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跨国高等教育出现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成为我国院校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也成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求的,具有中外学识的高素质、综合化、应用型人才的全新途径。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特殊的教学目标、意义及模式,合作办学的学生也具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背景,分析了现代中外办学模式中学生的特点及现状,进一步研究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建设,以期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和促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助力。
关键词:中外合作 自我管理 团队建设
课 题:本文为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与载体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J2016ZD08)研究成果。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全新教育模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全新形式,也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综合人才的新途径。总体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为顺利。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对合作办学存在认知误区,对合作办学研究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较少,再加上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这部分职业院校在学生教育及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求等,这些都需要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人员仔细考虑。同时,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难度较大
职业院校中,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的生源较为复杂,包括中职“2 3”和“3 2”、高职“2 2”和“2 3”等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些学生中,部分学生的年龄较小且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新班级学习时也带入了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散漫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此外,这部分学生大多存在学习基础较弱、对学习的兴趣较低、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对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沉迷于网络、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等问题,这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弱。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缺少挫折的成长环境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多数较弱且极易产生骄傲感和自卑感。其骄傲感源于优越的家庭条件,这使其容易出现轻视他人的情况和存在较强的小团体意识。其自卑感是来自考试失利,这使其容易因成绩落后于他人而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中外合作办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及学制和其他学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并且对于外语学习的要求较高,从而导致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学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是缺乏思想政治意识。在合作办学的学生对于我国的学校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获得的毕业证书等外方学校的证书,进而导致其对爱国主义教育、党团教育及价值观等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此外,由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外籍教师在带给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传递给了学生,这些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东西方观念的冲突下,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导致其思想政治界定变得不明朗,进而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管理工作方式传统
现代学生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而且思想教育中的一些内容较为陈旧,教材、活动、主题等缺乏新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缺乏对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详细阐释和对比说明,导致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易受国外不良文化的影响。部分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仍采用传统考评和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且易使学生出现厌倦心理,甚至在活动中也难以做出积极表现。此外,因为学生在国内学习的时间较短,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而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管理工作方法有误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缺乏对本校学生的针对性。在管理中忽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对学习等表现出不适应和消极的情绪。有些学校在管理中武断地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工作割裂开,忽视了对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管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管理方法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对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导致管理工作效率较低。
二、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创建
根据笔者所在院校提出的职业院校“54332”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经验,笔者在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提出班级结构的优化方法,以班级中的委员、入党积极分子及表现优秀的学生为核心,创建自我管理型的团队和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培养学生干部,使学生能够通过他律转变为自律。
1.创建自我管理团队的框架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使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即群体自我管理。二是使学生对自己进行管理,即个体自我管理。创建自我管理团队的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群体自我管理过渡到个体自我管理,进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班級为团队单位,通过全体学生的选举、试用及谈话的方式选出班级中最具号召力的班级委员团队,并任命班长为团队主要负责人,辅助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和交流班级情况。建立学习团队,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态度和行为习惯,以及男女比例等均匀分配每个学习团队成员。任命班级委员负责学习团队,使每名班委都能够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从而做到以点带面,促进班级工作的持续发展。另外,还要依据学校及班级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积极应对,创建临时的团队。在整个过程中,辅导员始终是班级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协调个体与团队的合作、竞争与发展。图1所示为自我管理团队的框架。 2.创建自我管理机制
自我管理机制是推动自我管理体系的动力。通过自我管理机制能够使外在约束、内在自我领悟和个人自觉、群体规范之间产生交流与互动。自我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为群体规范和个人自觉,其中群体规范又分为潜在规范和显在规范。
群体规范重视自我管理机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例如,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及创建奖惩、典型和规章制度等方法,根据系统性的行为规范、知识传输、集体影响等方式,通过习惯的养成、行为的训练及任务的委托等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道德规范和价值的深入了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避免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要使道德认知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个体自觉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管理的最终章,其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学生个体的道德、心理、觉悟及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个体的自觉水平。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不同学生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反应。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差异制定不同的目标、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交往、生活实践等获得亲身体验和认识。在这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可以借鉴英国学校的措施,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的方式,定期创建工作坊、研讨会等并吸引學生自愿参加。此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双方的交流,注重实际效果,体现出自我管理机制的激励作用及可行性。通过个体自觉及群体自觉,可以实现从内到外的学生的自我管理。
