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精神成长,就是以生命浸润为基本特征的成长,是以生命体验为基本手段,以幸福教育指标为基本评价体系,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学校、社会等因素的精神构建,为生命发展奠定幸福基础的教育过程。幸福教育是培养幸福人群的教育,是把生命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实现精神成长作为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教育。
一、尚德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生命体验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德是生命发展的精神力量,贯穿于教育浸润的整个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德”的内在元素,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及中华文明的长期浸润,在当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形成了具有图腾意义的价值坐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自由、自尊、诚实、平等精神成长的指标,构成了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形成了决定人的期望、态度、行为的心理基础。
尚德是幸福教育的感觉状态,愉悦是精神成长的基本形态,是生命获得尊重、精神得以升华的最高教育境界。精神成长是生命发展的隐性土壤,生命是精神成长的种子。在文化、教育、社会、自然等元素相互融合的发展和成长中,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学校和社会和合关系的形成、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融合共生等,这些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基础元素,是生命发展的氧气、水、阳光和养分。生命发展如果没有尚德的精神扶持,就会失去支撑。只有创造自然和谐的尚德条件,才能形成精神成长的生命环境。
具体来讲,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科学把握生命发展的本质,按照精神成长的规律办教育,才能实现“道”的实践价值,实现“德”的基本遵循。尚德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只有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把实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寓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幸福的创造和体验过程,才能使尚德的精神成长成为幸福教育的基石。
二、健康是生命发展的质量观
学习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幸福,是生命发展的四个着力点。只有在这四个点上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精神成长与生命发展。
康德说过: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就是希望、睡眠和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是当今广大中小学生不能健康幸福成长的原因之一,也是孩子们生活中遭遇的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作业太多(占77.3%),二是上学时间过早(占58.5%)。睡眠不足通常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希望,从而不会微笑地面对自己的每一天。由此可见,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生命发展特别是大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幸福快乐成长的基础保证。
学习生活是学生整个生活过程的根基,在其生命发展中处于内核地位。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的生命意识不强,思维处于迟滞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就不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神圣殿堂。这样的学习生活会使学生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在学生整个教育生活中,教师担负着激活学生生命发展的职业使命,教师的知识涵养、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都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是灵与肉的融合,是教学相长、师生生命融合发展的最高境界。
家庭生活是生命发展的摇篮。不容置疑,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浸润,对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分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是对教育的误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错位,才使学校教育失去了贯通的意义。仅仅要求家长采取如批改作业等形式监督学生学习,来弥补其教育缺失或错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
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的一种包容体。这些年,教育教学改革已经突破了应试教育的各种壁垒,包括高考制度都做了一些顺应生命发展的尝试,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当前,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体系依然是教育评价的主流,仍然在左右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教育的健康观基于学生生活的体验过程,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改造”“知识生成”“行为养成”。生活性是健康质量观的基石。可以形象地说,健康的教育观宛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学生的生命是一颗种子,通过教育母体的孕育,长出绿色生命的自我,再经过精心的培育,在生活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三、快乐是生命发展的成长观
快乐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生命形态。成长观是孩子对自身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也是教育为生命发展提供的体验。快乐的成长观是以快乐为体验状态的教育观,是人与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发展。
幸福教育是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是更加愉悦、更加鲜活、更加美好的教育。促进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自主、和谐、个性化和持续地发展,是幸福教育的自觉追求。
生命和精神的融合生长,是快乐的成长观在教育中实现的基本条件。在生命和精神融合中成长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一,就是得道,就是按照规律办教育。生命和精神的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精神依赖生命而得以安宁,生命需要依赖精神而得以生长。快乐是生命和精神、人性与德性、学校与社会、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的和谐共存状态。
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德是按照生命发展规律促进自我成长。修道以育灵,在于成长精神;修德以育魂,在于培育魂魄。在当今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分数过度倚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工具,把单纯的课件播放作为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导致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无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忽视了道的力量和追求。事实上,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学养、人格的融合,才是道的力量和造化。生命发展的精神成长,是信仰、理想、精神、伦理等元素的激扬和灵动。精神是无形的,却作用于有形的生命之中。
