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健品的价格历来是”雾里看花”。国内一般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一粒鱼油丸的成本不足0.10元,出厂价最多0.15元,但在保健品市场,一百粒一瓶的鱼油丸,价格却在170-260元之间不等。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保健食品零售价是成本价的3-10倍,有的甚至高达十几倍、几十倍,其中的回扣利润达到50%以上,实际利润最低也能达到100%-200%。
生产商:炒概念,低成本
保健品的品质原本应该是最重要的,但市场现状却是,劣质、虚假甚至有害产品比比皆是。弄个批号,找个厂家随便生产出来了事,管你质量不质量,捞到钱再说,赚一把后,再弄个批号,又上一个产品,随便一个小公司就有十几到二十个产品。
一位保健品的销售商直言,做保健品实际上就是”炒概念”。
20世纪80年代,”蜂皇浆”、”太阳神”口服液横空出世,轰动全国,人们也因此被灌输了保健意识,但渐渐成熟的消费者很快就不再相信有补遍全身的神液,”什么都能补”的概念显然行不通了。于是,精明的厂家抛出了”单一功效保健”的概念,从滋阴补阳、驻容养颜、补锌补钙,到前不久炒得沸沸扬扬的”增强基因自我修补能力”的核酸,保健品被炒成了一种时尚用品。
在我国,国家对药品和食品的管理有严格的区分。卫生部对保健食品目前仅批准了调节血压、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改善记忆等20余种功能,超出此范围的保健食品功能都是违法的。保健品不是药,但是现实的保健品又基本上是在当药卖。
某制酒企业生产的含量50%至70%的果寡糖,零售价四五十元,一些仅含果寡糖百分之几的”双歧因子”保健食品,添加果寡糖的成本不过几元,售价却在几百元。食品加上一点保健成分就成了保健品,再炒上可以起到调整什么的重要作用,延年益寿之类的功效概念,人吃了是没有害处,只是商家以保健成分的名义,用几元、十几元的东西让你掏了几十、上百元的钱。
代理商:夸大宣传,价格翻倍
都说药品的价格高,但比起保健品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几块钱的制作成本往往卖到几十到上百块钱,原因是宣传成本高。
近两年,国内保健食品在各行业中的广告投入一直排在前三位。但保健品广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夸大效果,虚假承诺。
我国现有保健品生产企业5万多家,通过正式审批的保健品有2000多种,上市销售的却只有五六百种,其余的都是进不了市场的低水平重复产品。保健品厂家”越界”宣传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违规后被惩罚的概率较低,纵使被罚也不致于气血两亏。
各种宣传中,召开保健品营销会议,是商家赚钱收效最快的手段。
有人算过一笔账:”会议”场地费一般在1000-2000元之间,加上其他费用,最多也超不过1万元。组织一场会议,到场的消费者至少也有一二百人。保健品单盒价格多在100-500元之间,每盒的进货价最多是售价的1/3。业务员会说服消费者购买一个”疗程”六盒,售价就在600-3000元之间。对业务员来说,在几百人的”大会”上推销出去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疗程的药并不是难事。每开一次会,公司都能赚二三十万,规模大的会议能赚60多万!
“会议”上,一些业务员被主持人介绍为”医学专家”或者”公司高层领导”。有了这层光环,他们肆无忌惮地用”质量认证”、”国家免检”、”某某国家领导人曾专门接见”等说法,把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
对这种现象,业内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说,只要做保健品这一行,几乎没有不夸大产品功能的,如果不说假话,保健品就卖不出去。消费者由于对保健品功能认识不清,错把保健品当药品,加上这些公司的昧心宣传、公然混淆保健品的真实含义,所以想不上当都难。
经销商:铺货、促销、折扣费用高
多年来国内保健品业的竞争大多靠高密度铺销售网点。年销售额6、7个亿,但没听到过名字的保健品就有好几个。一位保健品企业高层营销人员认为”这并不奇怪”,他所经营的灵芝类保健品,产品在媒体的曝光率也不高,销售额却”非常乐观”。
在终端运作上,商超、药店虽然仍然被认为是铺货的重点,但是厂商和经销商,也已经不再把全部目光都停留于此。新的营销模式正逐渐受到厂商推崇,体验营销、会议营销、服务营销、数据库营销,甚至网络营销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安利公司的连锁店铺销售。安利2002-2003年的销售额达10亿美元,店铺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60%,安利高层表示”会将店铺作为主流营销模式”;二是专营保健品和器械为主的大型卖场出现。在国内不是靠功效而是广告造就所谓保健食品的名牌,在商场、超市、药店等终端铺货时,一般会给经销商20%的促销费用,还要交进店费、柜台费、条码费等等几十项费用,这使得保健品价格”再上一层楼”。保健品的暴利其实是出现在流通领域。
欺骗升级:保健品蒙上“神秘”面纱
细心的人会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保健食品中,许多产品的成分和含量被”无意”地忽略了,或者被”科学”地”升华”了,消费者弄不清保健品的成分。记者还为此专门走访了一些保健品市场,结果发现,市场上在售的许多保健品真的是”产品成分和含量被忽略掉了,或者干脆用英文替代”了。商家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成分的保密能够增强产品的神秘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