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追月赏月食芋啖香螺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dxtushu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而在深圳的客家人称作“八月半”。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钞》序“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日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如今广东这一风俗早已淡去,唯独深圳的邻居——香港仍旧盛行。
  跟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在中秋节前一天的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五那天过“赏月”,完了还流行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据说过“追月”节俗的做法,有其特殊的原因。香港政府早年立法确定假日制度(香港法例第149章《公众假期条例》,及第7章《雇佣条例》第39条《假日的给予》),都明文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八月十六)才放公众假期一天,理由是方便市民(八月十五晚)尽情赏月欢度,避免次日疲劳返工。你别说,这样立法实施假期的立意,颇具人情味。
  事实上,八月十五过节那天,香港人下班回到家里都八九点了,又累又饿,无心赏月;第二天放假了,心情放松,兴致盎然,在八月十六日夜好好赏月一番,正契合旧时的习俗——“追月”。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香港的“追月”习俗》一文中记述:“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又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还有新款的‘迷你月饼’,来到度假村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还有人点燃蜡烛,排成各种图案,在海滩上拜月。月光烛光,天空大海,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香港是个移民港,历史上上海、江浙人定居港埠很多。相传“追月”这个习俗是江浙一带的人带来的,因为史料有载“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为宋史弥远所改,至今犹然。”看,源自宋代,有根有据。又有一说,南宋端宗赵呈皇室在景炎元年(1277年)为逃避元军追击,南下至新安香港一带,亦将“八月十六追月”之俗,流传于深港地区。
  这样说来,新安“追月”习俗至少有700年历史。但是,到了明朝,据说是为了纪念在八月十五这天,利用中秋家家户户互赠月饼机会,在饼馅里夹有起义纸条,朱元璋一举推翻元朝暴政,人们就定回八月十五一起过中秋。深圳河北岸从此消失八月十六“追月”之俗,而河的南岸香港在数十年前却立了道法,使“追月”习俗又传承了下来,大大方便了一些有时间的香港居民,八月十五回深圳和内地家乡过节,八月十六又返回香港和家人“追月”,过足了中秋节“瘾”。
  诚然,无论是八月十五还是八月十六,赏月、拜月、玩月、咏月、跳月一样尽兴:吃月(油)饼、田螺、菱角、花生、柿子、剥芋仔等节令食品,依然惬意。特别是节前一两天,还有许多人家里用新收成的糯米舂成米粉,掺上白糖与水做成白糖饼,俗称“月光饼”,用作拜月光和祭祖的专用品。有些地方更在“八月十四”来一个预食酒肉的“迎月”小聚会。
  中秋是目,人们挑选吉时在家里拜祭祖先。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一带乡村,有清明不拜山而在中秋节扫墓拜祭先人的习俗。据说,这几个镇村的客家人沿袭原迁徙地的遗风,认为祖墓下半年才开山坟门接受阳关祭物;同时,又因清明节雨水多,山岖路滑,加上春耕大忙,青黄不接,家贫而无好东西祭祖:而中秋则为收获季节,五谷三牲,物阜丰硕,此时秋高气爽,是祭祖扫墓、感恩思源、祭祀先祖祈福佑的好时机。深圳其他中西部地区客家人和广府人,多数在家祠或村里宗祠祭祀。用蒸熟的一只鸡、一块上肉、糕点、水果、茶酒与香烛。祭毕,一家人相聚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这顿团圆饭,被民间看作一年之中仅次于春节的“年夜饭”。“纵使有归宁(已嫁,但回娘家探亲)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家团聚”。还有,父母、兄弟凡出门在外的,“山高水长”都会赶回来团圆。上世纪80年代,从全国各地涌进深圳的百万建设者,也在中秋和春节这两大节日纷纷赶回家里和亲人相聚。自古“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亦不肯虚度此夜。”(当地县志云)
  吃过晚饭,金风送爽,玉露凉习,人们当空对月,虔诚祭月、拜月、赏月,甚至玩月、走月和跳月。吃月饼,祝团圆,舞草龙,玩灯笼,“耍乐仔”“烧瓦塔”等民俗活动,几乎通宵达旦。
  深圳人赏月,除了吃油(月)饼外,还一定要吃当地的土特产红柿和芋仔。清康熙《新安县志》载:“八月中秋,具酒赏月,食芋。”原来深圳人“赏月、食芋”,已有300多年传统。食芋,除了是新收获的应时农作物食品外,还有什么含义?清道光《长乐县志》载:“中秋荐新芋而去皮,曰‘剥鬼皮’。”粤语“芋”近似“胡”音。哦,剥芋仔,系剥鬼(胡)皮,既咒骂外侮,又意在驱邪之举。
  清乾隆《广东通志》记载中秋风俗:“八月望,夜赏月,尚剥芋、食螺。”清刻《羊城竹枝词》:“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古往今来粤人过中秋,“啖香螺”,的环节少不了。30多年前,深圳地区不少村落的乡民,亦早早在稻田里捡田螺,拿回家用清水养它几天,让田螺吐尽肚里污泥,然后用蒜蓉、豆豉、指天椒爆炒,香噴喷地端上桌,拿牙签剔吮肉吃。岭南人中秋爱吃田螺,认为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吃呢?有人说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而且肉质特别肥美,是为品尝田螺的最佳时节。
