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现状及建议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观教育存在着现实的困境: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匮乏;传统文化影响下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大局意识不强;校园生活中的不法治现象等等,这些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重视法律理论课程,做好法治教育;严格依法管理学生事务,实现法治实践;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相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载体,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法治观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32-0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就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1]。大学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及其效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学生遵纪守法教育是重要内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法治观念也是得益于此。但是,从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与他们所接受的遵纪守法教育不相吻合,知行脱节的现象突出。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匮乏
  一个公民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具备法治素养。从1986年起,教育部在大学里开设法律课程,就已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但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定的法律知识。从大学非法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来看,涉及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只有唯一一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们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版)》中看到,在内容设置方面,介绍了法学基本理论、法治的基本观点、我国部分的法律制度概况。由于该门课程既是大学公共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法律部分的内容又较为枯燥,考核方式单一,以进行试卷笔试为主。大学生只需要熟记背诵,就可以获得很好的考试成绩,也就不自觉地认为这门课程是生硬的说教,考试就是挣学分,更不要说学习法治精神和部分法律的知识,因而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浓、效果欠佳。
  (二)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法治观念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人们的法治观念起着抑制作用。尤其是“人治”、“人情”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刻,以家长制、宗法关系等旧思想为代表,已经浸润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而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时间尚短,社会上“权大于法”,办“人情案”或“关系案”等负面现象时常出现,这些现象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因此,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的法治建设状况,也表现出了模糊的态度。据调查显示,当询问到大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状况的认知程度时,“几乎有一半的同学回答说‘知道一点’。”[4]部分大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非常弱,用法维权的行为更少。面对涉及到自身合法利益和法律问题时,他们更多的是采用“跑关系”、“跑人情”、“花钱请客送礼”等方式处理,有的甚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三)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缺乏
  现今,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物质产品较为丰富,且宣扬个性的社会,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守规则的心理,无视法律法规,大局观念、整体意识薄弱。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敢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欠缺鉴别能力,容易受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一些负面因素的,因而失去判断能力。有部分同学受社会上错误言论的“蛊惑”,认为只要我不违法,我啥事都能做,法律就跟我没关系。这些错误思想在他们当中有一定市场。他们时而讨论这些问题,对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不够自信,对社会主义法治不够自信,这些都是大局观念、整体意识不够的表现。
  (四)日常生活中的不法治现象,削弱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只要是“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等等,明知违规不合法,也给“开绿灯”办理,这种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并不少见。近年来,高校被频频推上被告席且败诉的案例一直不断,高校学生管理与法治精神不吻合的现象突显出来。个别人为了某种原因为违纪违法的学生求情、徇私庇护学生、不按法律原则办事、重罪轻罚、有罪不罚、内部解决等等现象,使大学生成为可以不守法的特殊人群。这些现象违背法治“平等、正义”原则,传达出的对法律权威的轻视,摧毁了青年学生不甚牢固的法治观。这是一个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高校依据法律法规和本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但存在理解认知偏差、有章不循或难循、跟不上现实变化等状况,更多的是人治而非法治,因此,某些制度也就难于达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的目的。
  二、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建议
  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5]针对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在关联,通过“理论教育”和“依法管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系统化、常态化和动态化。
  (一)重视法律知识课程,做好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6]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教育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促使学生“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精神的教育。对该门课程教育效果评价的具体考核方法,就是使用考试检验教育效果,并且绝大多数新生的考试成绩都能够达到优秀或良好。仅从考试结果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理论教育与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差距。法治观教育首先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部分具体的法律知识,尤其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例如“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法律。对于非法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加强该门课程的教育,使大学生增加法律知识积累,大学生才有可能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观念,进而促进他们养成法治行为。   同时,在日常“形势与政策”课中。它主要是对党和国家的时事进行学习,很少涉及法治观教育。在其余时间内,虽然要求学生自学,但大多数学生对于法律或法治置之不理,更不用说自律。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更应该长期将“法治”观念作为重要内容。
  (二)严格落实依法治校,注重法治实践
  法治观教育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法治实践,使法治观教育更生动和形象,实践案例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高校实践法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活动等,形成多种形式的法治实践。其中,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法治实践是确保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保证。法治观念所要求的大局观念及整体意识要从日常管理做起,使他们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法治原则或精神办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管理中,要有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注重法治实践,依法、依规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7],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用说教方式进行法治观教育,远远不能与现实的法治实践相比。他们有着一定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光在看你老师怎么说,更看重老师们是怎么做的。只有通过法治实践,培养他们的法治观,要帮助他们养成“懂法律、循程序、尊法理、守制度”的法治行为。在日常的纪律教育中,一定要体现法治原则和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学生管理,就是要使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很好体现规范意识与大局意识,使法治观念的培育更具科学性与长效性。
  (三)运用各种载体,建设校园法治文化
  高校应该以依法治国为契机,以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为抓手,充分利用好校园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8],“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9],渗透到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形成人人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法治环境建设,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体现出法治的“人本”关怀,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公正”的法治环境。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方式方法,开发符合大学生性格、行为特点而他们的新载体方式。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政治认同和价值判断等”[10]。在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上,高校可以有重点地建设网络法治教育载体。以校园网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平台主阵地,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国家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另外,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载体,使他们在实践参与中自觉提升法治观念。
  (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法治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对大学生开展法治观教育的直接主体。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抓起。培育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又要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建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意识。在大学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11]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必须予以制止和教育;对学生的违法行为,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运用法律处罚这一手段,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此过程中,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否则,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因此,法治观教育的成败关键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实现学生工作管理法治化,就能落到实处。
  三、结语
  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协同努力。“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既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2]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既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进,也要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是理论教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也是在方式方法与时代潮流的结合。法治观教育的改善对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01).
  〔3〕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4〕杨冠声,尚绪芝.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般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6).
  〔5〕〔6〕〔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7〕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0.
  〔8〕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9〕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J].云南教育(视界)2013,(2):15.
  〔10〕王学俭.李迎娣.依法治国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调适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2):192.
  〔11〕邹再金,陈立言.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三维”机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12〕赵德友.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现状及培养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其他文献
摘 要:《尔雅》是中国训诂之学的开山之作,它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都有学者著述对《尔雅》一书进行注解,(晋)郭璞和(宋)邢昺《尔雅注疏》便是其中之一。《尔雅注疏》成书于宋代,是对《尔雅》进行注释和疏证的一部著作,其与现存《尔雅》相对,共19篇。郭璞、邢昺对《尔雅》的注解全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实乃注解《尔雅》的经典书目。由是,自是书成书以
近年来,随着新预算法、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改革,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及时适应新政策进行调整.本文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实意
<正> 打样作为联系印前与印刷的中间环节,不仅是检查制版、校对人员工作质量,为印刷工序提供依据和标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说到打样
“素质”一词本是生物学概念,百度百科中解释道,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这是人的自然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素质这
为权利而斗争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而“钉子户”对房屋拆迁的挑战应是我国法治中公民勇于争取自身权利的典型表现。“钉子户”屡屡出现的最大原因其实是拆迁制度本身的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