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以后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的来源便是生活实际。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论,这些理论都为课堂实践提供了积极的指导。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教师基于教材知识点教学的需要,利用图片、视频等内容营造出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模拟环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感知以及对特定情感的体验。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面向小学低年级群体,情境教学更方便教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学生以后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让学生的行为得到间接强化。
例如,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教师便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本节课面向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为了让学生能理性地思辨不同的看法,理性地对待不同的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利用各种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讲述了本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相同的纸片,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进行操作,完成后组织大家观察,并且总结知晓,在沟通过程中,每个人面对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会有不同的想法。然后,教师播放了之前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情境,并说道:“在这场比赛中我们惜败,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失败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对手抢哨率先发力,有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班级不够努力,有的认为是自己的同伴不够坚持。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到不同个体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的差异性,了解到在不同成长环境中会养成个体处理事情的不同方法与看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了准备春游的目的地。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意见,但是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最终确定了大家都满意的地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冷静对待身边的不同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想表达的观点融入生活情境之中,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方便学生将知识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传输正确的社会思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方便学生的理解掌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用生活化的现实案例
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活中的榜样形象,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目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逻辑思维的发展不够健全。教师在进行简单的道德论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事例就会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在选择事例时,不仅可以选择媒体中报道的英雄人物,还可以选择生活中优秀学生的事例,促进学生对道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便利用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分割。在制定本課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希望学生在了解我国疆域与行政区域的同时,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便让学生先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同伴分享台湾的风土人情,实现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在学生了解了台湾的基本情况后,教师又带领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日本占领台湾、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使命。在这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祖国领土不可侵犯的信念更加坚定,教师出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王继才夫妇,让学生通过他们的事例,认识到自己该如何去做,利用榜样的力量强化学生的行为。
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向师性较强,对于教师肯定过的行为,学生会无意识的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表扬学生的良好品质,还要严格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无论是生活化的教育方法还是生活化的教学事例都建立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只有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理论,并注重收集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将这些事例结合教材融会贯通,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具实践性与活跃性。
例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便运用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以及生活学习习惯,许多课程的设计本身便源自生活。为了让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实效性,教师在授课时便注重将教材内容融入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了自己记忆中的夏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夏天越来越热。然后,教师出示权威部门的报告并说道:“同学们的感觉是正确的,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也证实了大家的发现,那为什么气候会越来越热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的插图与自身的实际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总结一些高温天气的危害,能认识到持续的高温天气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二氧化碳,更加具体地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同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呢?”教师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总结图片中的行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从自己的家庭、自身的行为出发,寻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正确。思考完成后交流讨论今后自己该如何去做,哪些行为需要改进,从而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加低碳环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加强了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建议,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将教学的环节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性,加强环保意识。
总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课程设计时,需要树立生活化的观念,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教师基于教材知识点教学的需要,利用图片、视频等内容营造出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模拟环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感知以及对特定情感的体验。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面向小学低年级群体,情境教学更方便教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学生以后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让学生的行为得到间接强化。
例如,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教师便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本节课面向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为了让学生能理性地思辨不同的看法,理性地对待不同的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利用各种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讲述了本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相同的纸片,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进行操作,完成后组织大家观察,并且总结知晓,在沟通过程中,每个人面对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会有不同的想法。然后,教师播放了之前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情境,并说道:“在这场比赛中我们惜败,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失败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对手抢哨率先发力,有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班级不够努力,有的认为是自己的同伴不够坚持。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到不同个体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的差异性,了解到在不同成长环境中会养成个体处理事情的不同方法与看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了准备春游的目的地。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意见,但是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最终确定了大家都满意的地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冷静对待身边的不同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想表达的观点融入生活情境之中,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方便学生将知识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传输正确的社会思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方便学生的理解掌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用生活化的现实案例
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活中的榜样形象,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目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逻辑思维的发展不够健全。教师在进行简单的道德论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事例就会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在选择事例时,不仅可以选择媒体中报道的英雄人物,还可以选择生活中优秀学生的事例,促进学生对道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便利用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分割。在制定本課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希望学生在了解我国疆域与行政区域的同时,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便让学生先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同伴分享台湾的风土人情,实现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在学生了解了台湾的基本情况后,教师又带领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日本占领台湾、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使命。在这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祖国领土不可侵犯的信念更加坚定,教师出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王继才夫妇,让学生通过他们的事例,认识到自己该如何去做,利用榜样的力量强化学生的行为。
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向师性较强,对于教师肯定过的行为,学生会无意识的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表扬学生的良好品质,还要严格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无论是生活化的教育方法还是生活化的教学事例都建立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只有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理论,并注重收集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将这些事例结合教材融会贯通,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具实践性与活跃性。
例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便运用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以及生活学习习惯,许多课程的设计本身便源自生活。为了让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实效性,教师在授课时便注重将教材内容融入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了自己记忆中的夏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夏天越来越热。然后,教师出示权威部门的报告并说道:“同学们的感觉是正确的,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也证实了大家的发现,那为什么气候会越来越热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的插图与自身的实际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总结一些高温天气的危害,能认识到持续的高温天气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二氧化碳,更加具体地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同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呢?”教师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总结图片中的行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从自己的家庭、自身的行为出发,寻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正确。思考完成后交流讨论今后自己该如何去做,哪些行为需要改进,从而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加低碳环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加强了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建议,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将教学的环节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性,加强环保意识。
总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课程设计时,需要树立生活化的观念,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