  如今深圳已没有良田,也没有捡田螺的乡野情趣,只有到市场购买内地运来的田螺,自行炒熟解馋,回味一番旧习遗风。
其他文献
2015年卡梅伦在伦敦请习大大体验了一次特别的生活:喝啤酒和吃炸鱼薯条。这一安排颇为用心。既体现了两国领导者的亲民,又为英国国民饮食做了一次生动的广告。原来大家对英国美食并没有多少印象,但自这之后,英国人“炸鱼薯条”便在中国传开了,并成为中国游客赴英必选节目之一。  炸鱼和薯条有一种说法是1860年犹太男孩乔瑟夫·麦林(JOSEPH MALIN)发明的,在伦敦东区街头。奥尔德姆的汤米菲尔德市场至今
期刊
在西方重要节日圣诞节期间,很多家庭都会摆上一棵象征节日的圣诞树,并挂上五彩闪烁的灯饰和装饰品,把象征性的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节日期间,除了在自家客厅,在公众场所也是到处可见到一、两层楼高的巨型圣诞树和周围各种节日人物和动物塑像,无时无刻地提醒你——节日就快到了,钱包准备好了没有?  圣诞节的起源众所周知,不过,你知道圣诞树的起源吗?西方人到底为什么要在家里放上一棵圣诞树呢
期刊
在广袤的藏区,藏族人民有一首传唱的古典民歌这样吟诵着高原藏区的美食:  清早起我爱喝三碗茶,有奶的茶味更鲜美……  喝了九个月酿成的酒,吃了三年熏成的肉,愿一对新人天长地久!  藏区的美食,又有什么比得上牛羊肉、青稞、酥油和奶制品这四大类了?  笔者流连藏区一个多月,现将亲眼亲口品尝过的舌尖上的藏餐摘录下来,以飨各位观众。  无肉不欢 藏区牛羊星星多  只要看看高原上满地的牛羊就能明白,在藏区,牛
期刊
广州饼印,是生产广式月饼和杏仁饼、龙凤礼饼等各式传统广式饼食的主要工具,又称“饼模”。小小一枚饼印,一拍一扣,书写“食在广州”的传奇,也见证了广州木雕、广府民俗节庆、广府茶楼文化的发展和衍变。而今,手工饼印几近销声匿迹。2017年,广州饼印制作技艺被列入广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那曾经带给几代广州人香甜与祝福的小小饼印,正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只是,这千刀万凿雕刻而成的满怀手作温度的饼印,还
期刊
在国内林林总总的烧饼家族之中,您品尝过烂面烧饼吗?!我可以肯定地为您回答:大多数人没有。烂面烧饼是我们扬州一带的传统美食,外地有没有我不知道,不过,就算有,一定也没有扬州的做得好吃!  喷香无比烂面烧饼  放眼全国,烂面烧饼虽是小众美食,但在我们扬州一带,却是一道大名鼎鼎的大众美味。烂面烧饼外观浑圆,金黄油亮,饼皮如纸,馅料丰足,酥脆喷香。尤其是刚刚出锅的烂面烧饼,热气腾腾,喷香无比。那个香味,浓
期刊
10月5日早上 “第五届岭南祠堂文化节”在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古村正式开幕,本届岭南祠堂文化节将继续深挖黄埔古村“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以“一带一路”海丝文化等为重要内容,通过展览、巡游、文艺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带领游客重走当年繁华之路,领略传统岭南祠堂文化,凸显海珠区在广州这个千年商都以及中外通商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节的开幕式上,由海珠区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黄埔小学小龙队表演的《小龙精彩贺
期刊
中国古代,盛行礼教,礼节繁缛。其中令今人印象最深的跪拜礼,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
期刊
西江,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自广西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流经封开县、郁南县,进入了德庆县境内。在此顺流东下,经广州、江门、直达香港、澳门。要溯江而上,也可抵桂、滇、黔。水量丰足的西江,为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河运、发电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湍急的水流也给沿岸居民带来灾难。古代的西江流域水患极为频繁,历史有记载,自宋太宗至道二年(997)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895年间,德庆地区就发生过73次大水
期刊
神州茶饮博大精深,茶叶被西人誉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在安徽,国人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名茶耳熟能详,可在涇县,还有种神秘的“琴鱼茶”,自古贵为皇家贡品却鲜为人知。  小河鱼竟然能当茶叶泡着喝?岂不匪夷所思满嘴鱼腥?  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今的泾县“琴鱼茶”珍稀到论两卖,  你说稀罕不稀罕?天地灵气孕琴鱼  在闻名遐迩的宣纸之乡泾县城外8公里处的开阔山谷间,有一泓山溪冲击而成的清澈深涧,
期刊
身体足有丈二高,瘦长身节不长毛,  下身穿条绿绸裤,头戴珍珠红绒帽。  ——谜底 :高粱  一束高粱秆能干什么?  在中国北方农村,高粱秸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村民们不是把秸稈当作牲畜饲料就是当作为柴火肥料,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柴火棍儿”,在河北手工艺人赵润生的手里,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经过他匠心独运的巧妙制作,竟然变身成为一座座精美的微缩楼阁,一个个可爱的动物造型,这些充满乡土气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