳尘”习俗,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天职也许就是“打阳尘”吧!
总之,《内江旧闻录》内容丰富,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都详实可靠,叙述简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1.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往往一体,陈垣说:“一个国家是多方面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多方面发展与长期积累缺一不可。2.民间有力量,民众有活力、创造力。3.人才要有出有入,要有交流。经作者的苦心翻阅文献、勘访实地,那些时光中已渐渐模糊的先贤身影变得清晰,沉于尘埃中的旧事重又活现,那些牌坊、民间契约、摩崖题刻等的文化意蕴得以生动细致地揭示。
地方文史,应走两条路:一是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古典中国,地方文史的著述、研究传统很久远,学术资源甚丰富,历代史书、方志、谱牒、都市赋、笔记、竹枝词等,都足资借鉴取用,依旧有学术活力,此举一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专记洛阳佛寺,两宋继以《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志》《南宋临安两志》《剡录》等,形成一文脉不断的都市著述谱系。它们直接推动朱自清写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并直接催生法国汉学大师谢和耐之汉学巨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的诞生。二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已有的西方新文化史学派、年鉴学派(可参考辜振丰《布尔乔亚:欲望与消费的古典记忆》),关注社会与文化、劳动与生活的“全部”;中国都市史研究方面,美国施坚雅和日本的一些汉学家都已着先鞭,成果不俗。我们很可以借用这些“利器”,使地方文史关注的空间更大,更具国际视野;让地方文史更有滋味,从而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汉安·内江”有美食可咀嚼,有先贤可景仰,有温婉可人的民俗可依恋,有蕴含无限情味的旧址可流连,有“老物件儿”可抚摩——上面隐隐还有祖辈的手泽与温情、劳动生活的智慧情思……
这就是我们的“家”。
好吧,我们回家。
(题图为内江隆昌牌坊之一)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东汉顺帝时,在内江设汉安县,李老师对“内江·汉安”这方水土、乡民一往情深,怀着对桑梓的爱、对文化的敬重,几十年默默耕耘,孜孜矻矻:一则实地勘察、寻访,包括文字笔录、寻访当事人、测量、摄影等,求真务实,做到言之有物;又博览群书,广泛查阅史书、方志、族谱家谱、地方契约、碑刻文献、文集、笔记、专著专论、回忆录等,做到了言之有据。这就使得其《内江旧闻录》充实可信,足以传世。
《内江旧闻录》是在内江历史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枚硕果,沉甸甸的。它的出版是内江文史界的一件胜事,可大大深化对内江历史文化的认识,让人对这方水土、乡人顿生爱意,堪称内江的《清明上河图》。
纵向看,该书从内江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入手,梳理了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当代的内江旧人、旧事、旧物(文化遗址、遗物),画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璀璨辉煌的内江历史文化长卷。其中写明代、民国最详,这是内江经济、社会、文化最活跃、名人辈出、建树最丰时期,堪称内江史双璧、两个黄金期。
横向看,全书内容丰富,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实业与文化是全书两轴:实业关乎国计民生,又与晚清、民国抗战“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契合。作者如数家珍式地说了实业众领域:农业、工业(糖、酒精、蜜饯、夏布与纺织等)、交通、金融、民间邮驿、仓储、商业、餐饮、旅馆等,叙写平实简明。内江古称科举之乡、文献名邦,今获文化之乡、教育之乡、书画之乡、石牌坊之乡等美誉。李老师富于人文关怀,悉心挖掘内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内江诗词文赋、著述、书画雕刻、科举、教育、出版与书画装裱等。
《内江旧闻录》还点、线、面结合,立体写内江曾有的辉煌——
“点”指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可分“走出去的内江人”“走入内江的外乡人”,前者如王褒、赵贞吉、丈雪通醉、张善孖、张大千、范长江等,后者如黄云鹄、林同炎、魏岩寿、范旭东、李约瑟(英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冯玉祥、黄炎培、老舍、丰子恺、沈从文等,出入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文化交流的雄伟乐章。内江自古“因航而兴、因驿而兴”,因此不保守僵化,勇于闯荡大千世界,吸纳外来文化。
“线”指一个个内江文化世家——刘家、高家、杨家、阴家、马家、何家、梅家、赵家、张家等。这些家族瓜瓞绵绵,在公益慈善、教育、文化建树、诗文书画等领域都造福乡民,反哺一方,成为内江文化星空里一颗颗璀璨之星,照耀这方水土。
“面”指内江旧日,尤其是明代、民国曾有的百业兴旺局面——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
《内江旧闻录》还动情地写了内江丰富的文化遗址、遗物:古镇古街、佛寺道观、义渡、书院、牌坊、会馆等。古镇如椑木、白马、东兴、龙门、高梁、双才等;街巷如民族路、桂湖街、蛋市巷、河坝街等;众多以“义”字冠首的田、学、医、桥、井、渡等,其中义渡最著名,素有“行遍州县路,内江好过渡”的俗语。
