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杭州市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不断探索“三生融合”,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西溪湿地便是其中的典范。西溪是国内唯一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城区,总面积达10.38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5.6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承担着防洪排涝、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为动植物提供生境栖息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众多服务功能。杭州市委市政府自2003年开始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在多年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一直遵循先进生态保护与利用理念。在全面保护前提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针对湿地现状资源保护利用方式不科学、开发程度过高、农居点密布、养殖导致污染严重、文化没落等等问题,清晰科学地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法,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和谐共生,不断探索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合理利用和精细化治理的新模式,目前西溪湿地已成为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生态优先,全面保护、修复生态资源
作为城市绿肺,保护好西溪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品质是首要前提。为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自2003年起西溪湿地以“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制定了“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方式开展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方面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将公园内生态重要性区域及需开展生态修复区域划入保育区和生态恢复区,占到公园总面积的60%,这些区域内限制人为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湿地外围及上游区域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对湿地外围周边及上游区域聚焦产业转型,逐渐淘汰低效及对生态有影响的产业,促进周边区域产业结构从低效、高污染的产业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产业、绿色生产转变。对流入公园的水系上游农居点雨污分流,使流入西溪湿地的污水全部实现截污纳管,控制外源对湿地公园内河道水体的干扰。通过对生态安全“底线”空间的保护与修复,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建立差异化分区管理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共生共荣”
西溪湿地既是城市中的次生湿地,也是杭州著名风景胜地,对西溪湿地的保护不可能实施绝对封育,无法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当前,西溪湿地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将生态系统保持较完整、自然的区域划分为保育区,除保护与科研,尽量隔绝人为活动;将生态系统已遭到一定破坏的区域划为恢复重建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将人文歷史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分为“人可进入”的合理利用区,发挥生态展示及科普教育功能。整个公园内区域容积率严格控制在0.025以内。此外,在公园范围外,划定了外围保护带、周边景观控制区,聚焦生态与景观,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周边的城市开发建设实行差异化的用地布局及景观风貌管控。例如,西溪湿地北侧的蒋村单元,其沿西溪湿地周边区域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基本为居住、商务办公、公共服务等对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用途,建筑高度控制在28米内,容积率基本不超过2.0。
积极探索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模式
西溪湿地积极探索了生态空间可持续的利用模式,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尤其是作为城市型湿地,处在城市化地区的西溪湿地除了核心生态空间外的一般生态空间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屏障,也具有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社会与文化功能,可作为多种服务可持续发展、多种功能复合利用、人可进入的城市绿色空间。西溪湿地中人工湿地的农业利用与其中的自然湿地是和谐共生的。千百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1000多个柿基鱼塘、桑基鱼塘、竹基鱼塘等,占到了湿地公园面积的近30%。渔业和农业在湿地环境中有机结合,是西溪湿地最基本的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及景观价值。西溪湿地内的农业主要为特色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项目、水生经济植物培育等,这些活动以保护湿地生态为前提,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采取自然生态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鱼类放养密度,实行计划捕捞、限额捕捞,科学确定禁渔和休渔时间与范围,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以达到农业与生态的复合利用。利用现有的池塘科学合理地进行鱼类保护繁育及经济作物栽培可以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存,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可作为农耕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及科研试验。
自浙江省“八八战略”提出以来,杭州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自身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在“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指导下,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在城市生态空间地区有机结合,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促进了城市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与样板。
供稿单位: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坚持以生态优先,全面保护、修复生态资源
作为城市绿肺,保护好西溪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品质是首要前提。为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自2003年起西溪湿地以“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制定了“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方式开展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方面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将公园内生态重要性区域及需开展生态修复区域划入保育区和生态恢复区,占到公园总面积的60%,这些区域内限制人为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湿地外围及上游区域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对湿地外围周边及上游区域聚焦产业转型,逐渐淘汰低效及对生态有影响的产业,促进周边区域产业结构从低效、高污染的产业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产业、绿色生产转变。对流入公园的水系上游农居点雨污分流,使流入西溪湿地的污水全部实现截污纳管,控制外源对湿地公园内河道水体的干扰。通过对生态安全“底线”空间的保护与修复,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建立差异化分区管理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共生共荣”
西溪湿地既是城市中的次生湿地,也是杭州著名风景胜地,对西溪湿地的保护不可能实施绝对封育,无法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当前,西溪湿地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将生态系统保持较完整、自然的区域划分为保育区,除保护与科研,尽量隔绝人为活动;将生态系统已遭到一定破坏的区域划为恢复重建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将人文歷史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分为“人可进入”的合理利用区,发挥生态展示及科普教育功能。整个公园内区域容积率严格控制在0.025以内。此外,在公园范围外,划定了外围保护带、周边景观控制区,聚焦生态与景观,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周边的城市开发建设实行差异化的用地布局及景观风貌管控。例如,西溪湿地北侧的蒋村单元,其沿西溪湿地周边区域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基本为居住、商务办公、公共服务等对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用途,建筑高度控制在28米内,容积率基本不超过2.0。
积极探索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模式
西溪湿地积极探索了生态空间可持续的利用模式,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尤其是作为城市型湿地,处在城市化地区的西溪湿地除了核心生态空间外的一般生态空间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屏障,也具有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社会与文化功能,可作为多种服务可持续发展、多种功能复合利用、人可进入的城市绿色空间。西溪湿地中人工湿地的农业利用与其中的自然湿地是和谐共生的。千百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1000多个柿基鱼塘、桑基鱼塘、竹基鱼塘等,占到了湿地公园面积的近30%。渔业和农业在湿地环境中有机结合,是西溪湿地最基本的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及景观价值。西溪湿地内的农业主要为特色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项目、水生经济植物培育等,这些活动以保护湿地生态为前提,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采取自然生态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鱼类放养密度,实行计划捕捞、限额捕捞,科学确定禁渔和休渔时间与范围,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以达到农业与生态的复合利用。利用现有的池塘科学合理地进行鱼类保护繁育及经济作物栽培可以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存,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可作为农耕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及科研试验。
自浙江省“八八战略”提出以来,杭州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自身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在“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指导下,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在城市生态空间地区有机结合,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促进了城市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与样板。
供稿单位: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