3.自我管理机制的运行
要通过动力系统才能使创建的个人自觉及群体规范正常运行。例如,对于群体规范来说,要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体发展的动力,通过舆论实现群体规范的引导,引导积极因素而抑制消极因素,进而创建潜在的或者显现的作用,以此作用于群体规范的体系,实现良好的效果。对于个体自觉来说,其约束对象为个体,所以就要充分将挖掘个体内心的善良作为动力,以需求及情感为基础,使良知感化为个体自觉,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
创建群体规范体系要将舆论导向作为前提,要特别强调院校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反之,创建个体自觉体系要将个体自觉意识作为前提,即讲究群体的相互协调与沟通的功能,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成长,这样才能使动力系统促进自我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及运作。
4.辅导员管理体系的创建
辅导员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对学校育人和人才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辅导员是自我管理团队创建的基础与前提。
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基础,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素质拓展指导、班级创建、日常管理、宿舍管理等工作中,这些繁重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及工作作风。同时,也需要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创建的效率。因此,在创建自我管理团队之前,要强化对辅导员的培养,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养,使辅导员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辅导员队伍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从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要重视辅导员培养的时效性及系统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培训,包括个人培训和集体培训,通过创建多形式、多类别及多层次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和长时间的培训,有效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综合素质。
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满足适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就要加强辅导员的管理及考核。对考核的方法、程序及制度等进行规范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创建了辅导员考核机制,但由于考核方法异同等多种客观因素,使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等。因此,要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核。
三、小结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下的工作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及受教育对象也有所不同,这导致在实际中可能会因为缺少相应的着力点而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遇到一定的挑战及困惑。因此,可以通过创建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的方法改善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通过自我管理团队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光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自我管理型团队建设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0(10).
[2]苗琳,贾林.浅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以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
[3]高世全,史晓婷.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教育探析——以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4]张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中国外资,2009(2).
关键词:中外合作 自我管理 团队建设
课 题:本文为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与载体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J2016ZD08)研究成果。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全新教育模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全新形式,也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综合人才的新途径。总体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为顺利。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对合作办学存在认知误区,对合作办学研究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较少,再加上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这部分职业院校在学生教育及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求等,这些都需要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人员仔细考虑。同时,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难度较大
职业院校中,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的生源较为复杂,包括中职“2 3”和“3 2”、高职“2 2”和“2 3”等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些学生中,部分学生的年龄较小且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新班级学习时也带入了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散漫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此外,这部分学生大多存在学习基础较弱、对学习的兴趣较低、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对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沉迷于网络、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等问题,这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弱。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缺少挫折的成长环境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多数较弱且极易产生骄傲感和自卑感。其骄傲感源于优越的家庭条件,这使其容易出现轻视他人的情况和存在较强的小团体意识。其自卑感是来自考试失利,这使其容易因成绩落后于他人而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中外合作办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及学制和其他学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并且对于外语学习的要求较高,从而导致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学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是缺乏思想政治意识。在合作办学的学生对于我国的学校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获得的毕业证书等外方学校的证书,进而导致其对爱国主义教育、党团教育及价值观等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此外,由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外籍教师在带给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传递给了学生,这些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东西方观念的冲突下,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导致其思想政治界定变得不明朗,进而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管理工作方式传统
