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笔者在四川省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看到了这样两张脸。
又黑又瘦的是有着非农业户口的卢建文,40岁之前对种地一窍不通,如今成了年收入逾百万元的种粮大户,并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种粮生产大户”的称号。
又白又胖的是朝阳村村民张奇才,祖祖辈辈种粮的他,如今是卢建文开的大米加工厂的工人,每个月不仅能从卢建文那里领取工资,还能拿“土地承包兑换证”,随时到卢建文的加工厂领粮食。
“我家有2.6亩地,可以兑换495公斤黄谷,不用风吹日晒,不怕遭天灾,这样当农民,撇脱!”张奇才向笔者伸出了大拇指。
“卢建文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哦!”同行的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卢建文身上有若干个第一:全省第一个非农种粮大户,全省第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种粮大户,全省第一个建立“粮食银行”的种粮大户……
该负责人说,卢建文的这一模式,直指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从一年赔70万元到赚百把万元
卢建文原来是兴文县大坝乡粮站的工人,2001年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成为全县第一个签订下岗合同的人。
为何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看到了机遇。”卢建文说,乡镇粮站被取消后,农民的粮食无处存放,他就和朋友合伙建起了一家小型大米加工厂。
大米加工厂风生水起,卢建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卢老板”。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左右,大米加工厂开始断粮。“一年中有大半年都没有粮食,种粮食的农民越来越少,撂荒的耕地越来越多。”
卢建文又做了一个决定:流转土地当农民,起步就是1200亩!
一开始,家人对卢建文的做法都不理解。事实也证明卢建文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2009年,因为稻飞虱防治不及时减产,后来又因为品种单一等问题造成倒伏再次减产,水稻赔了30多万元。下半年收油菜时又碰上连阴天,卢建文请了80多个人用了40多天在地里摸爬滚打收油菜,最后还是有两三百亩烂地里了,收上来的也有很多生了芽,两季赔了70多万元。看着七零八落、东倒西歪的油菜,这个当年主动下岗丢“铁饭碗”的硬汉,蹲在地头号啕大哭起来。
“我这人就是个牛脾气,坚信坏事也能变好事!”有了第一年失败的经历,卢建文总结出两条:种田必须靠科技、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于是,他又用自家的大米加工厂作抵押,贷款买了一批农业机械,并开始推广良种。“那简直就是破釜沉舟,我还花了上万元,买了上千本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回想起那时的决定,卢建文依然激动。
第二年,卢建文终于赚了10多万元,“虽然以前也赚过比这多得多的钱,但这个钱的分量不一样。”就这样,卢建文一路磕磕绊绊走了过来。
卢建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1亩稻田支付给农民的流转费是190公斤黄谷,按今年2.7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折算是510元,种子农药130元,化肥120元,打田插秧150元,机收 80元,烘干除杂150元,总共成本是 1140元,水稻平均亩产550公斤,折合1486元,“虽然1亩地只能赚二三百元,但乘以2000多亩就不一样了。”卢建文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稻谷加上大米加工、秋菜、油菜,差不多能赚个百把万。”
发展仍面临两大难题
兴文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洁说,因为规模流转,使得兴文这样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农业县也有了省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原来兴文的农田都是星星点点,现在终于有连成片的田块了。”
因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质量可追溯,卢建文田里种的大米卖到了云南,部分制种基地的稻种卖到了云南,马铃薯卖给了肯德基。
因为担任了“科技特派员”,卢建文除管理自己流转的土地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农资采购和代育、代耕、代种、代收、代贮全程服务,服务面积达5000余亩……
“卢建文堪称城镇居民下乡创业,开展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典范。”四川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卢建文获得的种粮大户补贴有 26.8万元。“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还是有些困难,能不能请你们帮忙呼吁一下?”卢建文给笔者说了两大困难——
一是当前的稻谷价格。今年稻谷产新之后价格一路走低,目前市场上的1公斤稻谷只有2.2元左右,虽然今年国家已经公布了2.7元的最低收购价,但按常规要到9月份国家才启动收购,“我今年大概有 180万公斤稻谷,如果现在卖1公斤差四五毛钱,就是70多万元,如果现在不卖,种秋菜又等着用钱,卖不卖都是个难题。”
二是土地流转手续。因为有些农户常年外出务工,目前卢建文还有 500多亩流转土地没有和农民签合同,“没有签合同就拿不到政府对种粮大户的补贴,500多亩就有5万多元。”
“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所有种粮大户面临的共性问题,我坚信总会解决的。”临行前,这是卢建文给笔者说的最后一句话。