佛寺如圣水寺。《内江旧闻录》之《内江圣水寺及其名人缘》一篇就梳理了从宋到近代众多高僧大德、文人墨客、书画家、政治家、社会名流、学者、实业家等的圣水缘。一寺竟牵连出琳琅满目的有趣事儿、林林总总的卓有建树的人物,有如《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颇让人惊诧感怀。其实,从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可知,南北朝时佛寺作为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空间(宗教的、文化交流的、政治的、集画雕乐舞建筑园林于一体的艺术的、教育的、公益慈善的)就已发育健全了。佛寺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社会文化功能十分重要而多元,与民众有着密切关联。
书中生动细腻描述了内江乡土景观之美,如言鹭澜洞现有唐颜真卿,宋黄庭坚,明刘承祐,清胡微元、龚晴皋、黄云鹄、张船山、罗赐卿诸名家诗文、对联、榜题等;又及堪称诗书画坊的“云霞古刹牌坊”——上刻释本聪、王果、李春暄、刘稚、谢廷榮、张云衢、毛俊章、陈毓品、尤勤光、潘裕本、刘天衢、潘登瀛、陈文藻等诸家记、赋、诗、联等及戏曲人物、花卉等,成为古典文学、书法、雕刻“三合一”的综合性田野石质文献。
隆昌石牌坊群数量多,门类齐,其历史、社会、文化意蕴最是丰富。牌坊群位于成渝驿道上,借驿道将坊主事迹功德等口头传播开来,是富于表彰激励性的公共纪念性建筑、敞开的公共文化空间。牌坊能体现古代良好的官民互动关系。其建立与维护,能体现民间社会组织机能、民间经济实力,能培育共同的思想情感、文化心理,引导公众一心向善。牌坊作为综合艺术,聚建筑、诗文辞赋戏曲、雕刻书画于一体,最能展现地方文化实力,见证书画之乡的文化璀璨。
美国约翰·布林霍夫·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一书中说,“景观之美源于人类文明。我们看到的乡土景观的形象是普通的人的形象:艰苦、渴望、互让、互爱。只有体现这些品质的景观,才是真正的美的景观。景观不仅强调了我们的存在和个性,还揭示了我们的历史。识别一处栖息景观,栖居者都是凭感觉:公认的当地美酒佳肴的地道口味,特定季节的芳香,还有民歌的唱腔。”总之,内江乡土景观是美的,让人流连忘返。
李老师较早关注沈从文在内江土改一事,他的《文学大师笔下的内江——读〈沈从文家书〉》一文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沈从文家书的丰富内容与重要价值,称其“除谈及家事以外,笔墨多用于记录、描写内江所见乡土民风民俗、蔗乡的人文精神、旧时糖房的生产情况及资金,对表现和反思乡村世界的文学的思考”;“正是这位蜚声中外的艺术家留给内江人民,可惠传百代的宝贵地方文献”。应该说,“沈从文与内江”这一课题非常重要,沈从文的内江之行,是“内江一座城与沈从文一个人”的“共赢”。《沈从文全集》第十九卷收有沈从文于1951年11月8日到次年2月9日从内江双才乡(今镇)寄妻、子家书36封,寄友人金野、杨振声书信各一。沈从文曾自称“乡下人”。他关注内江“乡巴佬”的劳动、生活,对内江农村民俗文物描述简明生动,有时随文线描,寥寥几笔却形神俱备,如那加铁钉以防雨天路滑的钉鞋、“这里竹椅子都是宋代款式”、烘笼、大木甑、双才老戏台、神龛雕花长案、陶盆陶坛……沈从文在家书里写道:“本地极好的红陶质器,却很少有本地人提起。本地的旧式木浮雕,到处都有极有价值的东西,在国内都可展览,即以乡村窗棂而言,也可以收集成一大观”。沈从文的考古被尊为“抒情考古”,其背后是乡民的劳动生活,是沈翁的温情与体悟。从书信内容看,目前所见应该还不是沈从文内江书信的全璧,以后可能会有新发现。不过,这批书信是迄今为止内江外来者写内江最详、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献,也是描写生动细腻、淡淡抒情的最优美的白话文学。复旦大学张新颖在《沈从文九讲》里说:“书信所包含的信息涉及诸多方面,丰富复杂,不可简慢对待”。诚哉斯言!
稍加爬梳,历史尘埃就会拂去,老旧的人、事、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有血肉、有情意。也许,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此吧!旧日中国,为迎接春节,很多地方都有“打阳尘”习俗,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天职也许就是“打阳尘”吧!
总之,《内江旧闻录》内容丰富,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都详实可靠,叙述简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1.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往往一体,陈垣说:“一个国家是多方面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多方面发展与长期积累缺一不可。2.民间有力量,民众有活力、创造力。3.人才要有出有入,要有交流。经作者的苦心翻阅文献、勘访实地,那些时光中已渐渐模糊的先贤身影变得清晰,沉于尘埃中的旧事重又活现,那些牌坊、民间契约、摩崖题刻等的文化意蕴得以生动细致地揭示。
地方文史,应走两条路:一是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古典中国,地方文史的著述、研究传统很久远,学术资源甚丰富,历代史书、方志、谱牒、都市赋、笔记、竹枝词等,都足资借鉴取用,依旧有学术活力,此举一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专记洛阳佛寺,两宋继以《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志》《南宋临安两志》《剡录》等,形成一文脉不断的都市著述谱系。它们直接推动朱自清写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并直接催生法国汉学大师谢和耐之汉学巨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的诞生。二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已有的西方新文化史学派、年鉴学派(可参考辜振丰《布尔乔亚:欲望与消费的古典记忆》),关注社会与文化、劳动与生活的“全部”;中国都市史研究方面,美国施坚雅和日本的一些汉学家都已着先鞭,成果不俗。我们很可以借用这些“利器”,使地方文史关注的空间更大,更具国际视野;让地方文史更有滋味,从而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汉安·内江”有美食可咀嚼,有先贤可景仰,有温婉可人的民俗可依恋,有蕴含无限情味的旧址可流连,有“老物件儿”可抚摩——上面隐隐还有祖辈的手泽与温情、劳动生活的智慧情思……
这就是我们的“家”。
好吧,我们回家。
(题图为内江隆昌牌坊之一)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