现代学生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而且思想教育中的一些内容较为陈旧,教材、活动、主题等缺乏新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缺乏对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详细阐释和对比说明,导致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易受国外不良文化的影响。部分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仍采用传统考评和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且易使学生出现厌倦心理,甚至在活动中也难以做出积极表现。此外,因为学生在国内学习的时间较短,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而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管理工作方法有误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缺乏对本校学生的针对性。在管理中忽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对学习等表现出不适应和消极的情绪。有些学校在管理中武断地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工作割裂开,忽视了对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管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管理方法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对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导致管理工作效率较低。
二、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创建
根据笔者所在院校提出的职业院校“54332”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经验,笔者在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提出班级结构的优化方法,以班级中的委员、入党积极分子及表现优秀的学生为核心,创建自我管理型的团队和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培养学生干部,使学生能够通过他律转变为自律。
1.创建自我管理团队的框架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使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即群体自我管理。二是使学生对自己进行管理,即个体自我管理。创建自我管理团队的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群体自我管理过渡到个体自我管理,进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班級为团队单位,通过全体学生的选举、试用及谈话的方式选出班级中最具号召力的班级委员团队,并任命班长为团队主要负责人,辅助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和交流班级情况。建立学习团队,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态度和行为习惯,以及男女比例等均匀分配每个学习团队成员。任命班级委员负责学习团队,使每名班委都能够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从而做到以点带面,促进班级工作的持续发展。另外,还要依据学校及班级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积极应对,创建临时的团队。在整个过程中,辅导员始终是班级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协调个体与团队的合作、竞争与发展。图1所示为自我管理团队的框架。 2.创建自我管理机制
自我管理机制是推动自我管理体系的动力。通过自我管理机制能够使外在约束、内在自我领悟和个人自觉、群体规范之间产生交流与互动。自我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为群体规范和个人自觉,其中群体规范又分为潜在规范和显在规范。
群体规范重视自我管理机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例如,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及创建奖惩、典型和规章制度等方法,根据系统性的行为规范、知识传输、集体影响等方式,通过习惯的养成、行为的训练及任务的委托等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道德规范和价值的深入了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避免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要使道德认知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个体自觉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管理的最终章,其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学生个体的道德、心理、觉悟及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个体的自觉水平。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不同学生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反应。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差异制定不同的目标、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交往、生活实践等获得亲身体验和认识。在这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可以借鉴英国学校的措施,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的方式,定期创建工作坊、研讨会等并吸引學生自愿参加。此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双方的交流,注重实际效果,体现出自我管理机制的激励作用及可行性。通过个体自觉及群体自觉,可以实现从内到外的学生的自我管理。
3.自我管理机制的运行
要通过动力系统才能使创建的个人自觉及群体规范正常运行。例如,对于群体规范来说,要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体发展的动力,通过舆论实现群体规范的引导,引导积极因素而抑制消极因素,进而创建潜在的或者显现的作用,以此作用于群体规范的体系,实现良好的效果。对于个体自觉来说,其约束对象为个体,所以就要充分将挖掘个体内心的善良作为动力,以需求及情感为基础,使良知感化为个体自觉,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
创建群体规范体系要将舆论导向作为前提,要特别强调院校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反之,创建个体自觉体系要将个体自觉意识作为前提,即讲究群体的相互协调与沟通的功能,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成长,这样才能使动力系统促进自我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及运作。
4.辅导员管理体系的创建
辅导员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对学校育人和人才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辅导员是自我管理团队创建的基础与前提。
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基础,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素质拓展指导、班级创建、日常管理、宿舍管理等工作中,这些繁重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及工作作风。同时,也需要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创建的效率。因此,在创建自我管理团队之前,要强化对辅导员的培养,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养,使辅导员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辅导员队伍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从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要重视辅导员培养的时效性及系统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培训,包括个人培训和集体培训,通过创建多形式、多类别及多层次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和长时间的培训,有效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综合素质。
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满足适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就要加强辅导员的管理及考核。对考核的方法、程序及制度等进行规范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创建了辅导员考核机制,但由于考核方法异同等多种客观因素,使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等。因此,要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核。
三、小结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下的工作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及受教育对象也有所不同,这导致在实际中可能会因为缺少相应的着力点而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遇到一定的挑战及困惑。因此,可以通过创建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的方法改善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通过自我管理团队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光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自我管理型团队建设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0(10).
[2]苗琳,贾林.浅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以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
[3]高世全,史晓婷.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教育探析——以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4]张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中国外资,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