又黑又瘦的是有着非农业户口的卢建文,40岁之前对种地一窍不通,如今成了年收入逾百万元的种粮大户,并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种粮生产大户”的称号。
又白又胖的是朝阳村村民张奇才,祖祖辈辈种粮的他,如今是卢建文开的大米加工厂的工人,每个月不仅能从卢建文那里领取工资,还能拿“土地承包兑换证”,随时到卢建文的加工厂领粮食。
“我家有2.6亩地,可以兑换495公斤黄谷,不用风吹日晒,不怕遭天灾,这样当农民,撇脱!”张奇才向笔者伸出了大拇指。
“卢建文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哦!”同行的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卢建文身上有若干个第一:全省第一个非农种粮大户,全省第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种粮大户,全省第一个建立“粮食银行”的种粮大户……
该负责人说,卢建文的这一模式,直指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从一年赔70万元到赚百把万元
卢建文原来是兴文县大坝乡粮站的工人,2001年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成为全县第一个签订下岗合同的人。
为何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看到了机遇。”卢建文说,乡镇粮站被取消后,农民的粮食无处存放,他就和朋友合伙建起了一家小型大米加工厂。
大米加工厂风生水起,卢建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卢老板”。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左右,大米加工厂开始断粮。“一年中有大半年都没有粮食,种粮食的农民越来越少,撂荒的耕地越来越多。”
卢建文又做了一个决定:流转土地当农民,起步就是1200亩!
一开始,家人对卢建文的做法都不理解。事实也证明卢建文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2009年,因为稻飞虱防治不及时减产,后来又因为品种单一等问题造成倒伏再次减产,水稻赔了30多万元。下半年收油菜时又碰上连阴天,卢建文请了80多个人用了40多天在地里摸爬滚打收油菜,最后还是有两三百亩烂地里了,收上来的也有很多生了芽,两季赔了70多万元。看着七零八落、东倒西歪的油菜,这个当年主动下岗丢“铁饭碗”的硬汉,蹲在地头号啕大哭起来。
“我这人就是个牛脾气,坚信坏事也能变好事!”有了第一年失败的经历,卢建文总结出两条:种田必须靠科技、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于是,他又用自家的大米加工厂作抵押,贷款买了一批农业机械,并开始推广良种。“那简直就是破釜沉舟,我还花了上万元,买了上千本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回想起那时的决定,卢建文依然激动。
第二年,卢建文终于赚了10多万元,“虽然以前也赚过比这多得多的钱,但这个钱的分量不一样。”就这样,卢建文一路磕磕绊绊走了过来。
卢建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1亩稻田支付给农民的流转费是190公斤黄谷,按今年2.7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折算是510元,种子农药130元,化肥120元,打田插秧150元,机收 80元,烘干除杂150元,总共成本是 1140元,水稻平均亩产550公斤,折合1486元,“虽然1亩地只能赚二三百元,但乘以2000多亩就不一样了。”卢建文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稻谷加上大米加工、秋菜、油菜,差不多能赚个百把万。”
发展仍面临两大难题
兴文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洁说,因为规模流转,使得兴文这样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农业县也有了省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原来兴文的农田都是星星点点,现在终于有连成片的田块了。”
因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质量可追溯,卢建文田里种的大米卖到了云南,部分制种基地的稻种卖到了云南,马铃薯卖给了肯德基。
因为担任了“科技特派员”,卢建文除管理自己流转的土地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农资采购和代育、代耕、代种、代收、代贮全程服务,服务面积达5000余亩……
“卢建文堪称城镇居民下乡创业,开展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典范。”四川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卢建文获得的种粮大户补贴有 26.8万元。“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还是有些困难,能不能请你们帮忙呼吁一下?”卢建文给笔者说了两大困难——
一是当前的稻谷价格。今年稻谷产新之后价格一路走低,目前市场上的1公斤稻谷只有2.2元左右,虽然今年国家已经公布了2.7元的最低收购价,但按常规要到9月份国家才启动收购,“我今年大概有 180万公斤稻谷,如果现在卖1公斤差四五毛钱,就是70多万元,如果现在不卖,种秋菜又等着用钱,卖不卖都是个难题。”
二是土地流转手续。因为有些农户常年外出务工,目前卢建文还有 500多亩流转土地没有和农民签合同,“没有签合同就拿不到政府对种粮大户的补贴,500多亩就有5万多元。”
“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所有种粮大户面临的共性问题,我坚信总会解决的。”临行前,这是卢建文给笔者说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