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通过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打造宜居村镇。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景观的主要类型和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然后针对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终于到的问题,提出规划建议,从理论层面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支持。
关键词:美丽乡村;环境保护;资源配置;景观规划
前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直是我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农村区域不断改革,“美丽乡村”的概念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指出乡村改革应从生产发展、村落环境、文化文明的角度展开,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自然资源来说,乡村景观设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在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一、乡村景观分类及规划原则
(一)乡村景观的主要类型
1.聚落型景观
乡村聚落型景观主要是以乡村生活建筑为设计对象,是对乡村基础环境的开发利用。生活建筑往往具有区域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落的观赏价值[1]。聚落型景观设计以乡村建筑为出发点,结合建筑体现的区域文化特色,设计出符合村庄整体特点的街道、公园、利民广场等,保持村庄原始面貌,合理进行空间设计。
2.生态型景观
乡村生态型景观主要是指以水流和植被等自然资源作为设计对象,本着“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的设计原则,对区域生态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在某些乡村区域存在着湿地和河流,就可以通过对湿地区域划分、水流河道设计等设计生态型水体景观。
3.生产型景观
农业生产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生产型景观就是结合乡村农业生产的特点,体现农业生产的过程,形成具有生产性和生长性的景观特色。生产型景观设计以生态景观学为指导理念,将作物的生长和生产过程打造为景观板块,通过作物种类、作物规模、作物分布等实现景观多样化,从而提高景观的生态学价值。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尊重乡村文化特色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优秀的农耕文化代代传承,目前我国很多区域仍然保留着农耕文化特色,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乡村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将这些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结合景观设计需要,突出相应的地域文化。
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快速恶化,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将自然生态景观与人类社会巧妙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保护生态多样性,制定科学的计划,保障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一)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和发展速度极不平衡,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决定了其理念差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存在困难。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区域空间的利用呈现松散、无序的状态,乡镇结构不紧密,城乡发展不均衡。另外,城乡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备差异也是制约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
(二)城乡结构差异显著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在2014年时已经达到55%,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基础设施的发展层次也随之提高。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明显存在较大差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收入的提高缓慢,城乡结构仍然呈二元化状态,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三)景观规划规模不足
目前虽然景观规划设计日益得到重视,但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仍主要以城市为主,各区域间的总体规划不均衡,乡村景观规划的规模明显不足。在进行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时,政府往往实行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方式,高估了城市的辐射能力。此外,有些区域虽然实行城市、乡村同步发展的模式,但侧重点仍然放在城市规划上,乡村景观规划不均衡。
三、完善乡村景观规划的措施
(一)尊重乡村环境
乡村环境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从乡村环境出发,尊重并利用环境特点,打造温馨的景观布局。首先,根据村落的原始形态,找寻景观素材,同时充分了解乡村文化特点,重视对文化理念的传承;其次要注重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挖掘传统建筑的特点,因地制宜,实现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的完美结合。
(二)空间尺度合理化
街道在乡村空间的划分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村落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同时将整个乡村编织在一起【1】。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重视对乡村街道的布局规划,通过街道建设实现空间尺度的合理化。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可以以公共服务半径为参考,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在半径600米的区域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体现景观规划以人为本的特点。
(三)体现区域特色
村落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区域特色,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特色原则,体现区域文化,将乡土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同时,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区域特色相结合,不仅要注重景观的观赏性,同时要注意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搭配,从而增强景观规划的美观性,体现地域景观的魅力。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行政村的划分有69万多个,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快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打造现代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要充分利用乡村区域优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景观设计。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区域宜居性,而且能够帮助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沈昊.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規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2):6-10.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1):39-43.
[3]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产业,2013,(12):41-44.
(作者单位:泗洪县城乡建设规划中心)
关键词:美丽乡村;环境保护;资源配置;景观规划
前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直是我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农村区域不断改革,“美丽乡村”的概念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指出乡村改革应从生产发展、村落环境、文化文明的角度展开,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自然资源来说,乡村景观设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在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一、乡村景观分类及规划原则
(一)乡村景观的主要类型
1.聚落型景观
乡村聚落型景观主要是以乡村生活建筑为设计对象,是对乡村基础环境的开发利用。生活建筑往往具有区域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落的观赏价值[1]。聚落型景观设计以乡村建筑为出发点,结合建筑体现的区域文化特色,设计出符合村庄整体特点的街道、公园、利民广场等,保持村庄原始面貌,合理进行空间设计。
2.生态型景观
乡村生态型景观主要是指以水流和植被等自然资源作为设计对象,本着“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的设计原则,对区域生态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在某些乡村区域存在着湿地和河流,就可以通过对湿地区域划分、水流河道设计等设计生态型水体景观。
3.生产型景观
农业生产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生产型景观就是结合乡村农业生产的特点,体现农业生产的过程,形成具有生产性和生长性的景观特色。生产型景观设计以生态景观学为指导理念,将作物的生长和生产过程打造为景观板块,通过作物种类、作物规模、作物分布等实现景观多样化,从而提高景观的生态学价值。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尊重乡村文化特色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优秀的农耕文化代代传承,目前我国很多区域仍然保留着农耕文化特色,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乡村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将这些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结合景观设计需要,突出相应的地域文化。
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快速恶化,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将自然生态景观与人类社会巧妙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保护生态多样性,制定科学的计划,保障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一)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和发展速度极不平衡,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决定了其理念差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存在困难。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区域空间的利用呈现松散、无序的状态,乡镇结构不紧密,城乡发展不均衡。另外,城乡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备差异也是制约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
(二)城乡结构差异显著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在2014年时已经达到55%,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基础设施的发展层次也随之提高。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明显存在较大差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收入的提高缓慢,城乡结构仍然呈二元化状态,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三)景观规划规模不足
目前虽然景观规划设计日益得到重视,但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仍主要以城市为主,各区域间的总体规划不均衡,乡村景观规划的规模明显不足。在进行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时,政府往往实行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方式,高估了城市的辐射能力。此外,有些区域虽然实行城市、乡村同步发展的模式,但侧重点仍然放在城市规划上,乡村景观规划不均衡。
三、完善乡村景观规划的措施
(一)尊重乡村环境
乡村环境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从乡村环境出发,尊重并利用环境特点,打造温馨的景观布局。首先,根据村落的原始形态,找寻景观素材,同时充分了解乡村文化特点,重视对文化理念的传承;其次要注重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挖掘传统建筑的特点,因地制宜,实现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的完美结合。
(二)空间尺度合理化
街道在乡村空间的划分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村落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同时将整个乡村编织在一起【1】。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重视对乡村街道的布局规划,通过街道建设实现空间尺度的合理化。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可以以公共服务半径为参考,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在半径600米的区域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体现景观规划以人为本的特点。
(三)体现区域特色
村落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区域特色,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特色原则,体现区域文化,将乡土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同时,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区域特色相结合,不仅要注重景观的观赏性,同时要注意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搭配,从而增强景观规划的美观性,体现地域景观的魅力。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行政村的划分有69万多个,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快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打造现代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要充分利用乡村区域优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景观设计。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区域宜居性,而且能够帮助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沈昊.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規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2):6-10.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1):39-43.
[3]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产业,2013,(12):41-44.
(作者单位:泗洪县城乡建设规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