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德育;人生向善;价值预设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B)—0012—01
人性向善是一种价值预设,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学校德育才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通过激活、发掘和弘扬学生潜能中积极、美好、善良的因素,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选择有道德、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对学生始终抱有积极的期待,引领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时,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望时,就会更尊敬老师,努力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仿效老师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因此,育人需要有对教育对象的信心,以乐观的期待给学生以人生的方向、目标和追求,传递智慧的、向上的、克服困难的力量,让学生在一种被鼓舞和信任的氛围中,自觉努力,求真向善,健康成长。
其次,以宽容的心态和智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被视为教师智慧教育的经典范例为我们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人性向善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他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善良,并把学生善良的本性引导出来,触及了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及时醒悟,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了一种自责的心理和追求向上的力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行为不能轻易定性为“错误”,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惩罚需要智慧,批评中也需孕藏艺术,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充满期待。
第三,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拥有尊严。教育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和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人的内在品质。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监视器,校长坐在办公室就可以查看到每个学生和教师的上课情况,以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学生的隐私,用技术把灵魂发育逼迫到狭窄的空间。有的学校安排值周教师用摄像机拍摄学生课间活动情况,在校园网站公示,用先进的手段监视学生,让学生生活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试图以严格的监督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种以人性本恶为前提的做法,只能使人一味顺从、人格萎缩。真正的教育不是建立在轻蔑与傲慢之上的,不是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有尊严地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过程,应该用爱与美引导稚嫩的生命,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和善良,什么是好的习惯和素养,激励人内心光明的一面,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尊重,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要以正面的鼓励引导给学生成长的自信和力量。道德是生命的自觉,是人性的呼唤。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省自悟,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若受到表扬和赞赏,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戒除。对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总希望学生在每一方面都非常优秀,并按照这样的美好愿望去评价和要求学生,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必过分求全责备。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学生“你错在哪儿”?很少说“你做得好的是什么”?我们常常扮演的角色是“警察”,总是发现和寻找学生的缺点,惩处学生的错误,甚至把班会开成“批斗会”,批评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把对学生的教育演绎成让一个集体惩罚一个个体。虽然大多数教师惩戒学生的初衷是善意的,但这种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那些经常受到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声中,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暴躁的性格。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多了解其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优点,增强积极向上的内心力量,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协助其战胜困难。他们被激发的是兴趣和责任感,是成长的愿望和自信心,是舒展的个性和创造的天性。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B)—0012—01
人性向善是一种价值预设,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学校德育才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通过激活、发掘和弘扬学生潜能中积极、美好、善良的因素,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选择有道德、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对学生始终抱有积极的期待,引领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时,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望时,就会更尊敬老师,努力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仿效老师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因此,育人需要有对教育对象的信心,以乐观的期待给学生以人生的方向、目标和追求,传递智慧的、向上的、克服困难的力量,让学生在一种被鼓舞和信任的氛围中,自觉努力,求真向善,健康成长。
其次,以宽容的心态和智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被视为教师智慧教育的经典范例为我们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人性向善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他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善良,并把学生善良的本性引导出来,触及了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及时醒悟,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了一种自责的心理和追求向上的力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行为不能轻易定性为“错误”,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惩罚需要智慧,批评中也需孕藏艺术,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充满期待。
第三,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拥有尊严。教育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和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人的内在品质。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监视器,校长坐在办公室就可以查看到每个学生和教师的上课情况,以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学生的隐私,用技术把灵魂发育逼迫到狭窄的空间。有的学校安排值周教师用摄像机拍摄学生课间活动情况,在校园网站公示,用先进的手段监视学生,让学生生活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试图以严格的监督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种以人性本恶为前提的做法,只能使人一味顺从、人格萎缩。真正的教育不是建立在轻蔑与傲慢之上的,不是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有尊严地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过程,应该用爱与美引导稚嫩的生命,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和善良,什么是好的习惯和素养,激励人内心光明的一面,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尊重,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要以正面的鼓励引导给学生成长的自信和力量。道德是生命的自觉,是人性的呼唤。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省自悟,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若受到表扬和赞赏,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戒除。对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总希望学生在每一方面都非常优秀,并按照这样的美好愿望去评价和要求学生,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必过分求全责备。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学生“你错在哪儿”?很少说“你做得好的是什么”?我们常常扮演的角色是“警察”,总是发现和寻找学生的缺点,惩处学生的错误,甚至把班会开成“批斗会”,批评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把对学生的教育演绎成让一个集体惩罚一个个体。虽然大多数教师惩戒学生的初衷是善意的,但这种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那些经常受到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声中,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暴躁的性格。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多了解其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优点,增强积极向上的内心力量,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协助其战胜困难。他们被激发的是兴趣和责任感,是成长的愿望和自信心,是舒展的个性和创造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