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语文呢?
一、重视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成效
(一)明确朗读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正确
要用普通话,要吐字清楚,字音正确,不添字、不减字、不顛倒、要声音响亮,但不得超过本人的实在音色.不能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大喊大叫。
2.流利朗读
要通顺、自然、流畅、不复读、不断读、不拖腔,速度要适宜.有节奏感,节奏适合表达内容的需要。
3.有感情朗读
要语调自然,富有感情.朗读应是说话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切不可矫揉造作,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努力“引人情境”
“引人情境”是朗读指导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能否成功引生入境,是指导朗读成功的前提。引入情境的方法有:
l.以描述人境
如《鸟的天堂》一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充满感情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高度赞美之情,可到学生嘴里味道往往就变淡了。这时我们可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来唤起儿童的想象:“如果我们也来到鸟的天堂,满耳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看到茂密的树林中成群的鸟儿快乐生活的情景,这时我们也一定会说——”(学生接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面对初步“人境”的学生,教师要继续引导:“啊’字表现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的确’二字得加以强调。让我们面对‘鸟的天堂’再读一遍!”
2.以音像人境
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以后.用多媒体放出漓江美景并加上适当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在幽雅轻快的配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虽未去过桂林,但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3.以绘图入境
教材中一些古诗如《送盂浩然之广陵》,我们在扫除字词障碍,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画成图画。学生经过认真揣摩构思,进人“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的境界中,定能较为准确地朗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加强“技能指导”
引生人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掌握朗读的技能又能促使学生人境,引导学生人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自能入境”、“自能朗读”的要求。朗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应让学生逐步掌握.如朗读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才能读出感情等。此外,对朗读技能如重音的确定,停顿时机,节奏快慢,语调高低,语气变化等规律,也应适当渗透。
二、科学选择方法,发挥主体参与
(一)科学选择朗读方式
小学生朗读的“自觉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引趣、激趣就成为教学的“发条”,读当然不会例外。读的方式很多,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说,感情浓烈、语气变化大的、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情节生动的文章.宜采用表情朗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朗读;描写景物的文章,宜采用轻声读等。同时,在教学的不同时机,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初读感知课文自由读,模仿播音员轻声和谈:带思考照读课文默读等。
(二)提倡自由轻声读,减少集体大声朗读
教育心理学证明:大声齐读,不仅会使学生因为噪音干扰而思维受到影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学生为了读得整齐.而导致速度缓慢,形成唱读。而且,注意力只集中于如何读齐,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尽量避免大声齐读,多采用能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思维余地大的自由读形式。
三、强化朗读训练,培养技能技巧
(一)形成良好习惯
1.读与标注相结合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求学生按不同的要求用读书符号边读边注,动手划划、圈圈、点点,教师适时予以指导与鼓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读与摘抄相结合
教材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人胜,教师若有意识指导学生边读边摘抄妙词佳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而且有助于促使学生斟字酌句,进行积极的想象和思维,更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成为以后习作之典范。
3.读与写作相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能让学生仿写的范例是很多的。教师应该选取可迁移的语言材料,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供学生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这样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合理利用时间
1.合理地利用早读
学生在过段时间里可进行自由、快速、高声朗读,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读的次数.这也是保证学生能够流利读书、发音吐字不绕口的最佳训练形式。
2.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
课堂是训练学生朗读,培养朗读技巧的主渠道。在这一定的时间里,教师既要传授其他语文知识,又要注意到读的训练,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心思想是表达亿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和依依惜别的探厚情感。根据这一中心,我们确定朗读的训练点是用低沉、轻慢的声音,把握住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用真挚、深情、沉痛、压抑的基调和轻而缓的语气表达出这种感情。
3.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
学生的朗读训练固然主要在课堂上,但课余的时间也不可忽视,充分利用它,对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大有帮助。课余的训练点是复习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朗读知识.并把它迁移到自己的朗读实践中.并在朗读实践中得以全面提高,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采取的形式有开展朗读比赛、故事大赛、演讲等。
总之,加强学生朗读指导与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祖国建设需要的新型的有用人材。
一、重视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成效
(一)明确朗读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正确
要用普通话,要吐字清楚,字音正确,不添字、不减字、不顛倒、要声音响亮,但不得超过本人的实在音色.不能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大喊大叫。
2.流利朗读
要通顺、自然、流畅、不复读、不断读、不拖腔,速度要适宜.有节奏感,节奏适合表达内容的需要。
3.有感情朗读
要语调自然,富有感情.朗读应是说话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切不可矫揉造作,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努力“引人情境”
“引人情境”是朗读指导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能否成功引生入境,是指导朗读成功的前提。引入情境的方法有:
l.以描述人境
如《鸟的天堂》一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充满感情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高度赞美之情,可到学生嘴里味道往往就变淡了。这时我们可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来唤起儿童的想象:“如果我们也来到鸟的天堂,满耳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看到茂密的树林中成群的鸟儿快乐生活的情景,这时我们也一定会说——”(学生接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面对初步“人境”的学生,教师要继续引导:“啊’字表现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的确’二字得加以强调。让我们面对‘鸟的天堂’再读一遍!”
