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加大对科研产出的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水涨船高。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个人晋升挂钩的制度规则下,一些“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戏称)们不惜通过追逐各种热点或时髦概念、把同一主题稀释拆分为多篇“水文”,或者“新瓶装旧酒”式的对既有研究结论重新包装发表,以实现科研发表数量的最大化。
这种氛围之下的学术研究已经脱离了探索未知、解决真问题的宗旨,在一套“唯论文”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控制下,被扭曲为一种只有空洞的数量和外在辞藻,成为无实质性内涵和思想贡献的“学术快餐”。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学术快餐”现象的背后是一个由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期刊排名指标和科研工作者三者构成的互动循环机制,被裹挟在其中的高校青年教师很难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这一现象。论文发表快餐化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现实原因:一方面,迫于学校排名、学科评估等各种评价体系的压力,各高校不得不把论文发表,尤其是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师贡献度的核心指标。另一方面,各大期刊为了提升影响因子,在既有的排名体系中不断爬升,也不得不考虑所发表论文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关注、引用和转载。
无疑,学术研究领域的这种“快餐化”倾向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这种现象极大地挫败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更严重的是,这种体系从根本上扭曲了学术研究的宗旨,把以发现和回答真问题、贡献新知识和新思想,或者就重大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旨归的科研工作,异化为一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界内部自我循环的文字游戏,降低了科研工作对社会整体的贡献度,浪费了科研成本。
当然,我们说反对学术研究的“快餐化”倾向,改变“唯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倡多元评价,并不等于不要论文。鼓励科研工作者多出高质量学术精品,既要保留现有评价体系中的合理成分,更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在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上都相对友好的工作环境,让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人才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创新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相關部门已经意识到目前某些不良科研评价导向的危害,并开始纠偏,出台了一些实质性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关键就要看各高校、科研机构如何将这些精神落实到各自的学风教育和专项整治行动之中,切实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良性发展的、鼓励创新的环境。
这种氛围之下的学术研究已经脱离了探索未知、解决真问题的宗旨,在一套“唯论文”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控制下,被扭曲为一种只有空洞的数量和外在辞藻,成为无实质性内涵和思想贡献的“学术快餐”。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学术快餐”现象的背后是一个由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期刊排名指标和科研工作者三者构成的互动循环机制,被裹挟在其中的高校青年教师很难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这一现象。论文发表快餐化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现实原因:一方面,迫于学校排名、学科评估等各种评价体系的压力,各高校不得不把论文发表,尤其是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师贡献度的核心指标。另一方面,各大期刊为了提升影响因子,在既有的排名体系中不断爬升,也不得不考虑所发表论文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关注、引用和转载。
无疑,学术研究领域的这种“快餐化”倾向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这种现象极大地挫败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更严重的是,这种体系从根本上扭曲了学术研究的宗旨,把以发现和回答真问题、贡献新知识和新思想,或者就重大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旨归的科研工作,异化为一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界内部自我循环的文字游戏,降低了科研工作对社会整体的贡献度,浪费了科研成本。
当然,我们说反对学术研究的“快餐化”倾向,改变“唯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倡多元评价,并不等于不要论文。鼓励科研工作者多出高质量学术精品,既要保留现有评价体系中的合理成分,更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在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上都相对友好的工作环境,让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人才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创新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相關部门已经意识到目前某些不良科研评价导向的危害,并开始纠偏,出台了一些实质性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关键就要看各高校、科研机构如何将这些精神落实到各自的学风教育和专项整治行动之中,切实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良性发展的、鼓励创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