一、尚德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生命体验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德是生命发展的精神力量,贯穿于教育浸润的整个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德”的内在元素,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及中华文明的长期浸润,在当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形成了具有图腾意义的价值坐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自由、自尊、诚实、平等精神成长的指标,构成了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形成了决定人的期望、态度、行为的心理基础。
尚德是幸福教育的感觉状态,愉悦是精神成长的基本形态,是生命获得尊重、精神得以升华的最高教育境界。精神成长是生命发展的隐性土壤,生命是精神成长的种子。在文化、教育、社会、自然等元素相互融合的发展和成长中,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学校和社会和合关系的形成、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融合共生等,这些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基础元素,是生命发展的氧气、水、阳光和养分。生命发展如果没有尚德的精神扶持,就会失去支撑。只有创造自然和谐的尚德条件,才能形成精神成长的生命环境。
具体来讲,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科学把握生命发展的本质,按照精神成长的规律办教育,才能实现“道”的实践价值,实现“德”的基本遵循。尚德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只有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把实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寓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幸福的创造和体验过程,才能使尚德的精神成长成为幸福教育的基石。
二、健康是生命发展的质量观
学习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幸福,是生命发展的四个着力点。只有在这四个点上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精神成长与生命发展。
康德说过: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就是希望、睡眠和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是当今广大中小学生不能健康幸福成长的原因之一,也是孩子们生活中遭遇的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作业太多(占77.3%),二是上学时间过早(占58.5%)。睡眠不足通常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希望,从而不会微笑地面对自己的每一天。由此可见,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生命发展特别是大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幸福快乐成长的基础保证。
学习生活是学生整个生活过程的根基,在其生命发展中处于内核地位。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的生命意识不强,思维处于迟滞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就不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神圣殿堂。这样的学习生活会使学生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在学生整个教育生活中,教师担负着激活学生生命发展的职业使命,教师的知识涵养、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都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是灵与肉的融合,是教学相长、师生生命融合发展的最高境界。
家庭生活是生命发展的摇篮。不容置疑,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浸润,对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分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是对教育的误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错位,才使学校教育失去了贯通的意义。仅仅要求家长采取如批改作业等形式监督学生学习,来弥补其教育缺失或错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
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的一种包容体。这些年,教育教学改革已经突破了应试教育的各种壁垒,包括高考制度都做了一些顺应生命发展的尝试,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当前,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体系依然是教育评价的主流,仍然在左右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教育的健康观基于学生生活的体验过程,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改造”“知识生成”“行为养成”。生活性是健康质量观的基石。可以形象地说,健康的教育观宛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学生的生命是一颗种子,通过教育母体的孕育,长出绿色生命的自我,再经过精心的培育,在生活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三、快乐是生命发展的成长观
快乐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生命形态。成长观是孩子对自身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也是教育为生命发展提供的体验。快乐的成长观是以快乐为体验状态的教育观,是人与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发展。
幸福教育是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是更加愉悦、更加鲜活、更加美好的教育。促进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自主、和谐、个性化和持续地发展,是幸福教育的自觉追求。
生命和精神的融合生长,是快乐的成长观在教育中实现的基本条件。在生命和精神融合中成长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一,就是得道,就是按照规律办教育。生命和精神的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精神依赖生命而得以安宁,生命需要依赖精神而得以生长。快乐是生命和精神、人性与德性、学校与社会、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的和谐共存状态。
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德是按照生命发展规律促进自我成长。修道以育灵,在于成长精神;修德以育魂,在于培育魂魄。在当今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分数过度倚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工具,把单纯的课件播放作为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导致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无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忽视了道的力量和追求。事实上,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学养、人格的融合,才是道的力量和造化。生命发展的精神成长,是信仰、理想、精神、伦理等元素的激扬和灵动。精神是无形的,却作用于有形的生命之中。