2.以音像人境
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以后.用多媒体放出漓江美景并加上适当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在幽雅轻快的配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虽未去过桂林,但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3.以绘图入境
教材中一些古诗如《送盂浩然之广陵》,我们在扫除字词障碍,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画成图画。学生经过认真揣摩构思,进人“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的境界中,定能较为准确地朗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加强“技能指导”
引生人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掌握朗读的技能又能促使学生人境,引导学生人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自能入境”、“自能朗读”的要求。朗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应让学生逐步掌握.如朗读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才能读出感情等。此外,对朗读技能如重音的确定,停顿时机,节奏快慢,语调高低,语气变化等规律,也应适当渗透。
二、科学选择方法,发挥主体参与
(一)科学选择朗读方式
小学生朗读的“自觉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引趣、激趣就成为教学的“发条”,读当然不会例外。读的方式很多,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说,感情浓烈、语气变化大的、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情节生动的文章.宜采用表情朗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朗读;描写景物的文章,宜采用轻声读等。同时,在教学的不同时机,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初读感知课文自由读,模仿播音员轻声和谈:带思考照读课文默读等。
(二)提倡自由轻声读,减少集体大声朗读
教育心理学证明:大声齐读,不仅会使学生因为噪音干扰而思维受到影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学生为了读得整齐.而导致速度缓慢,形成唱读。而且,注意力只集中于如何读齐,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尽量避免大声齐读,多采用能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思维余地大的自由读形式。
三、强化朗读训练,培养技能技巧
(一)形成良好习惯
1.读与标注相结合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求学生按不同的要求用读书符号边读边注,动手划划、圈圈、点点,教师适时予以指导与鼓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读与摘抄相结合
教材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人胜,教师若有意识指导学生边读边摘抄妙词佳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而且有助于促使学生斟字酌句,进行积极的想象和思维,更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成为以后习作之典范。
3.读与写作相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能让学生仿写的范例是很多的。教师应该选取可迁移的语言材料,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供学生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这样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合理利用时间
1.合理地利用早读
学生在过段时间里可进行自由、快速、高声朗读,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读的次数.这也是保证学生能够流利读书、发音吐字不绕口的最佳训练形式。
2.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
课堂是训练学生朗读,培养朗读技巧的主渠道。在这一定的时间里,教师既要传授其他语文知识,又要注意到读的训练,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心思想是表达亿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和依依惜别的探厚情感。根据这一中心,我们确定朗读的训练点是用低沉、轻慢的声音,把握住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用真挚、深情、沉痛、压抑的基调和轻而缓的语气表达出这种感情。
3.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
学生的朗读训练固然主要在课堂上,但课余的时间也不可忽视,充分利用它,对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大有帮助。课余的训练点是复习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朗读知识.并把它迁移到自己的朗读实践中.并在朗读实践中得以全面提高,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采取的形式有开展朗读比赛、故事大赛、演讲等。
总之,加强学生朗读指导与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祖国建设需要的新型的有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